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

寒食朗读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注释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参考资料:

1、张在军,王彦安.新课标小学生必备古诗词(六年级):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年

寒食创作背景

  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韩翃

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

韩翃朗读
()

相关作品

古松古柏岩壁间,猿攀鹤巢古枝折。

五月有霜六月寒,时见山翁来取雪。

()

笑出高斋罢念离,不询行止只言奇。凤衰终绝泥涂迹,松老始多霜雪姿。

搜匣且张临得画,借钱教刷梓成诗。满瓶苦茗道情故,若问沈酣非所宜。

()

谁识一村宾与主。初见人来,儿女私相语。不问寒暄情朴古。

但言秧长多时雨。

世外桃源非此土。觅得桃源,我亦非渔父。闲了妻儿无处所。

一呼鸡鸭随伊去。

()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茫茫人海浮沈处,添得闲鸥又二三。

()

急急回头。得得因由。物物更不追求。见见分明把个,般般打破优游。净净自然莹彻,清清至是真修。妙妙中间通出入,玄玄里面细寻搜。了了达冥幽。稳稳拈银棹,惺惺驾、大法神舟。速速去超彼岸。灵灵现住瀛

()

密雨洒如丝,凉风散漫吹。泥途殊汨没,茅舍久淋漓。

秋意心先得,虫声耳独知。田家望收穫,何日静云霓。

()

天外仙凫舄影翻,河干画鹢棹声喧。

奇才欲向菰芦国,丽赋空留霰雪园。

短柳摇摇迎去袂,初花的的伴离罇。

汀蘋续赏饶清思,为拂吴兴旧墨痕。

()

深居度日浑亡赖,小役逾旬抑又疲。

到处青山恃青眼,随行黄卷有黄诗。

少陵授受后千载,此老风流彼一时。

众作沛然虽莫御,要云万折必东之。

()

又还到元宵台榭。记轻衫短帽,酒朋诗社。烂漫向、罗绮丛中,驰骋风流俊雅。

转头是、三十年话。量减才悭,自觉是、欢情衰谢。但一点难忘,酒痕香帕。

如今雪鬓霜髭,嬉游不忺深夜。怕相逢、风前月下。

()

从戎巫峡外,吟兴更应多。郡响蛮江涨,山昏蜀雨过。
公筵饶越味,俗土尚巴歌。中夜怀吴梦,知经滟滪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