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9届中考二模化学试卷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1 1:15:0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浦东新区 2018 学年第二学期初三教学质量检测

理化试卷 化学部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N-14 O-16

六、单项选择题(共 20 分)

27. 硅可制作光导纤维,硅的元素符号是

A. Mn

B. S C. Si D. Al

28.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食物腐败

B. 冰雪融化 C. 煤气燃烧 D. 火药爆炸

29. 属于纯净物的是

A. 蒸馏水

B. 大理石 C. 矿泉水 D. 牛奶

30.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水的分散性

B. 氢气的密度小 C. 盐酸的挥发性 D. 氦气的不活泼性

31. 表示 2 个氢原子的是

A. H2O 32. 属于有机物的是

B. H2 C. 2H D. 2H3

A. 蔗糖

B. 碳酸钙 C. 金刚石 D. 二氧化碳

33. 稀硫酸的 pH 可能是

A. 2

B. 7 C. 9 D. 12

34. 二氧化锡(化学式为 SnO2)可监测有害气体,其中 Sn 的化合价为

A. +1

B. +2

C. +3

D. +4

催化剂

? 4NH3+3O2,该反应属于 35. 一种“人工固氮”的方法是:6H2O+2N2 ???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36. 在水中能形成蓝色溶液的是

A. 胆矾

B. 硝酸钾 C. 泥沙 D. 汽油

37. 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氢气:产生白烟

B. 硫粉: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D. 铁丝:生成四氧化三铁

C. 镁带:黄色火光

第 1 页 / 共 8 页

38. 试剂的取用错误的是

A B C

39.

物质名称、俗名和化学式均正确的是

A. 碳酸钠、纯碱、NaOH

B. 固态二氧化碳、干冰、CO2

C. 银、水银、Ag

D. 氢氧化钙、生石灰、Ca(OH)2

40. 关于中和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一定放热 B. 反应物一定是酸和碱

C. 一定有水生成

D. 生成的盐一定可溶

41. 物质用途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生石灰作干燥剂 B. 二氧化碳用于灭火

C. 氧气作燃料

D. 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42. 关于氯化铵(化学式为 NH4Cl)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属于复合肥 B. 氮、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1:4

C. 所含铵根是金属元素

D. 1molNH4Cl 中约含有 6.02×1023 个氯原子43. 用氨气可以将 NO 转化成无毒物质直接排放。关于微观示意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物质均为化合物

B. 元素的存在形态均发生改变

C. 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D. 两种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 6:5

44. 右图是“碳元素化合价与物质类别的关系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a 点的几种物质互称为同素异形体

B. b 点物质和 c 点物质可互相转化

C. d 点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D. e 点物质焰色反应呈黄色

第 2 页 / 共 8 页

D

45. 分子数相等的 O2 和 O3 具有相同的

A. 质量

B. 物质的量 C. 摩尔质量 D. 原子总数

46. 能达成实验目的的是

A B 配制 100g 质量分数 10% C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 验证与氧气接触时 燃烧的条件之一 目的 检验碳酸盐 的 NaCl 溶液 实验 七、填空题(共 20 分)

47.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①在氢气、氮气、二氧化碳中,会引起温室效应的是 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

,“无污染的能源”是 ,

②活性炭纤维口罩具有防毒等功效,是因为活性炭具有 性。

③用天然气作燃料可减少 PM2.5 的产生,甲烷(CH4)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④垃圾分类我先行。以下垃圾分类错误的是

48. 海水是重要的物质资源宝库。

①海水淡化可获取淡水资源。

I. 图一为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在水变成水蒸气过程中,水分子间间隔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II. 图二为电解水实验示意图,试管 2 中生成的气体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第 3 页 / 共 8 页

②晾晒海水可得到粗盐。图三是粗盐提纯的主要操作步骤,其中步骤 II 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步骤 III 的操作名称为

③海水中含有氯化钠和氯化钾等物质。根据图四的溶解度曲线回答问题。

I. 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

g/100g 水。

(选填“A”、“B”、“C”或“D”), 。

II. 25℃时,如图五所示,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的是 若将 D 烧杯中的溶液升温至 40℃,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第 4 页 / 共 8 页

III. 氯化钾溶液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提纯氯化钾的方法是 (选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溶液④为除去精盐中含有的 MgCl2、CaCl2 等杂质,可加入的物质(过量)依次是 NaOH 溶液、 和稀盐酸。

49. 人类的生成生活离不开金属。

①铝片能压缩成铝箔是因为铝有良好的

(选填“导电性”或“延展性”)。

②铁制品在喷漆前需除锈,可用来除铁锈的物质是

③为探究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 I、II 两种方案。

方案 I 方案 II 能验证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一种方案是 象是

,该方案中证明金属活动性 Fe>Cu>Ag 的实验现

八、简答题(共 20 分) 50. 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第 5 页 / 共 8 页

①仪器 a 的名称: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较干燥的氧气,可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D. 硝酸银溶液

(选填字母)。

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用 B 装置的优点是

若要证明该反应后的废液中含有盐酸,不可选用的试剂是

A. 锌粒

B. 氧化铜 C. 氢氧化铜

④用以下仪器组装一套实验室制取 CO2 的发生装置,可选择 B、C 和

⑤含 0.2mol 过氧化氢的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充分反应后得到氧气 算)

g。(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

51. 学习小组尝试从反应物消耗和新物质生成两个不同的角度,验证 CO2 与 NaOH 溶液发生了反应。 【查阅资料】

I. 常温下,NaOH 易溶于水也易溶于酒精,Na2CO3 易溶于水但难溶于酒精。 II. BaCl2 溶液呈中性,CO2 不溶于酒精也与酒精不反应。 【实验探究】(相关装置气密性良好,省略夹持仪器)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①实验一:振荡后,两个软塑料瓶中变瘪程度更大的是 ②实验二:D 中滴入酚酞后呈

(选填“A”或“B”)。

色,证明 B 瓶溶液中 NaOH 已反应完了。若 C 中不加 BaCl2 溶液,

直接滴入酚酞试液,能否达到实验目的?理由是

第 6 页 / 共 8 页

③实验三:关闭止水夹 a,注入足量饱和的 NaOH 的酒精溶液,振荡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现象是

,发生

。一段时间后,注入足量的稀盐酸,打开止水夹 a,观察到的

④实验四:向瓶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蒸馏水和 NaOH 溶液,用传感器测得瓶中气压变化的图像,如右下图所示。

分析上述图像,能否证明 CO2 与 NaOH 溶液发生了反应?理由是 【总结归纳】

以上四个实验中,既从反应物消耗角度,又从新物质生成角度,证明 NaOH 与 CO2 发生了反应的实验是

(选填“一”、“二”、“三”或“四”)。

第 7 页 / 共 8 页

参考答案

六、单项选择题

27 C 37 B 28 B 38 C 29 A 39 B 30 D 40 D 31 C 41 C 32 A 42 D 33 A 43 D 34 D 44 D 35 C 45 B 36 A 46 B 七、填空题

47.①CO2;H2;N2

燃②吸附 ③CH4+2O2 ?点??? CO2+2H2O ④B

电48.①I. 变大 II. O2;2H2O ?通??? 2H2↑+O2↑ ②引流;蒸发

③I. 40 II. AB;2/7 III. 降温结晶 ④Na2CO3

49. ①延展性 ②稀盐酸、稀硫酸 ③I;A 中无明显现象,B 中生成红色固体

八、简答题

2

?? 2KCl+3O2↑ 50. ①试管 ②AC;2KClO3 ??Δ

MnO

③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CaCO3+2HCl→CaCl2+H2O+CO2↑;D ④ADF ⑤3.2

51. ①B ②无;不能,NaOH 溶液和 Na2CO3 溶液都呈碱性,无法验证 CO2 和 NaOH 溶液发生了反应

③气球变大,瓶内产生白色固体;2NaOH+ CO2→Na2CO3 +H2O;瓶内产生气泡,气球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④能,对比分析曲线Ⅱ和Ⅰ,CO2 和 NaOH 溶液反应后,容器内气压下降得更低;二、三

第 8 页 / 共 8 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9届中考二模化学试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05am3v30o4m0xd0pw4b4c2db011w500m4r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