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菊

寒菊朗读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译文

菊花盛开在秋天,从不与百花为伍,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注释

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并,一起。

疏篱:稀疏的篱笆。

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

何曾:哪曾、不曾。

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寒菊创作背景

  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作者便一直隐居在苏州一个和尚庙里,终身不仕,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灭亡以后所写。

参考资料:

1、梁恒月 .《帮你学古诗》 .海口 :三环出版社 ,1990 :9 .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郑接着,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诗句融入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此中有真意”的意趣。范成大在《范村菊谱序》里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说法,云:岁华晼晚,草木变衰,乃独晔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范成大序文与郑思肖诗句的题旨是相同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领悟郑思肖诗歌意象的深刻内蕴。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诗意深转一层。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象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

  这首诗的重点是托物言志,不在于发挥画理,因此具有咏物诗的特征。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现菊花自然属性的同时,摅写了郑思肖的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这首题画诗也便有了崇高的审美体验和深睿的哲理含蕴,使读者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启迪。

郑思肖

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

郑思肖朗读
()

相关作品

力支大厦烱孤忠,太息黄旗运不东。天若有情虹贯日,人谁不死气凌空。

倍增晁董儒科重,可与夷齐史传同。地位九分人物好,更于何处觅英雄。

()

君无绮纨气,我有冰雪容。相期五石瓠,共济万里风。

江山秀句在,内子空洞中。还身视尘滓,当有一日功。

()

绕篱生苦竹,乱叶法幢开。亭午澄潭黑,连山怒雨来。

传薪依紫柏,易米写苍苔。坐待清溪月,临门见钓台。

()

苍龙阙下同充赋,偶著青衫脱寒素。当年千佛共题名,势若飞黄正腾骛。

此时入彀多英雄,只今岂可一二数。朱轮丹毂满人间,亦有倾辀犹载路。

()

坐床难稳露蝉新,便作东西马上身。醲酒却输耽睡客,

好山翻对不吟人。无多志气禁离别,强半年光属苦辛。

箧里篇章头上雪,未知谁恋杏园春。

()

省中官最美,无似水曹郎。前代佳名逊,当时重姓张。

白须吟丽句,红叶吐朝阳。徒有归山意,君恩未可忘。

()

北风条畅一帆轻,西日红明又报晴。翘望乡园程尚远,康山新兴共谁乘。

()

点点桃花短短墙,雨声彻夜响回廓。

觉来蝴蝶家山梦,一半分明一半忘。

()

此夕浓阴送雨来,冥然天意可轻猜。欲催嘉卉乘时发,似抑妖莲作伪开。

强沸金丝终断续,半濡罗绮尚徘徊。待前一任游人散,且听新声尽醉罍。

()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