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子·花映柳条

酒泉子·花映柳条朗读

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凭阑干,窥细浪,雨萧萧。

近来音信两疏索,洞房空寂寞。掩银屏,垂翠箔,度春宵。

译文

在这花红柳绿的春天,我闲游在绿萍池边,倚身在栏杆上,凝视着池上细波连连。那潇潇细雨如我的思愁绵绵。

近来他的书信稀疏难见,我更难忍洞房的寂寞无边。且打开银屏放下竹帘,苦熬这长长的春夜,只怕又是孤愁难眠。

注释

酒泉子:原为唐教坊曲,以酒泉郡作为调名,后用为词牌名。《金奁集》入“高平调”。一般以温庭筠体为正格。全词以四平韵为主,四仄韵两部错叶。

“花映”二句:花柳相映,正是好景,谁知风吹花落,坠于池上绿色浮萍中。闲,一作“吹”。

凭:倚。阑干:即栏杆。萧萧:一作“潇潇”,形容细雨连绵。

“近来”二句:近来没有远方信息,洞房之中更觉寂寞。两疏索,指双方都未得到音信。疏索,稀疏冷落。洞房,幽深的闺房。南北朝庾信《小园赋》:“岂必连闼洞房,南阳樊重之地;绿墀青琐,西汉王根之宅。”

“掩银屏”三句:银色屏风遮掩,翠色竹帘下垂,苦度春夜。银屏,镶嵌银丝花纹的屏风,以示华丽。箔(bó),一作“幕”,一作“泊”,意指竹帘子。《新唐书·卢怀慎传》:“门不施箔。”唐徐坚《初学记》卷二十五引《西京杂记》曰:“昭阳殿织珠为帘,风至则鸣,如金玉珠玑。”所以也称“珠帘”或“珠箔”。

参考资料:

1、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30-31

2、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38-39

酒泉子·花映柳条创作背景

  温庭筠“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致使“累年不第”仕途上的失意。于是他常年流连沉溺在秦楼楚馆、烟花巷柳之地,观察她们的一举一动,与她们沟通,感受到了她们相思缠绕的苦楚和望穿秋水的无奈。此词即为表现女子闺怨而作,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这首词写春日闺情,抒写一位女子与相爱之人分别后寂寞、无奈的心情。

  上阕写女主人公池上凭栏闲望,用“花映柳条”领起,“雨萧萧”作结,两句都是写景,前句明艳,后句暗淡,寓意着好景不常,美人迟暮。中间“闲向绿萍池上。凭阑干,窥细浪”三句写女主人公的一系列动作,重点落在一“闲”字上,以示她凭栏窥浪,全不觉得赏心悦目,体现其百无聊赖的内心感受。

  下阕写女主人公深闺怀远的寂寞。换头二句写她的境遇和感受。“近来音信两疏索”七个字,将相思离情点出,以下的描写无不因这情思引起。音信疏索是心情寂寞的原因。接下来“洞房”“寂寞”以一“空”字修饰,与上片的“闲”字相应,足以体现其无比遗憾的心绪。最后“掩银屏,垂翠箔,度春宵”三句紧承“疏索”“寂寞”,写女主人公掩屏垂帘,苦度春宵。

  全词以外显内,用女子的行动来表现了她空虚寂寞,无限惆怅的内心世界。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

温庭筠朗读
()

相关作品

玉壶弹琴弹入风雷引,六月凉飙吹酒醒。忽然霹雳三四声,雨急轩窗色凄凛。

却又为我弹箕山,山中落花人意閒。松风摵摵度涧水,彷佛

()

一串红牙碎玉敲,碧云无力驻晴霄。也知唱到关情处,缓按馀声眼色招。

()

夐出烟尘表,乾坤指雇中。

数峰连野迥,一水与水通。

沙外迎孤鹜,云边数乱鸿。

家山在何许,心与大江东。

()

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

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

神仙中人不可招,薄言思之我心劳。霞裾远曳风飘飘,照影独立江之皋。

岂无囊中金错刀,安得携手与游遨。玉雁银筝紫□□,吴娃双歌送春醪。

大江东流日滔滔,江上春风吹碧桃,花飞万点正魂销。

()

鹤岑有奇径,麟洲富仙家。紫泉漱珠液,玄岩列丹葩。

常希披尘网,眇然登云车。鸾情极霄汉,凤想疲烟霞。

道存蓬瀛近,意惬朝市赊。无为坐惆怅,虚此江上华。

()

凉风四起秋云急,门巷萧森鸟雀飞。

黄叶年年惊岁晚,沧江日日待人归。

经时茅屋淹行李,一系扁舟换客衣。

回首昔曾悲故国,于今临眺意多违。

()

儒素逢时得自媒,忽从徒步列公台。

北辰如不延吾辈,东阁何由逐汝开。

()

搜新编旧与谁评,自向无声认有声。已觉爱来多废道,

可堪传去更沽名。风松韵里忘形坐,霜月光中共影行。

还胜御沟寒夜水,狂吟冲尹甚伤情。

()

流传大定接明昌,文物风流未渠央。范揭同声推汉吏,岂知当世有欧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