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

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朗读

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

鲁人重织作,机抒鸣帘栊。

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

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

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

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

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

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

此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

译文

五月里梅子开始发黄,蚕事完毕,桑柘叶也被采空了。

鲁地人重视纺织,家家窗里透出机抒声。

只因为我不能走上仕途,为学剑术来到山东。

举起马鞭向人打听路,却不料受到汶上老翁的嘲讽。

下愚之辈轻视有为的壮士,怎值得以此判断穷困与亨通?

我能像鲁仲连那样绑信在箭上,获得攻下服城的大功。

最终不肯接受君主的封赏,只因羞与世俗之人相同。

我将要踏上大道向西奔往长安,哪怕落日被阴虹遮掩得一片昏蒙。

此去用不着你向我多说什么,我甘心如飘转的飞蓬!

注释

⑴东鲁:指初唐时由鲁郡改置的兖州(在今山东省境内)。李白曾寓家兖州的任城县。汶上:即汶水之上。君:一作“翁”。此诗题下原注:“鲁中”。

⑵始:一作“子”。蚕凋:蚕已成茧。桑、柘,落叶的乔木和灌木,叶子可以养蚕。

⑶栊:挂帘的窗户。

⑷顾余不及仕:回想起我没有出仕做官时。

⑸学剑:李白曾从著名剑术家裴显在山东学习剑术。山东:指太行山以东。

⑹获笑:被人耻笑。汶上翁:汶水边的老翁。

⑺下愚:儒家分人二等,以天生愚蠢而不可改变的人为下愚。《论语·阳货》:“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此指汶上翁。忽:轻视。壮士:李白自指。

⑻穷:指政治上失意;通:指政治上得志。穷通即政治上的得与失。

⑼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此句用典故,典出《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战国时期,齐国的聊城被燕国占领,齐王命大将田单收复聊城,苦战一年多,伤亡大量士卒,仍无法攻下。当时齐国名士鲁仲连写了一封信,绑在箭上射进聊城城里,燕国守将看了信便自杀了,齐军轻取聊城。齐王准备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却归隐去了,不接受封赏。李白用此典说明自己想干一番事业,却又不追求功名利禄。

⑽直道:通衡大道。

⑾阴虹:喻指奸臣。杨齐贤曰:“阴虹,指林甫、国忠辈昏蔽其君。”

⑿此:一作“我”。转蓬:随风旋转的蓬草之。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14

2、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70-672

3、《语文天地》.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学生期刊社,2001年第24期

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创作背景

  根据裴斐《李白年谱简编》,此诗当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载(736年)李白初游东鲁时之作。当时李白寓家兖州任城。

参考资料:

1、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4-38

  此诗分前后两节。前节八句,着重描写了初抵东鲁时的真实感受。“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两句点明时间,梅子开始由青变黄,蚕桑之事已了,这就意味着进入了生产的第二道工序:东鲁的城乡妇女,又投入新的劳动:纺织。东鲁人有重织作的传统,李白初次旅游就获得了良好印象。

  李白从二十五岁经三峡出蜀,历湖北、江西、江苏、河南、山西等地,这时还没有机会出仕。“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两句正是诗人当时思想情况的写实。李白回顾自己南北奔走的生活历程,决定到东鲁定居。读书、学剑是李白的两大生活爱好。“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中的“访前途”有问路和了解今后出路的两层意思。李白初抵东鲁,访路途卜前程时,遇到了不愉快的事,他受到了汶水上一个老翁的嘲笑。但李白没有写出“笑”的内容,有意留下一个悬念。

  后节十句,是李白对汶上翁嘲笑的明快答复,是全诗的重点部分和精彩片段。在李白看来,“下愚”们不能理解“壮士”的胸怀,也没有资格在“穷通”的问题上发议论。“穷通”即“穷达”,是为了押韵需要,改“达”为“通”。李白对“穷达”的理解,完全是从儒家思想出发。李白力争在政治上获得出路,先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然后归隐江湖,“独善一身”。李白这种思想,正和战国时期的鲁仲连是一致的:李白用鲁仲连的事迹,比喻自己的政治才能和抱负,是因为鲁仲连的故事就发生在山东。

  李白来东鲁前就曾有西游长安的打算,后来转而向东,不料初抵鲁郡就遭到汶上老翁的嘲笑,李白这时有“西归”之意,但他想到自己“直道”而行的人生态度如不改变,是很难得到朝廷重用的。

  “此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两句是李白对汶上翁表示:“你的谈话没有任何意义,请不要说了,直道而行是我的一贯作风,即使像飞蓬那样示意飘转,我也是心甘情愿的。”

  对汶上翁讥笑的回答,是李白高尚品格生动的艺术概括。他首先把讥笑者同自己作了尖锐的对比,然后明确提出自己从事政治活动在不同情况下的原则立场。诗中塑造了鲁仲连这样一个功成不受赏的高士形象,其实这也是李白自己的形象写照。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李白朗读
()

相关作品

连年苦东寇,今年困西征。身甘马革裹,命若鸿毛轻。

安得休王师,一言下齐城。归去对邻里,耕田歌太平。

()

蕲当淮楚冲,虏骑如云隤。书生胆如斗,激烈生风雷。

备禦尽吾力,力殚心不灰。誓与城存亡,不遣疋马回。

忍死不忍屈,视死犹去来。一州同一心,忠愤铁石开。

舍生贵取义,肯顾儿女哀。话头素讲明,馀刃方恢恢。

视古不愧今,落落俱雄才。援师窘于兔,趑趄山泽隈。

遂使破贼手,不复歼渠魁。仪刑古睢阳,观阙双崔嵬。

传后韩愈书,芒寒燉九垓。不知蕲州传,大手今谁哉。

()

帛山恨骨已寒灰,尽禁厨烟肯更回。

老病不禁馊食冷,杏花饧粥汤将来。

()

深村杞菊香,壁影拂船凉。和月和烟市,全山全水乡。

高云排鹤路,怒沬响鱼梁。若个垂纶客,溪头旧姓黄。

()

暑雨应时至,年来民气和。池塘假滟滪,畎亩小滹沱。

跧缩栖梁燕,淋浪贴水荷。一番新涤垢,何处不盈科。

旦市犹无迹,寒门愈可罗。庭柯均见濯,檐溜独成波。

猎子愁收弋,田翁喜荷蓑。蜂衙忘刻候,蛙吹恣吟哦。

箧恨书生蠹,场忧麦化蛾。凉风飒以度,清兴迥然多。

公退书帷寂,诗馀道服拖。虽非侔击玉,仅可比鸣鼍。

屡促低弦轸,频倾浊酒蠡。自存惟浩气,兼养类菁莪。

衣葛疏仍补,羹藜淡不鹾。百瓴舒足力,六字习心呵。

未有焚鱼兴,宁为扣角歌。兹辰拜高咏,适足慰蹉跎。

()

积雨盈我庭,流水入我屋。移床就墙东,岂为避烦溽。

瓶罂互杂遝,出入泥汩汩。我病不得眠,喧呼恼童仆。

弱抱增百忧,端居茧双足。所思室岂远,咫尺限溪谷。

高歌寡酬和,曲罢意转促。窗纸风萧萧,虚檐度鸣竹。

柴门晚当闭,日入坐秉烛。

()

春中景物尚凄然,小立崇台古树边。

潮信不嫌城寂莫,山光似与客留连。

英雄马鬣无余地,气势龙蟠得几年。

眼底兴亡总闲事,不如有酒醉花前。

()

有时欢笑有时颦,毕竟相亲可算亲。爱极并忘容绝代,情深始觉礼拘人。

生生世世卿怜我,暮暮朝朝女是神。不及画栏东畔树,花开常傍鬓边春。

()

璧月挂银汉,冷浸一江秋。天公付我清赏,仙籍桂香浮。极目江山如画,际晚云烟凝紫,秋色豁羁愁。颂看上雄观,波影动帘钩。雁排空,渔唱晚,楚天幽。湖阴一曲千载,成败倩谁筹。试问谪仙何处,唤起于湖同醉,小为作遨头。老子欲起舞,摆脱利名休。

()

吾王巡狩为安边,此去秦亭尚数千。夜照路岐山店火,
晓通消息戍瓶烟。为云巫峡虽神女,跨凤秦楼是谪仙。
八骏似龙人似虎,何愁飞过大漫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