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卫风·木瓜

国风·卫风·木瓜朗读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译文

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李投赠我,我拿琼玖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注释

木瓜: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蔷薇科,果实长椭圆形,色黄而香,蒸煮或蜜渍后供食用。按:今粤桂闽台等地出产的木瓜,全称为番木瓜,供生食,与此处的木瓜非一物。

琼琚(jū):美玉,下“琼玖”“琼瑶”同。

匪:非。

木桃:果名,即楂子,比木瓜小。

木李:果名,即榠楂,又名木梨。

参考资料:

1、庞坚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29-131

国风·卫风·木瓜创作背景

  关于《卫风·木瓜》这首先秦古诗的背景,古往今来的解析多有分歧。据张树波《国风集说》统计,主要有七种说法。现代学者一般从朱熹之说,而且更明确指出此诗是爱情诗,作者当是一位青年男子。

参考资料:

1、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31-132

2、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29-131

  《诗经·大雅·抑》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句,后世“投桃报李”便成了,成语,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比较起来,《卫风·木瓜》这一篇虽然也有从“投之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生发出的成语“投木报琼”(如托名宋尤袤《全唐诗话》就有“投木报琼,义将安在”的记载),但“投木报琼”的使用频率却根本没法与“投桃报李”相提并论。可是论传诵程度还是《木瓜》更高,它是现今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

  对于这么一首知名度很高而语句并不复杂的先秦古诗,古往今来解析其主旨的说法居然也有七种之多(据张树波《国风集说》统计)。按,成于汉代的《毛诗序》云:“《木瓜》,美齐桓公也。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齐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物焉。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这一说法在宋代有严粲(《诗缉》)等人支持,在清代有魏源(《诗古微》)等人支持。与毛说大致同时的三家诗,据陈乔枞《鲁诗遗说考》考证,鲁诗“以此篇为臣下思报礼而作”,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意见与之相同。从宋代朱熹起,“男女相互赠答说”开始流行,《诗集传》云:“言人有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而犹未足以为报也,但欲其长以为好而不忘耳。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词,如《静女》之类。”这体现了宋代《诗》学废序派的革新疑古精神。但这一说法受到清代《诗》学独立思考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姚际恒的批驳,《诗经通论》云:“以(之)为朋友相赠答亦奚不可,何必定是男女耶!”现代学者一般从朱熹之说,而且更明确指出此诗是爱情诗。因此诗主旨说法多不同,而“木瓜”作为文学意象也就被赋予了多种不同的象征意义。其中“臣子思报忠于君主”“爱人定情坚于金玉”“友人馈赠礼轻情重”三种意象逐渐成为“木瓜”意象的主流内涵。

  《木瓜》一诗,从章句结构上看,很有特色。首先,其中没有《诗经》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这不是没法用四字句(如用四字句,变成“投我木瓜(桃,李),报以琼琚(瑶、玖);匪以为报,永以为好”,一样可以),而是作者有意无意地用这种句式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其次,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不要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并且“琼琚”“琼瑶”“琼玖”语虽略异义实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考证也是同一属的植物.其间的差异大致也就像橘、柑、橙之间的差异那样并不大。这样,三章基本重复,而如此高的重复程度在整部《诗经》中也并不很多,格式看起来就像唐代据王维诗谱写的《阳关三叠》乐歌似的,——自然这是《诗经》的音乐与文学双重性决定的。

  “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友情)。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所以说“匪报也”。“投我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其深层语义当是:虽汝投我之物为木瓜(桃、李),而汝之情实贵逾琼琚(瑶、玖);我以琼琚(瑶、玖)相报,亦难尽我心中对汝之感激。清牛运震《诗志》评此数语云:“惠有大于木瓜者,却以木瓜为言,是降一格衬托法;琼瑶足以报矣,却说匪报,是进一层翻剥法。”他的话并非没有道理,但将木瓜、琼瑶之类已基本抽象化的物品看得太实,其他解此诗者似也有此病。实际上,作者胸襟之高朗开阔,已无衡量厚薄轻重之心横亘其间,他想要表达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从这一点上说,后来汉代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尽管说的是“投金报玉”。其意义实也与“投木报琼”无异。

相关作品

懒旷期陶谢,呼儿读晋书。

葛巾倾泛潋,蜡屐上嵚岖。

回向空门旧,揩磨意地初。

未堪朝市隐,且欲去衡庐。

()

康时才业未全伸,晚建油幢白发新。

畚土为城尘满面,握拳犹战胆通身。

一生偏任公家怨,四海皆知后事贫。

多少贵交方厚禄,恤孤吊墓属何人。

()

芙蓉花发江风香,鸳鸯双飞入金塘。绿杨堤畔谁家女,并着兰桡斗艳妆。

玉溆烟残初过雨,越罗衣袂淩风举。采莲一曲遏红云,却笑荷花不解语。

江头扶荔光陆离,千树万树红霞披。烟销初褪玉肌露,双手贻郎不自持。

越来溪水还东注,那见当年浣纱处。人生行乐须及时,不用五丝延命缕。

()

海棠弄春垂紫丝,一枝立鸟压花低。去年二月如曾见,却是谁家湖石西。

()

夫君康乐裔,顾我子真派。

湛然怀清机,超尔寻虚界。

暂来香园中,共憩寒松大。

先生醉复吟,长老言不坏。

信与赏心符,宁同俗士爱。

杖屦恣游遨,池塘仍感概。

焚香露莲泣,闻磬霜鸥迈。

青板今已空,浊醪谁许载。

软草当熊絪,低篁挂缨带。

不觉月明归,候门僮仆怪。

()

烟火相连近万家,古今盘踞水西涯。孤舟夜泊浑无定,一段诗魂逐柳花。

()

氛氲兰麝体芳滑。

容色玉耀眉如月。

珠佩婐{女巵}戏金阙。

戏金阙。

游紫庭。

舞飞阁。

歌长生。

()

上皇朝罢酒初酣,写出梅花蕊半含。

惆怅汴宫春去后,一枝流落到江南。

()

旅邸惊秋尽,绨袍又乞怜。低头趋矮屋,大笑向高天。

雁过风凄切,云横岚接连。客心愁绝处,吟倚井梧边。

()
<p>太初冥冥,孰究孰营。</p><p>羲仪图之,靡丽於成。</p><p>有圣惟勋,疏之瀹之。</p><p>斧其不条,而荒度之。</p><p>匪世不阜,匪穹不佑。</p><p>可燕可守,而勋以不有。</p><p>乃逊於华,与世为公。</p><p>何以告之,曰允执其中。</p><p>华述厥志,亦以命文命。</p><p>庇克念厥绍,以共阐厥盛。</p><p>皇皇惟天,而勋则之。</p><p>绝德与功,绍者克之。</p><p>我瞻我稽,阅世惟千。</p><p>泯泯芬芬,曾莫闯厥藩。</p><p>天将开之,必固培之。</p><p>厥培以丰,古尚克回之。</p><p>岂惟回之,视培浅深。</p><p>轶而躏之,视我斯今。</p><p>粤岁已酉,二月壬戍。</p><p>天仗宵严,彤廷晓跸,</p><p>穆穆寿皇,如天斯临。</p><p>群后在位,奉承玉音。</p><p>曰予一人,实倦於勤。</p><p>退处北宫,以笃於亲。</p><p>赫是大宝,畀我圣子。</p><p>圣子惟睿,天命夙以启。</p><p>不吝於权,盍居乃功。</p><p>释焉不成,惟寿皇之公。</p><p>寿皇之公,其孰发之。</p><p>念我高宗,中心怛之。</p><p>始时春秋,五十有六。</p><p>向用康宁,以燕遐福。</p><p>亟其与子,於密退藏。</p><p>其子为谁,繄我寿皇。</p><p>寿皇承之,匪亟匪徐。</p><p>二十八年,四方於於。</p><p>国是益孚,生齿益蕃。</p><p>於野於朝,肃肃闲闲。</p><p>圣子重晖,如帝之初。</p><p>於千万年,曾靡或渝。</p><p>熟条不根,熟委弗源。</p><p>念我高宗,允逊孔艰。</p><p>匪高宗是怀,艺祖之思。</p><p>洗时之腥,仁涵於肌。</p><p>灵旗焰焰,平国惟九。</p><p>其酋既贷,矧彼群丑。</p><p>吾子吾孙,吾士大夫。</p><p>毋刻尔刑,顾质之书。</p><p>尔有嘉言,尔则我告。</p><p>我赏我劝,如彼害何悼。</p><p>不以干戈,而置诗书。</p><p>维彼槐庭,谓匪儒弗居。</p><p>列圣一心,讳兵与刑。</p><p>维鲠言是听,惟大猷是经。</p><p>钟我高宗,启我寿皇。</p><p>爰及圣上,笃其明昌。</p><p>惟是四条,式克至今。</p><p>艺祖高宗,寿皇之心。</p><p>匪时匪今,振古之式。</p><p>式勿替厥度,亦以燕罔极。</p><p>帝开明堂,百辟来贺。</p><p>四夷攸同,莫敢或讹。</p><p>不肃不厉,不震不竦。</p><p>焯其旧章,贻我垂拱。</p><p>勋迫耄,乃禅於华。</p><p>华逮陟方,俾夏建厥家。</p><p>孰如高宗,及我寿皇。</p><p>与龄方昌,而遽晦厥光。</p><p>帝降而王,功弗德之逮。</p><p>庸不列五帝,而祖三代。</p><p>孰如我皇,惟德崇崇。</p><p>显号鸿休,蔚其并隆。</p><p>维时寿皇,万寿无疆。</p><p>日三受朝,衮冕煌煌。</p><p>维时皇上,治益底厥极。</p><p>亲心载宁,万邦以无斁。</p><p>万姓讴歌,於室於涂。</p><p>微臣作颂,以对於康衢。</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