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王正月

春王正月朗读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译文

  “元年”是什么意思?指君王登位的第一年。“春”是什么意思?就是一年开始的季节。“王”指的谁?指周文王。为什么先说“王”,再说“正月”?因为指的是周王确立的正月。为什么要说周王的正月?是表明大一统,天下都实行王的政令。为什么不说隐公登位?这是成全隐公的心愿。为什么要成全隐公的心愿?隐公打算把国家治好,再把政权还给桓公。为什么要把政权还给桓公?因为桓公年幼而尊贵,隐公年长而卑贱。他兄弟俩身份尊卑的区别很微小,国人并不了解。隐公年长而贤明,诸大夫拥戴他为国君。这时如果隐公辞让,桓公能否登位,还没有把握。即使桓公能够登位,大夫们能否辅佐幼君,也没有把握。所以,隐公登位,全是替桓公着想。隐公年长又贤明,为什么不宜立为国君?因为立夫人所生的嫡子为国君,只凭年长,不凭贤明;立媵妾的儿子为国君,只凭尊贵,不凭年长。桓公为什么尊贵?因为他的母亲尊贵。母亲尊贵,儿子也就尊贵吗?是的。儿子因母亲而尊贵,母亲又因儿子而尊贵。

注释

①元年:指鲁隐公元年。

②文王:周文王。

③曷:为什么。正月:阴历每年第一个月。

④王正月:指周历正月。古时改朝换代即改正朔(正月的第一天)。周历以建子之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

⑤大一统:天下统一。

⑥平国而反之桓:隐公打算平治鲁国后,把政权归还桓公。

⑦隐长而卑、桓幼而贵:桓公的母亲仲子是鲁惠公的夫人。隐公的母亲声子只是随嫁来的姐妹。

⑧扳:拥戴。

⑨適:同“嫡”。

⑩立子:立庶子。

公羊高

公羊高,旧题《春秋公羊传》的作者。战国时齐国人。相传是子夏(卜商)的弟子,治《春秋》,传于公羊平。《春秋公羊传》最初仅有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及齐人胡母生,才“著于竹帛”,流传于世。《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着重阐释《春秋》之“微言”、“大义”,史事记载较简略。 ...

公羊高朗读
()

相关作品

草根残日射离觞,主席风生热肺肠。此去兜零红照夜,输君吹笛傍糟床。

()

日净岚光上,山藏野意添。

海潮来隐几,越岫巧当帘。

绝俗宜招隐,论诗未属厌。

居虽朝市近,事事见安恬。

()

晚来细雨送轻愁,小院梅黄恰似秋。

忽得满盘堆鹤顶,更惊触眼出猫头。

只知渴吻三危饮,却愧枯肠万卷搜。

多谢美人情郑重,明珠见饷恐空投。

()

昔日南充县,卑栖枳棘鸾。

道根随境悟,屐齿过桥寒。

梦觉松花白,重来鹤顶丹。

仙翁梨枣熟,亦欲传修翰。

()

老去襟怀常濩落,病来须鬓转苍浪。心灰不及炉中火,

鬓雪多于砌下霜。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偏长。

今宵始觉房栊冷,坐索寒衣托孟光。

()

君不见,团团明月海中生,丽天宛转开云程。曾于昼时为日隐,每于中夜欺星明。

欲问圆缺是何故,素娥不语有别趣。影在人间月在天,俯仰冀邀仙子步。

对此酣饮如神仙,壶倾月下还相怜。素娥如能伴人饮,千秋快事随君传。

恨不能飞身到广寒,一览其馀不足观。所闻究不如所见,我述所见君应羡。

等閒讵识风光好,人生行乐须及早。莫将名利繫心窝,年来且把金樽倒。

()

杨柳临风两岸斜,思君春暮尚天涯。几人江上同为客,何处樽前不忆家。

季札残碑沦蔓草,春申浊浪走平沙。旗亭早贳兰陵酒,莫使归程滞落花。

()

亭榭凌空眼界宽,得闲来处独凭阑。

春浮练水蒸城润,雪被黄山入座寒。

古树巢寒群鸟散,荒池沙满碎薸乾。

白去在望归期定,不见青油护牡丹。

()

曾因下府识元龙,深觊归途得款从。

顾我殊非黄叔度,多君不愧郭林宗。

()

官拜少常休,青緺换鹿裘狂歌离乐府,醉梦到瀛洲。
古器岩耕得,神方客谜留。清溪莫沈钓,王者或畋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