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6-2017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测试卷(五)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17 1:44:4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侯耻笑的。”康子说:“那么召谁合适呢?”公之鱼说:“一定召冉求。”于是派人去召冉求。冉求准备前往,孔子说:“鲁国派人召回冉求,不是一般的使用他,将会重用他。”就在这一天,孔子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家乡的弟子志向高远而行事疏于谋略,他们富于文采,我真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教育他们。”子赣知道孔子想回鲁国,送冉求时,叮嘱他说过“你如果被重用了,设法把孔子招回去”的话。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6~17题。

南涧中题 柳宗元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注:①南涧中题:南涧,地处永州之南;作者谪居时作。②亭午:正午,中午。③期(qī):约会。

1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独游亭午时”中一个“独”字,有双关意,既是一人游览,又有孤独之意。 B.回旋的风“一萧瑟”,碧树的影“久参差”,是从听觉上写出了风与影的和谐。 C.“羁禽响幽谷”,意思是鸟的鸣叫使山谷更加幽静,以动衬静,引发诗人联想。 D.诗的前八句着重描写作者在南涧所见景物;后八句着重抒发诗人生发的感慨。 解析:B项,“从听觉上”应为“从听觉和视觉上”。 答案:B

17.苏东坡曾云:“柳仪曹(柳宗元)诗,忧中有乐,乐中存忧,盖绝妙古今矣。”说说你对《南涧中题》中“乐忧”的理解。(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被贬后,游南涧,寄情山水,本是解人烦闷的乐事,诗人也似乎找到了所得,忘记了疲劳。然而羁鸟鸣叫,寒藻漂浮,却又偏偏勾起他的苦闷和烦恼。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去国怀人,那种孤寂与悲愤无法摆脱,忧从中来。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__________,诵明月之诗,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3)亲朋无一字,_______________。戎马关山北,_____________。(杜甫《登岳阳楼》) 答案:(1)举酒属客 歌窈窕之章 (2)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老病有孤舟

凭轩涕泗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中国的诗歌艺术宝库,其丰富多彩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茶诗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分支,虽然在浩如烟海的中国诗歌典籍中所占比重微小,但是在艺术成就上却美不胜收,不少篇章至今脍炙人口。据统计,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就有七首诗写到了茶,孔夫子曾说过学诗可以多识草木之名,茶在《诗经》里,就是作为众多植物中的一种出现的。真正就茶咏茶,而不是顺带言及茶者的茶诗,始见于魏晋南北朝,全盛于唐,宋朝达到第二个辉煌巅峰,元明清民国以至于今,都代有佳作,茶诗总量不可胜数。

茶诗中,最著名的可能是陆羽的《六羡歌》:“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人省,不羡暮人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不少人认为诗是在夸西江水好,然而有学者考证说此诗是陆羽悼念他故乡师傅之作,这好像与茶或用来泡茶的水关联了。

茶在唐宋即已普及,茶文化的繁荣是在诗文巨匠们的直接参与支持下才出现的。从李白到苏轼,很多中国古代诗歌之上的大诗人,都留下了茶诗作品。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与宗教特别是佛家有不解之缘,因此茶诗中往往有禅味。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就是极好的例子:“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闲情逸趣最宜入诗。白居易的《食后》写得好:“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读此诗,我们发现唐朝的日常生活习惯至今仍有旺盛的生命力。“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的苏东坡写了大量茶诗,在他的词作中也多有咏茶佳句,如“且将新火试新茶”。高产的诗人陆游茶诗也不少,他的“晴窗细乳戏分茶”是广被称引的名句。茶诗是中国传统文化宝藏,因为茶诗本身是闲来消遣的极好文字,颇堪品味。

白话诗出现后,茶与诗的血脉关系似乎一下子就断绝了。当代人的茶诗,可作经典来读的是赵朴初的“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新人斯作,的确是茶禅一味的最好注解。

(节选自曹鹏《功夫茶话》,有删改)

19.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茶诗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分支,在唐时发展到全盛,宋朝时发展到第二个辉煌巅峰。 B.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就有七首诗写到茶,茶在《诗经》里是作为植物出现的。 C.真正的茶诗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直到元明清民国于今都代有佳作,总量不可胜数。 D.《六羡歌》既悼念了陆羽故乡的师傅,又夸耀了西江水好,使此诗在茶诗中最著名。 解析:D项与原文表意不符。原文意思是“最著名的可能是陆羽的《六羡歌》”“不少人认为诗是在夸西江水好,然而有学者考证说此诗是陆羽悼念他故乡师傅之作”。

答案:D

2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茶在唐宋即已普及,在诗文巨匠们的直接参与支持下,茶文化才走向了繁荣。 B.苏东坡与陆游写了大量茶诗,很多的咏茶佳句足以显示出茶诗旺盛的生命力。 C.茶诗中往往有禅味,因为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与宗教特别是佛家有不解之缘。 D.很多中国古代诗人,包括李白、苏轼留下的茶诗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藏。 解析:B项,因果关系有误。 答案:B

2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中国诗歌丰富多彩,诗歌典籍浩如烟海,茶诗所占比例虽微小,艺术成就却美不胜收。

B.皎然的“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诗句充溢着禅味。 C.“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可称闲情逸趣人诗的代表。 D.“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的诗作,是历代茶诗的经典。 解析:D项“诗作是历代茶诗的经典”有误,原文意思是“当代人的茶诗,可作经典来读的”。

答案: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

落红萧萧为哪般

迟子建

①萧红

[注]

出生时,呼兰河水是清的。月亮喜欢把垂下的长发,轻轻浸在河里,洗濯它一

路走来惹上的尘埃。萧红在香港辞世时,呼兰河水仍是清的。由于被日军占领,香港市面上骨灰盒紧缺,端木蕻良不得不去一家古玩店,买了一对素雅的花瓶,替代骨灰盒。这个无奈之举,在我看来,是冥冥之中萧红的暗中诉求。因为萧红是一朵盛开了半世的玫瑰,她的灵骨是花泥,回归花瓶,适得其所。

②香港沦陷,为安全计,端木蕻良将萧红的骨灰分装在两只花瓶中,一只埋在浅水湾,如戴望舒所言,卧听着海涛闲话;另一只埋在战时临时医院,也就是如今的圣士提反女子中学的一棵树下,仰看着花开花落。

③我三月来到香港大学做驻校作家时,北国还是一片苍茫。来港后的次日黄昏,我散步不远,见到围栏上悬挂的金字匾额是圣士提反女子中学时,心下一惊,难道这就是萧红另一半骨灰的埋葬地?难道不期然间,我已与她相逢?

④我没有猜错,萧红就在那里。

⑤萧红1911年出生在呼兰河畔,旧中国的苦难和她个人情感生活的波折,让她饱尝艰辛,一生颠沛流离,可她的笔却始终饱蘸深情,气贯长虹。萧红与萧军在东北相恋,在西安分手。他们的分手,使萧红一度心灰意冷,她远赴日本疗伤。此间,鲁迅先生病逝,这使内心灰暗的她,更失却了一份光明。这个时期的作品并不多。萧红才情的爆发,恰恰是她在香

港的时候,那也是她生命中的最后岁月。《呼兰河传》无疑是萧红的绝唱,茅盾先生称它为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可谓一语中的。她用这部小说,把故园中春时的花朵和蝴蝶,夏时的火烧云和虫鸣,秋天的月光和寒霜,冬天的飞雪和麻雀,连同那些苦难辛酸而又不乏优美清丽的人间故事,用一根精巧的绣花针,疏朗有致地绣在一起,为中国现代文学打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后花园,生机盎然,经久不衰。

⑥萧红在浅水湾的墓,已经迁移到广州银河公墓,而她在呼兰河畔的墓,埋的不过是端木蕻良珍存下来的她的一缕青丝而已。一个人的青丝,若附着在人体之上,岁月的霜雪和枯竭的心血,会将它逐渐染白;而脱离了人体的青丝,不管经历怎样的凄风苦雨,依然会像婴孩的眼睛一样,乌黑闪亮。

⑦圣士提反,是首位为基督教殉难的教徒,他是被异教徒用石块砸死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女校,有一股说不出的悲壮,更有一股说不出的圣洁。其实萧红也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只不过她信奉的教是文学,并且也是为它而殉难。她在文学史上的光华,与圣士提反在基督教历史上的光华一样,永远不会泯灭。

⑧清明节的那天,香港烟雨蒙蒙。黄昏时分,我启开一瓶红酒,提着它去圣士提反女子中学,祭奠萧红。萧红是黑龙江人,那里的严寒和长夜,使她跟当地人一样,喜欢饮酒吸烟。我多想洒一瓶呼兰河畔生产的白酒给她呀,可是遍寻附近的超市,没有买到故乡的酒。我只能以我偏爱的红酒来代替了。

⑨复活节连着清明,香港的市民都在休长假,圣士提反女校静悄悄的。我在列堤顿道,隔着栏杆,搜寻园内可以洒酒的树。最终,我选择了两棵大树,它们看上去年过百岁,而且与栏杆相距半米,适合我洒酒。一株是高大的石榴树,一棵则是冠盖入云、枝干遒劲的榕树。铁栏杆的缝隙,刚好容我伸进手臂。我举着红酒,慢慢将它送进去,默念着萧红的名字,一半洒在石榴树下,另一半洒在树身如水泥浇筑的大榕树下。红酒渐渐流向树根,渗透到泥土之中。它留下的妖娆的暗红的湿痕,仿佛月亮中桂树的影子,隐隐约约,迷迷离离。

⑩洒完红酒,我来到圣士提反女校旁的城西公园。一双黑色的有金黄斑点的蝴蝶,在棕榈树间相互追逐,它们看上去是那么的快乐;而六角亭下的石凳上,坐着一个肤色黝黑的女孩,她举着小镜子,静静地涂着口红。也许,她正要赶赴一场重要的约会。如今的香港,再不像萧红所在之时那般的疏朗了,而圣士提反女校周围,亦被幢幢高楼挤压着。萧红安息之处,也就成了繁华喧闹都市中深藏的一块碧玉。不过,这里还是有她喜欢的蝴蝶,有花朵,有不知名的鸟儿来夜夜歌唱。作为黑龙江人,我们一直热切盼望着能把萧红在广州的墓,迁回故乡,可是如今的呼兰河几近干涸,再无清澈可言,你看不到水面的好月光,更看不到放河灯的情景了。我想萧红一生历经风寒,她的灵骨能留在温暖之地,落地生根,于花城看花,在香港与涂红唇的少女为邻,也是幸事。更何况,萧红临终有言,她最想埋葬在鲁迅先生的身旁。

11走出城西公园,我踏上了圣士提反女校外的另一条路——柏道。暮色渐深,清明离我○

们也就越来越远了。走着走着,我忽然感觉头顶被什么轻抚了一下,跟着,一样东西飘落在地。原来从女校花园栏杆顶端自由伸出的扶桑枝条,送下来一朵扶桑花。没有风,也没有鸟的蹬踏,但看那朵艳红的扶桑,正在盛时,没有理由凋零。我不知道,它为何而落。可是又何必探究一朵花垂落的缘由呢!我拾起那朵柔软而浓艳的扶桑,带回寓所,放在枕畔,和它一起做星星梦。

(选自《2010年中国最佳散文》,有删改)

注:〔萧红(1911—1942)〕中学时代接触了五四以来的新思想和中外文学,1935年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发表了成名作长篇小说《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写有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1年在香港发表了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2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第①段两次提到呼兰河水的清澈,第⑩段又提到呼兰河的干涸,这样写强调了岁月的变迁,也表达了萧红作品的永久价值和灵骨不能回归故里的些许遗憾。

B.“而脱离了人体的青丝,不管经历怎样的凄风苦雨,依然会像婴孩的眼睛一样,乌黑闪亮。”这句话饱含了作者对萧红英年早逝的惋惜和童心未泯的形象的追忆。

C.第⑩段花了较大篇幅写萧红安息之地以及周围的环境,是为了突出这块地方闹中取静、环境清幽的特点,也符合萧红的临终遗愿。

D.这篇散文语言典雅清丽,对萧红的文学成就作了诗意的描述,对萧红的凄婉一生在回忆中作了细腻的描绘,流露出作者对已故东北作家独特的敬重和欣赏。

解析:B项,“童心未泯”理解错误,原文“婴孩的眼睛”是用来说明萧红的青丝永远乌黑,以此表现她在人们心目中永远年轻的形象;C项,萧红的临终遗愿是埋葬在鲁迅先生的身旁,而非“闹中取静”的环境;D项,对萧红的凄婉一生是概述而非“细腻的描绘”。

答案:A

23.文章开头两段分别从萧红骨灰盒的选择和骨灰的去处写起,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①段写萧红的骨灰盒是两只素雅的花瓶,是为了说明她是“盛开了半世的玫瑰”,为后文赞美萧红的才华和肯定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成就作铺垫;第②段写萧红骨灰盒的去处为后文写作者与“圣士提反女校”不期而遇以及清明节的洒酒祭奠等内容作铺垫。

24.作者以“落红萧萧为哪般”为文章标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2017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测试卷(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1fvn9i8194i6jo0x1m776vac3ljxx012gs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