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河上亭壁

书河上亭壁朗读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译文

宽阔的黄河,只有不多几条船在航行,眼前是波浪滚滚,一派渺茫。我独自登上河边的亭子,斜靠着栏杆,愁绪像河水,源源不断。

那河边、远处,萧瑟秋风中,有片稀疏的树林,林后是耸立的高山,一半沐浴着西斜的阳光。

注释

这是四首(春、夏、秋、冬)组诗中的第三首。诗前有序,说明此诗是作者被贬谪时写的。

河,黄河。

凭,靠。危,高。

萧萧,风声。

危槛:高高的栏杆。

书河上亭壁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寇准三十七八岁时,前有小序,说在咸平元年(998年)镇河阳,说明此诗是作者被贬谪时写的。这是四首(春、夏、秋、冬)组诗中的第三首。

参考资料:

1、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 第9-10页 .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绝句,题写在黄河边一座亭子的壁上。既然以秋天的景色为主,自然而然也就染上些“愁”色。

  第一句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黄河上的景象,一是“阔”,王湾的“潮平两岸阔”,被诗人浓缩为“岸阔”,江水浩渺,放眼望去,黄河恢宏阔大;二是“渺茫”,因为河阔,一眼望不到边,加上太阳快要下山,自然是“烟波微茫信难求”,看不到对岸;三是“樯稀”,河上没有几条船,虽然看不见“百舸争流”的热闹场面,却使人觉得河似乎更阔了,烟波似乎更渺茫了,河上的烟波又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第二句的“思”字就回答了前面提出的问题,独自靠在亭边的栏杆上,诗人究竟在想些什么?也许想到了“耐可乘流直到天”,也许想到“欲渡黄河冰塞川”,也许想到“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性格刚毅的诗人此时也许荡上了一丝忧愁,但面对着“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岂能“恨到归时方始休”呢?

  第四句是这首诗最棒的一句,富有意境,它一下就让人联想起白居易《暮江吟》中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来。这一半沐着柔和斜阳的秋山,虽然没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艳丽,却给人以安闲、亲切,也让人陶醉。至于那一半见不到阳光的秋山,诗人却不愿意提起,而心中那一份怅惘,在这壮丽的黄河落日图前又算得了什么?到此嘎然而止,还有多少余味,就让读者自己去品尝。

寇准

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 (1023) 九月,又贬寇准衡州司马,是时寇准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 ...

寇准朗读
()

相关作品

一代奇男子,哀哉命止斯。共天终不忍,蹈海亦何辞。

下惠已三黜,照邻俄五悲。烦言何足辨,公论不容欺。

()

荣定诚嘉器,攀鳞属盛时。

赏劳恩特异,知足志惟熙。

壮节承昭感,崇基保燕诒。

但能思卫霍,自可比著龟。

()

铁笛老仙去,无复采花船。刚存湖角烟霭,夕照助苍然。

晞发横觥旅舍,恰得提嵇挈阮,古意满朱弦。象板不须奏,大雅正当前。

青冥处,无人会,调空传。一切浮华剥尽,高对逸人眠。

携到蜀都眉黛,又拜汉家宫爵,此福恐难全。曲罢且危坐,香雪舞蹁跹。

()

侵晓赴公署,聊将馀梦辞。马蹄破残月,松影战微飔。

宿雾人语出,孤灯生事知。还袪在喧态,嗒尔寄遐思。

()

绛罗长护曲阑干,树底春花不睹残。谁道殡宫荒垄畔,白杨吹送四时寒。

()

嘻嘻呀呀三伏中,投鞭拭汗一亩宫。铜瓶击深响鞺鞳,翠绠引重声珰东。

雪花下咽肌骨醒,风腋泛驾仙灵通。百年老妪羽化久,名与甘井垂无穷。

()

半夜西亭雨,离人独启关。桑麻荒旧国,雷电照前山。

细滴高槐底,繁声叠漏间。唯应孤镜里,明月长愁颜。

()

马搭鞍,驴推磨。灵利衲僧,祇消一个。纵使东家明点灯,未必西家暗中坐。

西来意旨问如何,多口阿师自招祸。

()

洞口玲珑垂玉钟,仙山绛节偶相从。枫林初听蝉声度,银汉倒看峰影重。

呼酒共依丹灶湿,题名应有紫霞封。他时鱼鸟解相忆,不是巫阳云雨踪。

()

羡尔湘东去,烟花尚可亲。绿芳深映鸟,远岫递迎人。
饥狖啼初日,残莺惜暮春。遥怜谢客兴,佳句又应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