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行业2020年中期投资策略:5G风起,云飞扬
1、2020年H1通信行业行情回顾(略)
总体而言,2020年通信板块先涨后跌。前期上涨原因主要由于疫情期间国家大力发展新基建推进5G等新型领域建设,以缓解传统行业带来的冲击;后期回落主要由于国际环境影响、美国对华为制裁加剧、板块19年业绩不及预期及Q1经营受疫情影响等原因所致。
2.政策定调积极,二季度业绩有望边际改善(略) 2.1Q1疫情短期冲击业绩,不改长期上升趋势 2.2政策向好风险可控,Q2业绩或将边际改善 3.应用变现驱动5G建设,F5G+5G协同共享互联盛宴 3.1产业链价值向下游转移,应用变现驱动5G建设
从5G产业链受益路径来看,上游天线&射频、光模块、主设备等企业业绩逐步释放。未来下游应用及增值服务会随着5G进一步普及,物联网&车联网、5G消息、5G专网等领域市场空间逐步打开。由于5G网络建设关系着新应用的爆点,产业链下游价值变现将驱动5G建设。
万物互联打开市场,NB-IoT+4G+5G协同发展
蜂窝通信技术逐步成为物联网通信传输的主要载体。蜂窝通信网络具有覆盖范围广的特点,较少受到天气、地形、设备间物理距离等因素限制,逐步成为物联网的重要载体。根据爱立信预测,蜂窝网络的IoT设备在2019年总计约13.34亿个,预计2025年为50.40亿个,对应CAGR为24.80%。(1)按通信技术划分:2020年后传统2G、3G退网,设备数量逐步减少,物联网技术向LPWA和5G迁移;以NB-IoT、Cat-M为代表的大规模连接技术由2019年的9332.5万个增长到2020年的26.2亿个,CAGR为73.34%;随着5G推进,宽带物联网设备也由2019年的4.22亿个稳健增长至2025年的14.33亿个,CAGR为22.6%。(2)按区域划分:亚太地区未来将成为物联网市场的主战场,而其中中国由于政策支持以及基础网络建设优势叠加产业优势,增速将快于全球。根据工信部披露信息显示,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从2009年的1700亿元发展到2018年的1.43万亿元,CAGR为26.70%,超过全球整体17%的增长率。截止2020年3月全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已超过10.78亿,预计20年底突破12亿个。
国内2G/3G退网已成定局。国内三大运营商自2018年前就已经着手2G/3G网络清频和退网的工作:(1)中国联通2018年4月率先在官方微博上正式宣布:将有序推进2G网络减频工作。预计将在2019年底完成整个2G网络关闭的进程;(2)中国电信2017年开始对覆盖2G/3G的800MHz频段进行了重耕,2018年10月发布新规定表示:将停止2G、3G手机终端入库;(3)中国移动2018年发布《5G终端产品指引》,表示不再要求终端支持TD-SCDMA;2G网络将会在2019年12月之前完成30%~40%省份的腾退工作。5月7日,工信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明确2G/3G物联网业务迁移转网,建立NB-IoT(窄带物联网)、4G(含LTE-Cat1,即速率类别1的4G网络)和5G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的决策。2G/3G退出后,数以亿计的联网设备需要新的方案来填补空白。
NB-IoT接棒2G市场,规模商用蓄势待发。根据蜂窝物联网连接的分布图显示,2G、3G退网后60%的物联网连接需要以NB-IoT为代表的低带宽、低功耗窄带网络提供服务。NB-IoT充分利用4G网络的基础,并扩大了基站扇区的连接数量,增强了信号覆盖范围;简化了业务交互流程,增加了低功耗省电优势,PSM(PowerSaveMode)模式下平均电流只要6.7uA,将NB-IoT设备电池寿命可以提高至少10年。NB-IoT速率较低,时延高达10s,主要适用于移动性支持不强,自动上报,操作简单的低功耗设备。上游的芯片模组以及运营商的网络是NB-IoT产业的基础支撑,经过将4年的发展,NB-IoT在芯片/模组、网络部署、终端设备开发、垂直行业应用等方面都已经成熟。未来NB-IoT将广泛应用于多种垂直行业,如远程抄表、资产跟踪、智能停车、智慧农业等领域,带来亿级市场空间。
发展Cat.1网络及相关产业,补齐物联网主要场景需求。2G、3G业务中还涉及许多移动性、需要一定带宽传输能力甚至支持语音通信能力的应用场景,这是上、下行速率只有100Kbps级别的NB-IoT所无法满足的。Cat.1是专为中低带宽需求的物联网设备而设计的,提供5Mbps的上传带宽和10Mbps的下载带宽,延迟为50到100毫秒。此外,Cat.1可以无缝接入现有LTE网络当中,无需针
对基站进行软硬件的升级,网络覆盖成本较低,未来主要应用于金融支付、工业控制、车载支付、公网对讲、POS等领域。国内Cat.1产业链生态日渐完善,紫光展讯、翱捷科技陆续推出Cat.1芯片,移远通信、广和通、芯讯通、美格智能等模组厂商都不约而同地发布了Cat.1模组新品。由于国产芯片具有较低的成本优势,模组设计生产工艺成熟,Cat.1硬件价格已降至可承受区间。根据公开数据统计,Cat.1模组成本由上百元下降至40-60元。
政策、技术、产业共振,车联网发展驶入快车道
受益交通强国战略及新基建顶层支持,车联网发展前景广阔。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车联网产业发展,近年来持续发布车联网相关法规政策加紧车联网布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定义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大力发展新基建为经济发展注入重要活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三部门印发《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车辆智能管理)》,提出分阶段建立车辆智能管理标准体系的建设目标:2022年底完成基础性技术研究,2025年系统形成能够支撑车联网环境下车辆智能管理的标准体系。受益于交通强国战略及新基建顶层支持,车联网发展前景广阔。
通信标准日趋成熟,C-V2X后来居上。目前V2X技术有两条不同的技术路线,分为非蜂窝的DSRC和蜂窝C-V2X两种通信标准。DSRC是由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制定,并且有主要车辆生产商支持的标准,该标准要求车辆安装车载单元(OBU),道路基础设施安装路边单元(RSU),保证通信链路的低延时和低干扰,但其在高速场景、高密度场景下可靠性差,因而针对高速移动环境的C-V2X应运
而生。C-V2X是基于3GPP全球统一标准的通信技术,包含LTE-V2X、5G-V2X及后续演进。我国目前已经具备完善的蜂窝网络和强大的3GPP生态系统,C-V2X可以有效降低未来车联网的部署成本。
随着5G技术发展,新一代蜂窝无线通信技术5G-V2X加速演进。相较于LTE-V2X,5G-V2X技术优势推动车联网由辅助驾驶向自适应协同交通出行的实现。与LTE-V2X对比,5G-V2X技术在可靠性、速度、通信范围、定位精度、数据速率和时延上均有很大的提升。由于技术特性,LTE-V2X主要定位于面向V2I/V2V辅助提醒类的基础信息业务,如红绿灯信号、道路施工信息;而5G-V2X对车联网的增强主要实现自动驾驶功能,包括车辆编队、高级驾驶、扩展传感器、远程驾驶四大类功能,加上基础功能,共25种应用场景。根据2018年12月工信部印发的《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已经明确要实现LTE-V2X在部分高速公路和城市主要道路的覆盖,支持开展5G-V2X示范应用。
全产业市场规模庞大,未来增值服务贡献核心价值。据罗兰贝格数据显示,未来中国商用车车联网市场预计将保持约28%的复合增速,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800亿元。短期来看,车联网市场规模的增长主要来源软硬件装载量的增加,随着车联网生态的不断丰富完善,围绕商用车全生命周期管理,广告、服务、内容等增值服务将会成为未来车联网行业核心价值所在。根据新华网和赛迪顾问提供的数据,在成熟车联网市场中,包括基础服务、增值服务和升级费用等服务费收入占比最大,达40%,其次是汽车后市场,占比达21%,大数据应用占比达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