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测试卷(五)
(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九寨沟的湖泊独具特色。湖水终年碧蓝澄澈,明丽见底,而且随着光照变化、季节推移,.呈现不同的色调与水韵。雄浑的,碧波噌吰;平静的,水波澹澹。每当风平浪静,蓝天,白云,远山,近树,倒映湖中。一湖之中,鹅黄、黛绿、赤褐、绛红、翠碧等色彩组成不规则的几何图形,激溅起无数小水珠。视角移动,色彩亦变,一步一态,变幻无穷。有的湖泊,微波细浪,璀璨成花,远视俨如燃烧的海洋( )有的湖泊,湖底静伏着钙化礁堤,朦胧中.仿佛蛟龙游动。整个沟内,奇湖错落,目不□接。
1.文中“( )”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分号 C.顿号 答案:A
2.文中“□”处用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睱 C.瑕 答案:D
3.“澄澈”“礁堤”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chéng tí C.dèng dī 答案:B
4.在下列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昆明湖上面就是________的万寿山,站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颐和园的全部风景。 ②博鳌亚洲论会定址海南博鳌,让海南在国内外________。 ③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突然________,成为人人都知道的人物。 A.声名大噪 闻名遐迩 声名鹊起 B.闻名遐迩 声名大噪 声名鹊起 C.声名鹊起 声名大噪 闻名遐迩 D.声名大噪 声名鹊起 闻名遐迩
解析: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可作定语,修饰名词。声名大噪: 由于名声高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强调知名度的程度高。既可用来形容人,也可用来形容物(例如景区)。声名鹊起: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强调知名度提高的速度。多用来形容人。
答案:B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B.chéng dī D.dèng tí B.遐 D.暇 B.句号 D.逗号
A.场上的中国女排攻势凌厉,扣杀凶猛,打得对方前仰后合,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
B.著名画家李可染,画艺高超,着手成春,堪称力透纸背的一代大师,令人敬仰。 ....C.我们要采取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儒家学说进行挖掘、整理,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既不抱残守旧照搬照抄,也不数典忘祖全盘否定。 ....
D.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定会碰到困难,有志气的青年在困难面前一定十分沉着,而不会诚惶诚恐。 ....
解析:A项,前仰后合:写人的笑状;B项,力透纸背:形容书法或文章有力或深刻;D项,诚惶诚恐:应为“惶恐不安”或“惊慌失措”;C项,数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
答案:C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媒体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B.在技术革新中,公司组织有关人员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对工艺设计、设备保养等部门进行了整顿。
C.这家乒乓球馆设施齐全,可为乒乓球爱好者提供不同档次的球台、球拍、球衣、球鞋等乒乓器材。
D.政治体制能不能和日益市场化的经济体制相适应,是当今中国能否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问题。
解析:A项,“由于”使句子主语残缺;B项,句中把“围绕提高产品质量”与“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杂糅到一起;C项,“球衣、球鞋”不属于乒乓器材。
答案:D
7.下列语句中使用的修辞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篱笆上开满了豆角花,里面还夹杂着喇叭花、藤萝,就像童年的五彩的梦。 B.小男孩在外面疯玩了一天,造得像泥猴似的,直到晚上9点钟才筋疲力尽地回到家。 C.大海上一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地吻着岩石,像温柔的母亲抚摸着孩子。 D.天边偶尔飘过来几片淡淡的白云,好象白缎上绣着几朵浅浅的银色的暗花。 解析:D项,本体“天”和喻体“白缎”没有相似点。 答案:D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传统礼貌用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阁下访问寒舍,我深感荣幸。 ..B.非常感谢贵校师生给我的热情款待。 ..C.请留步,足下就此告别。 ..
D.回到老家,务必代我问候双亲大人。 ....
解析:A项,“寒舍”谦称,指自己的家,恰当。B项,“贵校”尊称对方,恰当。C项,“足下”是对朋友的敬称,不能称自己。D项,“双亲大人”敬辞,称父母,恰当。
答案:C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瓦尔登湖“波平如镜”,________。________。或许,一只燕子飞掠在水面上,低得碰到了湖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或许,还会有一只鸭子在整理它自己的羽毛
②其时,只有一些掠水虫,隔开了同等的距离,分散在全部的湖面 ③有时,全部的圆弧展露了,银色的圆弧
④在远处,有一条鱼在空中画出了一个大约三四英尺的圆弧来 ⑤它跃起时一道闪光,降落入水,又一道闪光 A.④⑤③②① C.②①④⑤③
B.①②③⑤④ D.①②④③⑤
解析: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来选出正确答案。由①句中“还会有”一词可知,B、D两项置于第一处横线处不恰当,故可先排除B、D两项。剩下的A、C两项,语段前面的横线只有两处,后面的横线有三处,而③④⑤三句集中描写鱼跃起在空中的场景,它们紧密相连,故应放在语段后面的横线位置,据此可知A项也不恰当,故可排除,剩下的C项应为正确答案。
答案:C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0~11题。
新学期开始,某大学爱心社联合十多所高校,推出了为期3天的“爱心大巴”免费接站活动,在北京站前接送同学。由于受到返校大学生的猜测、怀疑,乘客寥寥无几,而无偿提供的矿泉水和小点心也因为无人问津而成了摆设。学子们的爱心成了伤心。
10.对上面新闻的点评,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爱心社的“爱心”行动变成了伤心,使大学生茫然不知所措。 B.因怕被害而弃爱,是社会长期冷漠的佐证,我们应该深思。
C.当假恶丑大行其道时,真善美就会被湮没,偶一抬头反成另类,可悲! D.当怀疑根植于人心,人间就没有了信任 答案:A
11.请在上题的点评中选择一则你认为不合适的,在下面的( )中填写其序号,并分析其不准确的原因。(4分)
( )不准确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B项,说法言重了/C项,说法离材料太远,过度夸张了/D项,说法没有根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孔子遂行。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五年后)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康子曰:“则谁召而可?”曰:“必召冉求。”于是使使召冉求。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子赣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诫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
(选自《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①贾:同“价”,价格。②冉求:与后面的子赣同为孔子的学生。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由大司寇行摄相事 摄:代理 .B.粥羔豚者弗饰贾 .D.送冉求,因诫曰 .答案:D
13.对下列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我之为先并矣”是判断句 B.“怠于政事”是被动句
C.“夫子罪我”,“罪”是意动用法 D.“若必相鲁”,“相”名词作动词
解析:A项,“我之为先并矣”是被动句。“为”表示被动。 答案:A
1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粥:通“鬻”,卖
C.季桓子乃语鲁君为周道游 周:环绕 .
诫:勉励
解析:D项的“诫”是“叮嘱”的意思,“勉励”与“以孔子为招”意思不符。
②
①
A.孔子为政有方,使鲁国上下知礼守序,齐人闻风恐惧。 B.齐人献女乐文马迷惑鲁国君臣,终致孔子离开鲁国。 C.桓子在病重将死时承认当初没有重用孔子是个错误。 D.康子不尊“必召仲尼”的遗训,舍孔子而改召冉求。 解析:C项错误,不是“没有重用”,而是“用之不终”。 答案:C
1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在路上出行的男女,各走一边;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 ②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请先试着阻止它强大,如果阻止不成,再送给它土地,难道算迟吗? 【参考译文】
定公十四年(前496年),孔子五十六岁,他由大司寇代理相国职务,脸上流露出喜悦的神色。弟子说:“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来到不喜形于色。”孔子说:“有这个话。但不是还说‘(人生的)乐趣在于能凭借显贵的地位仍谦虚地对待别人’吗?”于是就把扰乱政治的鲁国大夫少正卯杀了。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不敢哄抬物价;在路上出行的男女,各走一边;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四方的旅客来到鲁国的都邑,不必向管事的官吏求情送礼,就能给予他们接待和照顾,直到他们满意而归。
齐国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害怕,有人说:“孔子主持政治,鲁国一定会称霸,一旦称霸,我国离它最近,我们会先被吞并。何不先送给它一些土地呢?”黎说:“请先试着阻止它强大,如果阻止不成,再送给它土地,难道算迟吗?”于是从齐国挑选了八十名漂亮的少女,又挑选一百二十匹毛色光鲜的马,一并送给鲁君,这些美女、好马陈列在鲁国都城南面高门这个地方。季桓子建议鲁君假装外出环游,暗中去看美女、好马,鲁国君臣整日前去观看,对国事就懈怠了。孔子于是离开鲁国。季桓子叹息道:“先生是因为接受齐国的美女、好马的缘故怪罪我啊!”
五年后(前491年),季桓子病重,乘辇车望见鲁城,长叹一声说:“过去这个国家差一点儿兴盛起来,因为我得罪了孔子,所以没有兴盛。”回头对他的继承人季康子说:“我要是死了,你必然会当鲁国的相国;当了相国后,一定要召回孔子。”几天后,季桓子去世,季康子继承了他的职位。办完丧事,季康子想召孔子回来。公之鱼说:“从前我们先君任用他没有善始善终,最后招致诸侯耻笑,现在又任用他,如果仍然半途而废,这样会再次被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