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会认“窟、窿、缠”等5个生字,会写“窟、窿、街、缠”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把式、盘缠、硬要”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
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有关教学课件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 1. 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 寓 言有什么特点? (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 “篇”) 4. 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 二、课前尝试检测:
1.小组内交流难认、难记、难写的生字,先自行解决,解决不了的由组长记录下来汇报,共同解决。
2.听写词语:订正。
3.检查读课文:指名分段读课文,评价是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谁来说说两则寓言分别写了什么? 三、围绕尝试题,小组交流,
(二)理解运用 1.整体感知 (1)主要内容:
展示某同学归纳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说明归纳方法。 (2)文章结构:
展示某同学总结的文章结构,并简要说明寻找的方法。 2.文本细读
(一)学习《亡羊补牢》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故事中的养羊人是个怎样的人呢?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自由读课文,动笔画一画,说说自己的体会,在小组内交流。) (1)养羊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听劝告)街坊看到羊丢了,心情怎样呢?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学习第1—4自然段)
养羊人的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漫不经心,毫不在意,无所谓的语气)大家尝试读一读,指名朗读。
分角色来读对话,体会对话双方的不同心情。(生生之间合作、师生之间合作。)(可以通过分角色表演朗读对话部分,体会邻居对养羊人的关心和养羊人对丢羊这件事的态度)
(2)养羊人是个知错能改的人。(学生读第5自然段回答。) 2、分析语句,理解故事
①重点词句: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想想从“后悔”一词了解到什么,从“接受”一词明白了什么,从而
悟出这则寓言需要告诉人们的道理。
②重点词句: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再也”强调了养羊人 修补羊圈后的结果,说明了有错就改的重要性。 (二)学习《南辕北辙》
1、指名读文,其他学生思考:那个人最后能到楚国吗?为什么? 交流内容:
(1)学习第10自然段。并仿写句子:越?越? (2)出示句子:
③重点词句: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带的盘缠越多,就越到不了楚国。
“硬要”体现了 这个人的固执和执迷不悟,“越?.越?.越”强调了这个人最后的结局。
提问:“硬要”什么意思?文中哪些地方说明了他硬要往北走? 2学习第4—9自然段。 a学习反问句。
出示: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让学生了解反问句的特点,学会改写成陈述句的形式。)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对比读这两句话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
b“老把式”是什么意思?(联系最后一段想一想:赶车的本领大。) “盘缠”指什么?(学生汇报时,教师随机引导。) 朗读体悟
c、分角色朗读。(同桌互读、师生合作)
d、引读最后一段:这个执迷不悟的人硬要往北走,他的马?? (三)我们交流一下,从这两则寓言中懂得了什么。
《亡羊补牢》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南辕北辙》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的行动与目的相反,那么他永远到不了目的地。
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3.解答质疑:
课文还有哪些难懂的地方?学生提出,师生讨论交流。 四、迁移运用
我想对那个去楚国的人说??. 五、拓展延伸
这是我收集到的寓言故事,我来讲给大家听
六、限时检测。
一、根据拼音填空(1分)
kū long
我的书包不知道什么时候多了一个( ). 二、多音字组词(4分)
( ) ( )
坊 圈
( ) ( ) 三、照样子写词语(3分) 结
结
实
实 南.
辕
北.
辙 四、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2分) 1.
“
亡
羊
补
牢
”
告
诉
我
们
2.
“
南
辕
北
辙
”
告
诉
我
们
板书设计:
9.亡羊补牢
起因——圈破丢羊
经过——不听劝告 再次丢羊 结果——修补羊圈,知错就改
南辕北辙
总起——去楚国,却向相反的方向走 分析——马快 车夫本领高 盘缠多 总结——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