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夜六首·其一

上元夜六首·其一朗读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译文

玉漏和银壶你们暂且停下不要催了,宫禁的城门和上面的金锁直到天亮也开着。

谁家看到明月还能坐着什么都不做呢?哪里的人听说有花灯会不过来看呢?

注释

①上元:节日名,即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②玉漏、银壶、铁关、金锁:都是美称,并非真正全由玉、银、铁、金做成,应理解为“像……一样的……”

③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古人向铜壶里灌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出来,然后根据刻度计时,是为漏刻之法。

④铁关:宫禁的城门,唐朝宫禁森严,平时入夜即管关,天亮开放。

⑤彻:通,直到。

参考资料:

1、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作者邮箱:1572076419@qq.com

  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崔液组诗《上元夜》七绝,共六首。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据刘肃《大唐新语》记载:“神龙(唐中宗年号,公元705—707年)之际,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喧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竞夸。文士皆赋诗一章,以记其事。作者数百人,唯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苏、郭之作皆五律)、殿中侍御史崔液为绝唱。”这是崔液所作赏灯诗六首中的第一首。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计时,具体方法是用铜壶盛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就可按度计时,击鼓报更。元宵夜尽管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仍旧按时报更;人们听了,都嫌时间过得太快,怕不能玩得尽兴,于是说: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上句写出了人们“欢娱苦日短”的感慨,下句是说在此太平盛世,应该通宵尽兴。吃过晚饭,打扮一新的人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迫不及待地早早走出家门,三五成群相邀着、呼唤着、嬉笑着,涌出巷口,融入大街,汇进似潮喧闹欢腾的人流。人们兴高采烈地燃放烟花爆竹,挥舞狮子龙灯,观赏绚丽多彩的灯火,评论着、嬉戏着、赞叹着。越看越高兴,越玩越兴奋,“莫相催”衬托出气氛之热烈,景色之迷人、“彻明开”既写出了元宵节通宵达旦闹花灯时间和程度,又写出了人们高涨而持续的勃勃兴致。

  后面接着连用两个问句:“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谁家”、“何处”,实际是指家家、人人说明万巷皆空的盛况。这包括了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各类人。因而,“谁家”“何处”这四字包涵的内容实在太多,它把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连用两个诘句,不仅将盛景迷人,令人不得不往的意思表达得灵活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

崔液

崔液,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县)人。字润甫,乳名海子。生年不详,约卒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唐代状元。及第时间无考。约在先天元年(712)以前某年。 ...

崔液朗读
()

相关作品

明珠出袖四百琲,座有烟霞草木香。断取钟山擎石掌,那知不下净名床。

()

青春到白首,胶漆更他谁。

话别水亭酒,断章山驿诗。

平生今地下,后死独天涯。

执绋万官路,欲前筋力衰。

()

山鸡照渌水,自爱一何愚。

文采为世用,适足累形躯。

()

十五年前会五羊,都门再别九年强。

君荣韵石州麾出,我窘文江县债偿。

人世能消几离别,征涂何用许奔忙。

梅前菊后风光好,且为侬留共一觞。

()

长啸乾坤内,如公复几人。科名皆自郐,文字本先秦。

海内瞻丰采,朝端惜老臣。履声依北斗,庙貌填南闽。

发为忧民种,家从入仕贫。人方起安石,帝欲畀衡钧。

国计吁前箸,工虞鄙算缗。忽为箕尾客,昔忝鹿鸣宾。

传授曾期质,褒扬却愧诜。平生怀旧泪,不敢污车茵。

()

畏死仕新室,轻生谢季伦。

细评投阁者,大愧坠楼人。

()

为有玉田饭,任从金粟过。名园花树早,小径求羊多。

煮茗通玄理,焚香去染痾。宗侯非旷荡,若意在烟萝。

()

飞舞醯鸡只瓮天,何知老壮与穷坚。于今之世宜咸若,从古之贤定复然。

荷尽菊残非一日,草深地僻几多年。吟窗明暗霜须雪,苟亦无言岂舍旃。

()

月沈沈,人悄悄,一炷后庭香袅。风流帝子不归来,满地禁花慵扫。

离恨多,相见少,何处醉迷三岛。漏清宫树子规啼,愁锁碧窗春晓。

()

溪桥接桑畦,钓笼晓群过。

今朝去何早,向晚蚕恐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