赠质上人

赠质上人朗读

枿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译文

质上人有时打坐,静如枯木;有时出游,飘若浮云,心无所系,随性而行,超世脱俗。其他僧人云游,还带着盛水的瓶子和吃饭的钵,而他出门连这两件东西都不带,一身之外无所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遇到人也不会去聊人世间的琐事,仿佛他是一个置身于世间之外的人一样。

注释

质:和尚的称号。

上人:对高僧的敬称。

枿(niè)坐:枯坐。枿,树木砍去后留下的树桩子。

瓶钵:僧人出行所带的食具。

赠质上人创作背景

  杜荀鹤所生活的正是晚唐战乱不止、民生凋弊的多事之秋。作为一个有良心、有正义感的诗人,面对这样的现实,不可能缄口不语。诗人对质上人的最无牵挂和最清闲表示了由衷的赞颂,而于赞语之中却含有弦外之意,寓有感慨人生的意趣,所以诗人就此写下《赠质上人》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参考资料:

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60-1361页

  因为是送给僧人的诗,所以诗开头便云佛事:“枿坐云游出世尘。”这是写质上人的形象。诗人抓住他的特征,刻画了他的不同凡俗。

  第二句进一步写质上人的形象。瓶钵是云游和尚喝水吃饭不可少的器具。可是质上人连应该随身携带的一瓶一钵都没有。这就更突出了质上人超出尘世的性格,成了飘飘然来去无牵挂的大闲人了。

  第三、四句,这是从质上人的精神境界去刻画他的形象。他不说一句有关人世间的话,这才写出精神上大解脱的悟道者形象。人们口上说的,都是心上想的,不说人间事,是他心里根本不想这些事,因为他把人间的名利富贵看做是虚幻、短暂、无意义的。“所谓“世缘终浅道缘深”(苏东坡语),在这位质上人身上表现得非常彻底,他完全游离于尘世之外。

  他虽曾赞羡“万般不及僧无事,共水将山过一生”(《题道林寺》)的生活,但无论怎样也不能像质上人那样口不说一句人间事。所以“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既有对质上人的称赏和羡慕,也有诗人自己复杂心情的流露,字面上意义虽然浅近,而诗人的感慨颇深。

  杜荀鹤的诗在语言上通俗浅近,明白流畅,所以他把严于格律的近体诗通俗化了。正因为这样,他的许多诗句包括《赠质上人》在内都在长期流传中成了人们口头的熟语。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

杜荀鹤朗读
()

相关作品

九鸾陪玉兽,八凤荐金芝。

青童歌妙曲,玄女唱清词。

()

柳梢梅子暗春城,深院谁家曲水横。

海燕未来人斗草,野鸠相唤雨初晴。

韶光纵好都来几,客抱如今作麽生。

风物不堪频检校,晓来花落半阶平。

()

谢公山屐滞秋深,山木空闻百尺阴。江绕石头分地脉,寺当峰顶直天心。

乘闲却恨舆徒窘,得侣翻嫌俗累侵。偶见落鸦归暝色,倚楼凄切动豪吟。

()

飞来黄鹤舞翩跹,潇洒垆头酒似泉。忆我太公为饮者,谪仙风雅至今传。

()

老去增书癖,还遭病儿磨。

杜诗能止虐,周易解祛魔。

不得青编伴,惟应白日过。

坐多肤欲痹,时起眺清波。

()

两姑皆是中流柱,铁作肝肠石化身。大姑不知何处去?独遗只履示凡人。

()

时乖事转拙,端居徒含情。

不似阶前草,春来随意生。

()

沙鸥故飞飞,湖雁更历历。顾我亦忘机,相看同一适。

()

沈沈朱户横金锁,纱窗月影随花过。烛泪欲阑干,落梅生晚寒。

宝钗横翠凤,千里香屏梦。云雨已荒凉,江南春草长。

()

十指宫商膝上秋,七条丝动雨修修。
空堂半夜孤灯冷,弹著乡心欲白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