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秋夜

谒金门·秋夜朗读

秋帷里。长漏伴人无寐。低玉枕凉轻绣被。一番秋气味。

晓色又侵窗纸。窗外鸡声初起。声断几声还到耳。已明声未已。

译文

在秋夜的帐帷里,那计时的满滴长久地陪伴着贵人不能入睡。低枕的玉枕渐渐凉了,轻薄的绣被已用上了,床上弥漫了一片秋天的气氛。

晨光浸透窗纸,窗外报晓的雄鸡发出第一阵鸣声,鸡声断断续续,又从耳边传来,天已亮了,但鸡声还未停息。

注释

⑴谒金门: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又名《不怕醉》、《出塞》。

⑵帷:帐子。

⑶漏:古代计时的工具,用壶滴水的方法计算。这里代指时间。

⑷玉枕:陶瓷枕,以示华贵之用物。绣被:指绸缎一类的被子,富贵人家的征示。

⑸已:前“已”,已经。末“已”,停止。

参考资料:

1、(宋)苏轼著;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513页

2、叶嘉莹主编,苏轼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7.1,第158-159页

谒金门·秋夜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秋。是时,苏轼在杭州通守任上。常与朋友游西湖、孤山,登柏山、竹阁,常遇少妇慕名求词,苏轼作词以赠之,此词就是其一。

参考资料:

1、叶嘉莹主编,苏轼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7.1,第158-159页

  上片,写秋夜思的凉色。“秋帷里,长漏伴人无寐。”不说贵人心不平静,而说长漏与贵人为伴不能人眠,躺卧“秋帷”,煎熬“无寐”。“低玉枕凉轻绣被,一番秋气味。”不说贵人秋思心凉,而说“玉枕”低枕而“凉”,“绣被”顿时而“轻”薄。这凉玉枕,这轻绣被,渗透着“一番秋气味”,弥漫在贵人的“秋帷里”。或许就是这“玉枕”、“绣被”、“秋气味”,正是引起贵人“无寐”心凉的媒介。而这一幕就发生在夜色无声的“秋帷里”。

  下片,写秋夜思的回声。“晓色又侵窗纸,窗外鸡声初起。声断几声还到耳,已明声未已。”长夜刚过,贵人本已心凉,全身心地浸透“秋气味”,应算完成“秋夜思”的全篇构建。词人竟运用词的有限文字,写了“秋夜思”的续片,在光和声上继续做文章,因为光和声最易撩动人的思想情感。“晓色”“侵窗纸”,点明早晨来临;“鸡声初起”,表示划破长夜的秋思,给“秋帷”人展示一线希望。晨光伴随不停的鸡声,从“到耳”中给“秋帷”人带来美好回声。或许这“晓色”、“鸡声”的来临,才真正解除“秋帷”人的绵绵夜思。而这一幕就发生在晓色有声的“窗外”,令人长长回味。

  全词,写一贵人的秋夜思和余思,可词中找不到一个“思”字,更找不出在“思什么”。词人运用通感的手法,从色与声的沟通、挪移中构思了“秋帷”人的秋思图。上片,“秋帷”人一言不发,无声胜有声;下片,“鸡声”声声不断,则是有声衬无声。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苏轼朗读
()

相关作品

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

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

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

关朱争两死,两死独谁当。

关吏不垂泣,青天应雨霜。

()

天风吹我上齐云,小涧清从石乳分。濯罢尘缨吾欲忘,白云满地未斜曛。

()

平芜落落野烟环,稻获云空指顾间。隔岸人呼秋水渡,倚楼僧看夕阳山。

霜高鹰隼凌霄健,风淡牛羊出牧间。行处漫倾村店酒,帽檐插得菊花还。

()

篙师郭西门,矫首霞外岭。森秀未及探,荒苔吊秋井。

剑精沉夜白,漆炬翳馀耿。嗟哉龙虎威,零落等虫黾。

一峰直海涌,破地出魁矿。流观劈坼状,髣髴神工猛。

授此窟室雄,能无霸图骋。让王东采药,为态本栖哽。

焉知牧野捷,吴业就已顷。风尘阅成败,宗社属衰冷。

不遣忠勇臣,相符带河永。词场亦何为,发嘅当晚景。

高贤惜地灵,倦鹤顾山影。愿买阳羡田,早从居吴请。

()

来来去去非真幻,此理人间本妙哉。公是寂庵吾敢问,师今何去昔何来。

()

尔能耽野趣,吾亦爱村居。白屋情偏好,苍山画不如。

桑麻通雪径,鸡犬接烟墟。岁晚青藜在,相过且校书。

()

小固山前一道人,不言生死不言真。

茅堂静有朝端客,草履烂无门外尘。

银漏滴残犹在定,石花开尽始知春。

相思未得相寻去,空恨江头多病身。

()

道上人家梅子枝,背春还复叶离离。诗翁触物俱归思,不用风前叫子规。

()

谁知极目名亭意,不在登临与品题。

天地两间同汗漫,江淮一水自东西。

惊栖何日能归雁,灵异当年任照犀。

万境尽从心上化,静参飞跃悟端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