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

秋来朗读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译文

  秋风惊人心,壮士辛苦著作急,有似昏灯里,纺织娘啼叫着催织寒衣。日后谁来读我用竹简写下的这编书,不使它被蠹虫蛀成粉屑和洞隙?这思想牵扯着,今晚我的肚肠也要愁直了,雨滴冷飕飕,像有古诗人的灵魂来慰吊。秋夜坟场上,诗鬼们诵读着鲍氏的诗句,他们的怨血在土中化作碧玉,千年难消。

注释

桐风:指吹过梧桐叶的秋风。壮士:诗人自称。

衰灯:暗淡的灯光。络纬:虫名,俗称纺织娘,因秋天季节转凉而哀鸣,其声似纺线。

青简:青竹简。一编书:指诗人的一部诗集。竹简书久无人读,蠹虫就在其中生长。

不遣:不让。花虫:蛀蚀器物、书籍的虫子。蠹(dù):蛀蚀。

香魂吊书客:指前代诗人的魂魄来慰问诗人。书客:诗人自指。

鲍家诗:指南朝宋鲍照的诗。鲍照曾写过《行路难》组诗,抒发怀才不遇之情。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975页 .

2、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285-286页 .

3、冯浩非 徐传武 .李贺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年10月版 :第44-45页 .

  李贺流传后世的二百多首诗中,“鬼”诗有十多首。此诗写秋天来临时诗人的愁苦情怀,从其阴森料峭、鬼魅飘飘的风格来看,就是一首“鬼”诗。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这原是古往今来有才智之士的共同感慨。诗人对于时光的流逝表现了特异的敏感,以致秋风吹落梧桐树叶子的声音也使他惊心动魄,无限悲苦。这时,残灯照壁,又听得墙脚边络纬哀鸣;那鸣声,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织着寒天的布,提醒人们秋深天寒,快到岁末了。诗开头一、二句点出“秋来”,抒发由此而引出的由“惊”转“苦”的感受,首句“惊心”说明诗人心里震动的强烈。第二句“啼寒素”,这个寒字,既指岁寒,更指听络纬啼声时的心寒。在感情上直承上句的“惊”与“苦”。

  这一、二两句是全诗的引子。一个“苦”字给全诗定下了基调,笼罩以下六句。“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上句正面提问,下句反面补足。面对衰灯,耳听秋声,诗人感慨万端,他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自己写下的这些呕心呖血的诗篇,又有谁来赏识而不致让蠹虫白白地蛀蚀成粉末呢?”情调感伤,与首句的“苦”字相呼应。

  五、六句紧接上面两句的意思。诗人辗转反侧,彻夜无眠,深深为世无知音、英雄无主的忧愤愁思所缠绕折磨,似乎九曲回肠都要拉成直的了。诗人痛苦地思索着,思索着,在衰灯明灭之中,仿佛看到赏识他的知音就在眼前,在洒窗冷雨的淅沥声中,一位古代诗人的“香魂”前来吊问他这个“书客”来了。这两句,诗人的心情极其沉痛,用笔又极其诡谲多姿。习惯上以“肠回”、“肠断”表示悲痛欲绝的感情,李贺却自铸新词,采用“肠直”的说法,愁思萦绕心头,把纡曲百结的心肠牵直,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愁思的深重、强烈,可见他用语的新奇。凭吊这种事情,一般只是生者对死者做,他却反过来说鬼魂前来凭吊他这个不幸的生者,更是石破天惊的诗中奇笔。

  “雨冷香魂吊书客”,诗人画出了一幅十分凄清幽冷的画面,而且有画外音,在风雨淋涔之中,他仿佛隐隐约约听到秋坟中的鬼魂,在唱着鲍照当年抒发“长恨”的诗,他的遗恨就像苌弘的碧血那样永远难以消释。诗人表面上是说鲍照,实际上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志士才人怀才不遇,这正是千古同恨的事情。

  此诗上半篇采用的是常见的由景入情的写法,下半篇则是全诗最有光彩的部分。“思牵今夜肠应直”,在牵肠情思的引发下,一个又一个恍惚迷离的幻象在眼前频频浮现,创造出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以幻象写真情的独特境界。诗人深广的悲愤与瑰丽奇特的艺术形象之间达到了极其和谐的统一。在用韵上,后半篇也与前半篇不同。前半篇虽然悲苦、哀怨,但还能长歌当哭,痛痛快快地唱出,因而所选用的韵字正好是声调悠长、切合抒写哀怨之情的去声字“素”与“蠹”。到后半篇,与抒写伤痛已极的感情相适应,韵脚也由哀怨、悠长的去声字变为抑郁短促的入声字“客”与“碧”。

  这是一首著名的“鬼”诗,其实,诗所要表现的并不是“鬼”,而是抒情诗人的自我形象。香魂来吊、鬼唱鲍诗、恨血化碧等等形象出现,主要是为了表现诗人抑郁未伸的情怀。诗人在人世间找不到知音,只能在阴冥世界寻求同调,感情十分悲凉。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

李贺朗读
()

相关作品

八十时。明已损目聪去耳。

前言往行不复纪。辞官致禄归桑梓。

安车驷马入旧里。乐事告终忧事始。

()

还行秋殿层楼。

御辇从□好仇。

排玉闼□椒房。

丹帷楚组连纲。

()

花与残春作泪垂。何论茵溷已辞枝。怜花切莫误情痴。

听雨听风成暂遣,如尘如梦最相思。肠断都不似年时。

()
<p>人间不可以托兮,信长风而云行。</p><p>浩漫其将何之兮,怅飘忽而徂征。</p><p>天生材以有用兮,思逢时而经纶。</p><p>苦恩疏而媒劳兮,坐长叹以抚膺。</p><p>鸡聚族以争食兮,凤孤飞而无隣。</p><p>璚草隐於深谷兮,层丘蔽以苍榛。</p><p>骅骝拳跼而不得食兮,蹇驴得志以鸣春。</p><p>蝘蜓嘲龙兮鱼目混珍,嫫母衣锦兮西施负薪。</p><p>世道有此翻覆兮,谁察余之坚贞。</p><p>块独处此幽默兮,乃龟息而虬蟠。</p><p>不旷荡以纵适兮,何拘挛以守常。</p><p>将倚剑乎天外兮,欲挂弓於扶桑。</p><p>以倥偬而为巢兮,以虚无而为场。</p><p>运以大风之举兮,假以摩天之翔。</p><p>前期浩乎漫漫兮,浮四海而横八荒。</p><p>赤玉舄以东上兮,烟苍苍其逢山。</p><p>逢羽人於天门兮,方瞳好其容颜。</p><p>遗我书以鸟迹兮,读不閒而三叹。</p><p>偶然值乎青童兮,绿发双双其云鬟。</p><p>笑我学仙之晚兮,蹉跎凋乎朱颜。</p><p>玉女飘飘而下兮,遗我以流霞之杯。</p><p>稽首拜而自笑兮,问南登之路岐。</p><p>采姹女於江华兮,收河车於清溪。</p><p>卧香炉以餐霞兮,窥石镜而心清。</p><p>遥见仙人於彩云兮,把芙蓉於京。</p><p>期汗漫於九垓兮,接卢敖於太清。</p><p>乘兴任夫所适兮,鸣驺忽其西驰。</p><p>栽若木於西海兮,采琼蕊乎昆山。</p><p>揖叔卿於云台兮,恍惚凌乎紫冥。</p><p>饮玉浆於丹丘兮,备洒扫以明星。</p><p>赤松借予以白鹿兮,挟两龙以相从。</p><p>传秘廖於韩众兮,精诚与夫天通。</p><p>西上既穷其登攀兮,云飘然而无心。</p><p>八极可以神游兮,赋大鹏於北溟。</p><p>激三千以崛起兮,向九万而迅征。</p><p>访广成於至道兮,闻大块之幽居。</p><p>掇玄珠於赤水兮,天下不知其所如。</p><p>凌云霄以直上兮,入无穷而遗形。</p><p>骑日月而羽化兮,翼鸳鸾而云行。</p><p>出宇宙之寥廓兮,羾阊阖之峥嵘。</p><p>载长云之河车兮,十二楼与五城。</p><p>登真朝於玉皇兮,赐琼浆以玉杯。</p><p>听天语之察察兮,廓如云而天开。</p><p>天地同乎枯槁兮,生世如乎转蓬。</p><p>君子化为猿鹤兮,小人或为沙虫。</p><p>营营为何所求兮,鸡鸣趋乎四关。</p><p>十步而九太行兮,世路多乎险艰。</p><p>传其语以铭骨兮,永愿辞於人间。</p><p>忽魂悸以魄动兮,即归路而长叹。</p><p>转天车於六龙兮,云骈下而飘翩。</p><p>风为马兮霓为裳,靡星旃兮回鸾车。</p><p>烛龙衔光以照物兮,列缺挥鞭而启途。</p><p>欻翳景以横翥兮,逆高天以下垂。</p><p>望四海兮何漫漫,长相思兮在长安。</p><p>复长剑而归来兮,谒九重之天门。</p><p>白日照吾之精诚兮,效剖胆而输肝。</p><
()

涉世已知踰限,读书元自不多。幸可浇花种竹,还思列戟鸣珂。

()

晚日未抛诗笔砚,夕阳空望郡楼台。

与君后会知何日,不似潮头暮却回。

()

怜君方壮岁,一病果难支。仁者何无寿,天乎讵有知。

共欣初展骥,岂料遽骑箕。言笑依然在,凄风搅梦思。

()

万物当刍狗,海波传警息。己亥夏六月,蹂躏江南北。

官民不知兵,相继自顿踣。延及宛与池,闻风堕疆域。

新安失唇齿,讹言相煽惑。强者思走险,弱者竞逃匿。

我为新安吏,蒿目徒恻恻。七月方上旬,防兵反攻逼。

骁骑薄西城,飞矢流如织。空拳宿城头,有气难吞贼。

海谍七人来,诡辞夸战克。廿三抵郡内,狼狈为鬼蜮。

歼之演武场,观者无人色。相挈避挑衅,半城生荒棘。

叛兵拔营行,所至掠新特。更闻祁门令,邑陷奔屴崱。

万山尽伏莽,民心多反侧。纷纷羽书驰,军情何其亟。

议战苦无兵,议守忧无食。书生何所能,惟有死报国。

()

照日东升月,随缘北住人。寸心元似水,两鬓任如银。

得失几无定,荣枯事有因。素谙名教旨,敢不日书绅。

()

林间留我住多时,似与烟霞夙有期。野老烹茶来献客,岩猿偷果去呼儿。

静思世上千年事,不值山中一局棋。欲说行藏舒卷意,洞天惟有白云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