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农业,真正形成了一个“小气候”。今后几年我们就是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们现在的赵壁化工园区已经启动实施,我们将围绕园区再建设一个容纳3万人的城镇化集聚区,以后全县的农村人口要向巴洲和赵壁这两个区域靠拢,就业都向这两个区域集中,这样农民就成了市民,农民就成了工人。到时候大概有5万人将不再为生活发愁,不再为生计奔波,真正实现打工不出县,赚钱不出乡,实现农民就地致富,就近致富。我们不仅要让农民富起来,而且还要让农村好起来。今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千人以上村投资实施“六个一”工程,即改造或新建一所标准化幼儿园,建一所大众食堂,建一座大众澡堂,建一个街心公园,建一个村民活动室,建一个红白议事大厅,让村民真正得到实惠。农民要致富,干部也要富。特别是身处基层一线的乡村干部,工作条件差,生活待遇低。他们应该大胆投身到农民创业当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乡村干部投身于农民创业当中,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乡村干部的素质比普通农民要高,接受能力比普通农民要强,眼界比较开阔,他们取得的成功经验,他们获得的技术以及开拓的市场完全可以和农民共享,降低了农民创业的风险。二是乡村干部自己有了钱,生活好了,底气足了,就能有更多的精力带领大家致富。因此,今年,政府要考虑拿出一笔专项资金,作为乡镇干部科技示范基金和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鼓励乡村干部带头创业,带头致富,实现一名干部带富一方百姓的目标。
二是寻求一个突破。我们昔阳是资源大县,我们既有工业资源,又有旅游资源。资源丰富是昔阳的长处,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的长处却没有做长做强。我们昔阳的经济要想实现一个大的发展,必须在现有的资源上寻求有效的突破,着重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要解决“煤高煤低”的问题。过去我们常说“眉高眉低”,意思就是指做事情要看别人的眉眼和脸色,现在我们的经济就是在煤高煤低中看人脸色行事。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我们的发展终究要受制于人。去年我到山东龙口市考察,龙口市的发展模式给了我很深的启迪。龙口是个县级市,也是个煤炭大市,但他们的市委书记给我讲,他们从不担心煤炭市场的行情,因为他们既有煤场,又有电厂,煤炭行情好,煤矿就能多缴税;煤炭行情不好,电厂就能多缴税。由此可见人家龙口是两条腿跑步,而我们是一条腿走路,不仅走不快,随时都有摔倒的危险,发展速度自然和人家无法相比。要想摆脱这种困境,我们必须做到多业并举,多条腿走路,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拉长我们的产业链条,由简单的卖资源变为卖产品。现在我们上的
- 29 -
4×35万千瓦的自备电厂和2×60万千瓦的低热值煤发电厂,以及化工园区就是在做这方面的努力。现在我们每年煤炭总产量是1000万吨,如果两大电厂投产后,加上现有的安平电厂,三个电厂一年就能消化煤炭800万吨,这样我们就能实现煤不落地,煤不上路,就地转化的目标,就能做到煤炭发电,电煅烧电石,电石制作烧碱,烧碱制作PVC,环环相扣,链链互补。二是要解决“有气无力”的问题。目前,我县日产煤层气和瓦斯气能力已经突破100万方。我们气很多,但利用的并不好,对我县的贡献并不是很大,可以说是有气无力,特别是煤层气,除了县城居民生活用的一小部分外,多数通过管道和槽车运往太原加气站。要想将“有气无力”变成“朝气勃勃”,就必须将煤层气这一资源转化好,将原来单纯的卖气就地转化为工业燃料。我们今年开工的金属镁项目,就是用我们丰富的煤层气作燃料冶炼金属镁,这样我们的煤层气就会发挥出更大的效益。我大概估算了一下,如果用天然气和我们的煤层气相比较的话,煤层气每方至少要比天然气便宜一块钱,一吨金属镁就会降低成本7000元,这就是我们的优势,这就是我们的竞争力。所以我们必须寻求突破,拉长产业链条,让我们的企业吃煤吞气,吐金拉银,形成煤、电、气、化循环发展的格局。三是要解决“有女待嫁”的问题。多年来,我们的发展一直在矛盾交织中进行,我们一方面讲条件落后,一方面丰富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我们的旅游资源就是这种现状。大家都知道,我县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闻名全国的大寨名村,有风景秀丽的太行风光,有传承百年的民居大院,有佛教艺术的北魏石窟,还有独具魅力的崇家岭、水磨头等乡村旅游胜地。但是,多少年来,我们的旅游产业并没有发展壮大,这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就如同一个待字闺中的姑娘,养在深宫人未识,不知桃花为谁红。多数景区基本上处于一种无规划、无秩序、无投入,小打小闹,恶性循环的状态。去年国庆节,我专门到我县几个景区做了一次调研,这些景区游客倒是不少,但现状却令人痛心,景区秩序混乱,垃圾遍地,甚至还有不法人员随意设卡乱收费。我想在这样的景区游客看到的恐怕不是美景,而是闹心。长期如此下去,我们的旅游业不仅做不起来,而且极有可能被低劣的开发扼杀在萌芽之中。所以,我们要想办法帮我们的“闺女”找有钱的婆家,尽快让其结婚生子。今年财政要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宣传推广、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把我们景区最基础的硬件设施搞起来,把我们的旅游产业红红火火做起来,让其成为昔阳富民的又一个产业。在我县的发展中,三个问题解决好了,我们就不会“煤高煤低”看人脸色,
- 30 -
就不会“有气无力”延误发展,更不会“好女待嫁”错失良机,我们就会形成煤炭、化工、旅游三足鼎立的产业新格局,全县的经济就会发生一个质的飞跃。
三是做强一个产业。蘑菇产业是我县的富民产业,这一产业必须做强做大。几经探索,我们提出了“西菜东果中养猪,千家万户种蘑菇”战略,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尽管付出了艰辛,取得了成绩,但养猪不如太谷、种菜不如寿阳,核桃不如左权,为此我们把希望寄托于双孢菇上。这两年,我们的双孢菇产业发展势头很好,全县种植面积已突破50万平米,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年增收330元。在这样一个大好的形势下,我们更需要冷静思考,掌握市场规律,绝不能让这个特色产业半途夭折。大家都知道,山东寿光的蔬菜之所以能享誉全国,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注重产业链条的发展,他们不仅在规模上做到了铺天盖地,而且在科研开发、技术培训、生产加工上做到了顶天立地。我们的双孢菇产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学习人家的经验,把眼界放宽,把眼光放远,既要上规模,又要上档次。年前我们就和我省规模最大的汾阳山宝食用菌集团进行了多次谈判,以最优惠的条件吸引他们来我县投资办厂,建立食用菌产学研基地,形成以菌种培养、产品研发、市场销售、技术指导为一条龙的工厂化生产模式,在降低双孢菇种植成本和市场风险的同时,研发新品种,拓宽市场,最为重要的是可以为我们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只要有这个龙头企业的带动,我想我前面提到的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让全县双孢菇形成“双二百”规模,即200个村种植200万平米双孢菇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届时,全县从事蘑菇种植、加工、销售、服务的人群将达5—6万人,全县近三分之一的农民成为蘑菇产业工人,我们的农民何愁不富?将来我们不仅卖蘑菇,而且还要卖技术。现在我们从外地聘请的技术人员年薪都在10万以上,如果我们全县能培养出500名技术人员,外出搞技术服务,仅此一项年收入就可达5000万元,相当于50000亩玉米的总产值,500名技术人员的富裕就可带动500个家庭的富裕。现在我们不仅技术员聘请外地人,连建菇棚也要请外地人,如果我们再培养一支建菇棚的技术队伍,那么我们将又有几百人吃技术饭,挣高工资,何乐而不为呢。除了双孢菇我们还要发展杏鲍菇、百灵菇、口蘑、虫草等其它菌类产品,什么合适就发展什么,什么赚钱就种什么,真正把我县建成全省最大、全国一流的蘑菇大县,让“要想富种蘑菇”这一口号在昔阳成为现实。
四是营造一种氛围。氛围是什么,我认为,氛围就是一种环境,
- 31 -
是一种气候。老百姓种庄稼需要一个风调雨顺的好气候,我们抓发展,也必须有一个干事创业的好环境。首先要维护班子的团结。大家都知道,团结的团字由一个方框和一个“才”字组成,意思是一个四方的院内住着一群有才能的人。所以说团结需要才能和水平,反过来讲只有有才能、有水平的人才能做到团结。一个地方干部有没有水平,不要看别的,看你班子团结的程度就略知一二。所以,干部的团结、人民的团结对于一个地方的发展尤为重要。我们昔阳这几年政通人和、风清气正、团结干事的氛围十分浓厚,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和维护好这种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讲理解、讲包容、讲友谊、讲缘分,团结一致向前冲,我们就一定能够收获美好的未来。其次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环境好风生水起,环境不好草木不生。这几年,我们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城市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我们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有极大的关系。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出现。有些群众明知自己的诉求站不住脚,还要三天两头去北京上访,让我们的形象受损不说,还极大地分散了县委、政府的精力,这样的环境还谈什么发展。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好的发展环境不仅仅是干部创造的,还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配合。干部在台上卖力表演,群众在台下就要使劲鼓掌,干部肯干,群众肯扶,形成一种你来我往的良好互动。干部为人民服务是本职工作,但也需要人民的配合和理解,呵护与支持。干部必须无私奉献,但这种付出与奉献如果得不到群众的及时认可,长此以往,就会挫伤干部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造成发展受阻。在一些问题上我不奢望大家都去“拾柴”,但不要往柴上浇水就好,我们不能干前人栽树后人砍伐,前人垒墙后人挖砖的事情。只要大家都去维护、爱护、呵护我们业已形成的良好环境,我们的事业就会一马平川,我们的发展就会快马扬鞭,建设美丽、平安、幸福昔阳的愿景就会早日实现。
五是打造一支队伍。昔阳要变样,首先干部要变样。去年我们在全县开展的环境整治大行动,就是对干部的一次大锤炼,一次大检阅。实践也再一次证明了一个道理,谁认认真真,谁的工作就会出色;谁虚虚晃晃,谁的工作就难见起色。我常想,为什么有的干部主政一方,这个地方的工作就红红火火,而有的干部到哪里,哪里的工作就问题百出,麻烦不断?也许有人会马上给出答案,能力的问题。那我就要再问一问,能力从何而来?难道是天生的吗?在座的各位都是最基层的干部,直接在一线工作,直接和老百姓打交
- 32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