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计划书
小组名称:社交能力提升小组
小组主题:减轻大学生对社交网络的依赖——进一步提高其社交能力 导师:周林波
工作人员:漆利莎 关博文
组员:曾怒虹、卿梦丽、刘向峰、李北亚、王婉莹、丁文静、王欣
理 念
网络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发生了新变化,进而对他们的成长成才产生了很大影响。据研究表明,以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如MSN、QQ等)、人人网、BBS等为代表的网络交际载体,在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网络社交在给大学生当来交往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而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一些同学过分依赖网络社交,逐渐造成了语言、行为表达的心理依赖,进而导致其现实社交能力的弱化,甚至部分丧失。对网络社交的过分依赖,往往容易忽视生活中的真正“社交网络”,从而与家人、亲朋好友交往时间的减少,加剧了个体的社会疏离,产生负面效应。
根据小组对大学生群体社交生活的长期观察,对网络社交过分依赖的同学,大多在现实社交公众场合,总是表现的沉默寡言、与他人沟通困难,近者影响了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远者可能对其今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大学生对于网络社交的过分依赖,是由多重因素综合造成的。但对于不同的个人,又有不尽相同的东西。主要分为以下几点:首先,很多同学是因为突然到一个新的环境,造成心理和行为上的不适应感,没有进行人际关系积极有效的开拓,逐渐把自己畏缩在狭小的空间之内,心理上也处于被动的紧张状态,为了寻找新的心理平衡点,便沉迷于虚拟的网络社交之中,甚者因过分依赖而无法自拔,现实社交能力也就逐渐弱化,造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其次,一些同学本是要有效的运用网络社交来加强与朋友之间的关系,可是在运用社交网络时,却无法辨认社交网络的利弊,逐渐扩大网络社交的消极影响,一味的着迷于网络的自由、开放,憎恨现实社交生活的人情世故与复杂,开始逃避现实社交生活。
因此,若要减轻大学生对社交网络的依赖,恢复、增强其现实社交能力,大学生必须先意识到自己真实的心理诉求,然后认识到认识到网络社交的利与弊,理性的做出判断和选择,处理好网络社交和现实社交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其现实社交能力。
这个小组会让组员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和环境现状;之后,会有效的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真实的心理诉求;接着就会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会通过一系列的团体活动来增强组员的现实社交能力。有效的使用小组方法介入可帮助面对类似问题或有共同需要的组员,得以建立支援网络,并从组员的互相支持中,得到更大的信心去改善,而且在组员的互动过程中,大家可以互相监督,更能利用其他组员的回馈做改善的思考。
理论架构
本小组的对象是那些过多依赖网络社交,而缺乏现实社交能力的在校大学生,尤其是大一、大二的学生。首先,马斯洛认为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交需求就会凸显,现在的大学生生活稳定,有较多的闲暇空余时间,有一部分学生花较多的在网络上,他们忙着在QQ、人人或淘宝旺旺等虚拟的空间里认识新的朋友和他们聊天、打游戏,在网络社交中他们如鱼得水,而在现实的社会交往中他们极少参加社团活动或者聚会,当他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人时,却又不善言辞,不知该如何与人相处。所以,一些能够帮助他们提供现实社交技巧、改善现实社交弊病、提高现实社交能力的小组,对他们是有帮助的。
另外,现在QQ、人人等都是大学生沟通交流普遍使用的工具,大家通过这些与老朋友、老同学保持联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沉溺于网络的社交,所以我们的对象不是所有在校大学生,而且着重强调最好是大一大二的学生,是希望我们能为他们提供社交技巧,训练他们的沟通表达能力后,他们能及时用到积极参加校园各种活动,真正及时的参与到现实社交活动中锻炼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此外,在小组的沟通法表达技巧训练中,会较多的使用行为治疗,矫正,因为假设人的行为是学习的来的,并且是有规律可以预测的。因此,要透过准确的观察。加上此理论觉得行为是由环境和外界刺激而决定的,因此,如果一种行为出现后而能导致一种满足的后果,那种行为在日后继续出现的可能性便很高。正因为小组希望能改善他们的现实社交中的窘境,提高他们的沟通表达能力,而在学习这些技巧的过程中,行为理论指出透过模仿学习、回馈及正面鼓励,是能逐步帮助学习和运用的。
在小组内,工作员会较多用正面增强和模仿。在正面增强方面,在提供沟通表达计较训练后,若组员能在组中适当运用,工作员便会当中给与该组员口头上的称赞,来加强这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
至于模仿示范,工作员会以角色扮演的办法,示范如何与他人沟通交流,这是供组员观察的模型,引导组员模仿学习。同时,组员间也会相互观察,对别人身上值得学习的加以仿效,也同样起到了模仿作用。
目标及目的
目标:减轻组员(主要为大学生)对社交网络的依赖,进一步提高其社交能力。 目的:
1. 让组员认清现状,认识社交网络的利弊,擅于取其利而舍其弊,合理适度地使用社交网络。
2. 在活动中,通过组员的相互沟通合作,感受网络虚拟社交与在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的不同,鼓励组员多参与现实中的社交活动。 3. 学会与人相处,把握现在,为自己的未来去努力。 服务对象
1. 资格:在校本科大学生
2. 特点:对社交网络有一定依赖,想要提高自己社交能力的大学生 小组特征
1. 性质:社交提升小组(封闭型) 2. 节数:六节
3. 日期:2012年4月13日至5月18日
4. 时间:下午3点到4点半 5. 地点:学院社工实验室
6. 人数:工作员1人,助手1人,组员7人(共9人) 招募方法
1. 在学校内张贴海报和放置展板。
2. 发放宣传单,并在樟树林上进行宣传。 3. 工作员在学院亲自邀请招募对象参加。
4. 若人数不足,则亲自致电招募对象宣传并邀请参加。
每节活动内容
第一节 活动内容
日期及整节活动时间:4月13日15:00至16:20 个别活动地点 目标 内容 时间 使组员对社工有5分钟 社工进行自我介绍 初步的认识 游戏——“面对面的介绍”规则:将所有人排成两个同心圆,随着歌声同心圆转动,歌声一停,面对面的两人要相互自我介绍。 让组员之间有初10分钟 注意事项:1.排成相对的两个步的认识 同心圆,边唱边转,内外圈的旋转方向相反;2.歌声告一段落时停止转动,面对面的人彼此握手寒喧并相互自我介绍。歌声再起时,游戏继续进行。 社让组员更清楚组工实的目的及内容,验并与小组成员起介绍小组目的和内容,与组员室15分钟 订立小组规范,一起订立小组规范,并约定每使他们对小组更个人希望达到的效果 有归属感和依赖感 游戏——“猫和老鼠”规则: 1.协作者选定一位参与者做猫,其他人都是老鼠。各人在场地自由走动。 加强小组成员之15分钟 2.开始时,猫在自己心中选定间的认识 一只老鼠,不可作声,伸出双手去捕捉该老鼠,但不可跑,只能逐步向该老鼠走进。 3.被捕捉的老鼠在知道自己被 所需物资 舒心的歌曲两首 白纸9张,圆珠笔9支 20分钟 猫追捕后可以逃走,而在他被猫捉到之前,他可以大声喊出另一只老鼠的名字,以结束猫对他的追捕。同时,被喊名字的老鼠立刻变成猫,而原来的猫变为回老鼠。新的猫马上选定新目标展开追捕(当然也可再选择继续追捕原来喊他名字的老鼠!) 游戏规则:1. 将学员分成2人一组,让他们互相介绍自己,但是整个介绍期间不得有任何语言形式的交流。 2.学员可以使用费与眼泪的一切形式,比如动作,表情,手时,画图,目光等等。 3.交谈2分钟,然后让双方口头较少一些采用肢体语言了解到的对方的情况,与实际情况相对照,看看是否属实。 相关讨论: 1.当你用非语言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时候,表达是否准确?2.你是否很好地理及对方的非语言表达? 1.非语言技巧在3.在表达着和信息接受者之间谈话中的应用 是否有信息的丢人和误解,如2.沟通能力的培果有,为什么? 养。 4.怎样才能减少这些信息的丢失? 游戏主要障碍和解决: 1.合适的非语言交流可以帮助我梦更好的理解对方的意思,而拙劣的表达方式有时候反而会阻碍我们沟通。 2.非语言形式的交流不同于语言形式的,他会产生歧义,比如你只一下自己的肚子,说自己饿了,对方可能理解成你肚子疼;你说你困了,对方可能认为你不想利他了。所以这种交流中往往会闹出很多笑话。 3.利用非语言形式成功交流的关键在于正确地理解彼此的背 景和零售程度,对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方法,看人下菜爹,这样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 让组员表达对这次聚会的感觉,另社工明白他们邀请组员简单的说出对这次聚对小组的看法和会的感受和意见,社工对此做意见,使社工能出总结 从中改善,并使组员了解到其他组员的感受 10分钟
第二节 活动内容
日期及整节活动时间:4月20日15:00至16:20 个别活动时间 地点 目标 内容 5分钟 社工实验室 进一步了解彼串名字游戏: 此 组员围坐在一加强彼此之间圈,指定一名信任 开始自我介让他们尝试更绍,第二名轮多的沟通和表流,但要说我达 是***后面的***,接下来的说我是***后面的***后面的***,依次类推,最后一个同学把整个复述一遍。增强彼此进一步的认识。 30分钟 地雷阵:圈出一定范围,撒上纸板,纸盒、玩具作障碍物,两人一组,一人指挥,一人蒙眼,听着同伴的指挥过地雷阵,中途如果猜到任意一个地雷则要重新开始。指所需物资 绳子一根 纸板纸盒若干 黑色布条5根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医药卫生社交能力提升小组计划书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