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最美医生”之一。日前,记者跟随肖卿福的脚步,聆听了他在麻防路上的无悔坚守。 送温暖的好医生
消瘦的脸庞,斑白的头发,炯炯有神的目光……这是肖卿福留给记者的最初印象。
1972年,20岁出头的肖卿福从赣南卫生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于都县皮肤病防治所,得知是从事麻风病防治工作时,亲朋好友都表示反对。但是,肖卿福还是背起药箱,走进了黄麟乡安背麻风康复村。
“第一次进村,我害怕得一夜未睡,连床都没敢碰。”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肖卿福记忆犹新。
初次接触麻风病人的肖卿福要全副“武装”才敢接近病人。接治的第一个麻风病人是畸残患者,老人治愈后双手双足成爪形,行动不便。看到老人的艰难,肖卿福暗下决心,要用自己全部的心血去帮助麻风病人。
“要治病,先得走进病人心里。”肖卿福说,要把患者当亲人,想办法消除他们的心病,取得信任,配合治疗。他经常一个人独自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穿梭于村落和田垄间,一路随访病人,经常十天半个月回不了家。
24小时不关机,手机随时为患者开着,随行的药箱总要放在身旁,这已成了肖卿福的习惯。他说:“经常会有病人打电话给我,诉说心中的喜怒哀乐。”在病人眼里,肖卿福就是他们最亲近的人。 退而不休的“老兵”
无悔坚守,肖卿福逐渐赢得了病人的信任,却常遭遇旁人的异样眼神,直到38岁才成家。“选择了,就不后悔。”说起当年的选择,他依然透着坚定。 有人说肖卿福傻,干麻防工作,又苦又累,不值得。但是不管别人怎么说,老肖却乐此不疲。40多年来,肖卿福独立确诊、治疗麻风病新发、复发患者300多人,实施康复矫正手术100多例,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
“他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麻防事业,也把爱心给了那些麻风康复人员。”于都县皮防所所长谢贵春告诉记者,肖卿福也有多次机会可以调整工作岗位,但他最终都选择了坚守。
如今,已退休的肖卿福本来可以安享晚年了,他却再次选择了留下。 66岁的肖卿福依然像“村长”一样守护着康复村里的麻风病患者,从早到晚,忙绿不停,从未误过对病人的治疗。2014年3月,中国麻风防治协会 “麻风受累者综合康复救助示范项目”在这里启动。如今,村里办起了脐橙园、杨梅
园,还种起了水稻、蔬菜,养了鱼和猪,大山中经常可以听到村民劳作时的爽朗 笑声。
面对各种赞誉,肖卿福很知足,也很平淡。他说:“我只是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还会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埃博拉医护人员成年度人物 抗击疫情任重道远
中新网12月10日电 当地时间10日,美国《时代》杂志宣布,选择埃博拉病患护理人员作为2014年度人物,《时代》杂志形容他们为“埃博拉斗士”,将该称号授予这一团体。
美国第一位在西非确认感染病毒的医生肯特·布兰特利表示,“这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誉”。布兰特利说,“我能成为他们一员而感到骄傲,但真正做出贡献的还是当地的医护们”。
今年西非地区爆发大面积人类感染埃博拉病毒疫情,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几内亚等地有超过6300人感染后死亡,其中很多死者是当地医护人员。
埃博拉病毒于1976年首次被发现。从今年2月开始,这种据称死亡率高达90%的病毒又一次在西非肆虐。截至目前,已造成至少6300人丧生,还有上万人被证实感染该病毒。今年埃博拉病毒最早在几内亚小村庄被发现,随后蔓延到邻国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和尼日利亚。
如果一个人不幸感染埃博拉病毒,早期症状和感冒类似:发烧、食欲不振、头疼和嗓子痛。随后,感染者会出现全身性疼痛、慢性腹痛、呕吐和腹泻。绝大多数患者最终因多器官衰竭、出血不止或者是休克(经常发生在第一次发病的8到17天之间)死亡。
联合国埃博拉病毒问题特使戴维·纳巴罗曾表示,应该向西非地区持续投入更多的国际医护人员、治疗中心和床位。重点地区是当前埃博拉疫情最为严重的塞拉利昂西部和几内亚北部。
本轮埃博拉疫情来势汹汹,国际社会为此忧心不已,很多国家已经派出了救援力量赶赴西非进行援助。目前,抗击疫情方面的工作已取得进展,但并不意味着疫情已经消灭,疫情的地域传播还存在“现实的关切”。
颁奖晚会上,这样说道:“在最危难的时刻,中国医生和非洲人民站在一起,患难与共、风雨同舟。这是中非友谊的真情体现。在埃博拉疫情中,世界看到了中国医生的使命,也看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瘫痪老爹的孝顺女儿:朱晓晖
本年度“感动中国”的另一则亲情故事同样发生在黑龙江这片黑土地上,与陶艳波的舐犊之情所不同的是,女诗人朱晓晖为我们讲述的是反哺之恩。 刚过40岁就头发灰白、十几年没买过新衣服、整日洗洗涮涮……这样的朱晓晖很难让人将她和诗联系在一起。
但她又确实是诗人,16岁起发表诗歌,大学毕业后在报社工作。2002年,父亲突患脑梗瘫痪在床,从此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父亲最疼我,我一定要让父亲活下去。”为了悉心照料父亲,朱晓晖辞职、借债、卖房卖车。不堪重负的丈夫带着孩子离开了这个家。生活的苦难全压在了朱晓晖的肩上。
父女俩在社区的一个车库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3年。女儿天天给父亲擦身、翻身,父亲从未得过褥疮。两人生活的唯一来源是父亲每月1000多元的养老保险,除去治病的开销所剩无几。为维持生活,朱晓晖放下面子去菜市场捡拾别人不要的菜。
“刚开始也有一点点委屈的感觉,但是一看见我爸活着,每天还能跟我爸爸聊聊天,我就觉得很快乐。”夜深人静时,朱晓晖会在灯下铺开一张纸,写写诗,一年也能写个百十首,父亲常常是诗中的主角。
“每天看着东升西落的太阳\\\\在守望着父亲\\\\让我明白\\\\这样的日子会久久的存在\\\\不能让坚强的身体倒下\\\\要勇敢的寻找生命的活力”诗歌赐予她力量,让她抬头面对生活的所有赠予。
在“感动中国”之前,朱晓晖的孝心故事感动了当地一家孔子学堂的师生。每个周末,朱晓晖在这里当志愿者老师。师生们随她来到那间车库,孩子们背着《三字经》,唱唱跳跳表演节目,还排着队,仰着一张张稚嫩的小脸,凑到病榻前亲一亲爷爷那张沟壑纵横的脸。当一老一少两张脸庞在短片中定格时,其带来的心灵冲击胜过任何言语和教材。
师昌绪 蜡炬燃尽 光耀人间
戴红
在他心里,祖国就意味着一切。他会因为祖国的需要选择自己的未来,也会为了祖国的需要贡献自己的一生。他的一生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成长与奉献经历的典型代表
2014年11月10日7时7分,94岁的师昌绪院士生命蜡炬燃尽,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
作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杰出的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他不仅是我国高温合金研究的奠基人、材料腐蚀领域的开拓者,更是参与国家科技政策制定的战略家,为中国的材料科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扑向母亲
1920年11月15日,师昌绪出生在河北省徐水县大营村一个“诗书继世”的大家庭里。父亲是清末秀才,既有浓厚的儒家思想,又有强烈的爱国意念;母亲出 身于破落的官宦之家,知书达礼,勤劳善良。1929年他在徐水县城模范小学读书,毕业时统考名列第一。师昌绪的弟弟师昌纶回忆说,当时自己和哥哥同去县城 第一高小上学,一些老师和高班的同学听说自己是师昌绪的弟弟都对他另眼相看。原来哥哥在学校里功课十分出色,在师生中有口皆碑。从徐水县第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