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做到70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
怎样才能保证70个坩埚的铜液同时达到指定温度?
在没有任何起重机械辅助的情况下,怎样通过人力搬动滚烫的坩埚? 怎样才能做到70个坩埚同时进行浇铸?
设计说明:这六项工程难题设置的意图并不是在于真正要求学生能够找到解决方案,而是学生通过思考并试着解决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司母戊鼎铸造的复杂,由此对商朝的工匠们能够铸造出如此宏伟的青铜器感到钦佩,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根据六个“同时”的设计,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即司母戊鼎铸造的每一道工序都包含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聪明才智与协作劳动,同样对于今天的我们,无论是一个班级体,一所学校,还是我们国家的发展,都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去打造。 4.欣赏青铜器――青铜立人像。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尊铜像有什么特点。此教学环节的设计首先是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细致的观察力;其次是通过对“青铜人的两只手握成圆圈,应该拿着什么”的想像,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发的对断臂维纳斯缺憾美的讨论,使学生树立初步的美学观念及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5.小循环反馈。
(1)通过一道判断题的形式进行此框题小循环反馈:即 “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技艺精湛、气势浑厚的青铜大鼎象征着那个时代灿烂辉煌的文明”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此教学环节的设计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讨论“司母戊鼎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播放“中国入世”“申奥成功”和“中国足球队冲入世界杯”录像剪辑,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明确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是一定的社会现实的反映,由此加深学生对“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技艺精湛、气势浑厚的青铜大鼎象征着那个时代灿烂辉煌的文明”这句话的理解。
设计说明:两个环节的设计一个从“古”着手,立足课本,一个从“今”着手,立足现实,从两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拥有着高度繁荣的古代文明,同样也必将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今天与明天。 小结
要求学生以“每课一得”的形式进行小结,这种设计即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又是对学生归纳、综合能力的锻炼,体现了师生互动式教学原则。 〖教案设计说明〗
1.在教案设计中设计了许多“小包袱”,随着内容的进行,不断的甩出设计的包袱,即在教学过程中每一问题,每一环节的设计实际上都是暗藏玄机,起到层层铺垫的作用,从而使内容层层递进,使学生体味发现的乐趣,真正体现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
2.在具体操作中,设计了几个游戏,如猜字游戏、简单任务、造字游戏、侦缉档案等,这些游戏在设计上对教学内容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的作用在于在不经意间渗透教学思想,体现“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
3.联系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在教案设计中多处使用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譬如在第一框题“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的导入时,引用F4的《流星雨》;又如,在语言上力求与学生形成一种亲和力,从形式上借鉴了著名娱乐栏目《开心辞典》形式及主持人风格。 〖教案点评〗
这是一节在课程改革大潮中涌现出的比较有创意的新授课。教师独具匠心,巧妙构思,精心运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探求新知,谋求发展,初步形成一种可贵的“学习共同体”。教学形式生动活泼,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歌曲、谜语竞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积极、愉悦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