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伟大经典《易经》,《易经》中包含的信息论思想,不仅启发我们的科学家创造了计算机,而且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普遍西方人日常生活的决策指南。”
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创始人玻尔(丹麦),在看到《易经》后震惊不已,认为太极图形象地表示了他创立的“互补原理”,并以太极图为其族徽核心。
国外不少的科学家、专家、学者都把《易经》作为潜科学来研究,还把“相对论”、“化学元素周期表”、“生物遗传密码”等与之联系起来,探索着新的发明或发现。
1866年,奥地利神父孟德尔发现了生物遗传基因密码。决定遗传基因的分子一共有两种,分别叫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而这两种分子结构相同,都是磷酸基和糖碱基组成。每一种可分别接四种碱基,两种糖可得八种碱基。每三个DNA和RNA能决定一种遗传基因密码,在八种碱基中取三个,经过排列组合后,总共得到六十四个密码,这就是人类生物遗传基因的全部密码,生物学家后来也称这六十四个密码为六十四对染色体。这和我们的太极图、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排列组合成为六十四卦比较,一个分子就好像一个太极图,两种核糖核酸就好像阴阳二气或阴阳二爻。八种碱基就好像八卦,六十四对染色体就好像六十四对卦一摸一样。六十四卦,就是由八卦得来的六十四对卦,上面的称为上卦,下面的称为下卦。每卦又代表着不同的颜色,因此,六十四对卦实际上也是六十四种不同的“染色体”。
克里斯多朵夫·巴特克曾经说:“易经令人惊奇地接近真理,更令人惊奇的是所有地球的生命秘密同易经的结构密吻”。六十四卦象严格地对应着遗传密码中六十四个脱氧核糖核酸(DNA)密码因子。四对硷基(八个数)恰巧与四阴四阳的八卦吻合,而384个阴阳键,也与《周易》中384个阴阳爻严丝合缝。
生物遗传基因密码1953年被英国的物理学家克里克和美国的生物学家沃森得到证实。这两个科学家共同发现了DNA的物理结构,它的构造很像一个分子组成的螺旋梯,以酸基长链为主体的螺旋梯再把链条梯子转成为双螺旋。由此更加可以看出,分子的构造和我们的太极图是多么相似。但我们的祖先发明的太极图比分子构造的研究早了七千多年。
近代学者由于受易理之启示获得诺贝尔奖金者已有四位:德国汉森堡,其论文为《测不准原理》;丹麦之玻尔教授,其论文为《相生相克原理》;居住在西方的中国人杨振宁、李政道博士,其论文为《不对等定律》。阴阳理论和在阴阳理论中体现的对称原理,被广泛地引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数学中的正数和负数,正值和负值;物理学中的阳粒子和阴粒子,阳电和阴电,阳极和阴极;化学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现代科学中的对称理论实际上也是建立在阴阳理论之上的。根据对称理论,化学家在寻找新的元素,天体学家在寻找新的星体。就连山里的普通百姓,也在运用对称理论去采摘“猴头”。有经验的山民到森林里去寻找野生猴头时,只要找到一个,就会发现第二个。原因很简单,假如在这棵树的东方树枝上找到了一个,那么就向位于这棵树东方的另一棵树上去找,在这棵树向西延伸的树枝上面一定会找到另外一个。只不过山民没有把这种现象上升到阴阳观和对称理论的高度。领会了阴阳观,你在工作中看问题可能就更加全面一些,正像毛泽东主席所说的:“中国古人‘一阴一阳之谓道’,不能只有阴,没有阳,或者只有阳,没有阴,这是古代的两点论,形而上学是一点论。”
2、《易经》的五行观
最基本的“五行”是指与人们生活、劳动最有密切联系的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五行”起源于“阴阳”。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化合而成的,“五行”更是如此。人们之所以在万事万物中提炼出“五行”,一是在于五行的普遍性,即这五种物质在地球上存在的最为广泛;二是“五行”的特殊性,即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变化、相互制约的相生相克关系。
关于五行的起源,还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最典型的是五行起源于原始人对自然的崇拜。我们的祖先在对自然百神的崇拜过程中,在生产生活的劳动中,最后通过抽象思维,把木、火、土、金、水的地位突出出来。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崇拜对象。印第安部族所崇拜的主要对象是地、水、火、风,因此古代印度文明将地、火、水、风四种物质看做是构成宇宙的四大元素;古希腊的哲学家恩培多克则提出了万物的本源是水、火、土、气四种元素。无论宇宙是由五种基本物质元素,还是由四种基本物质元素所组成,这些都起源于人类初级阶段对自然界的认识。
我国关于五行的记载,比较典型的是《尚书》中的《甘誓》和《洪范》。其中《洪范》记载的是武王伐纣取得胜利之后,寻访到了受到纣王迫害假装疯癫的箕子,武王向箕子问政,箕子向武王陈述的一篇很典型的文章。在《洪范》中,箕子向武王提出了九条治国纲领,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五行。箕子解释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里的“金曰从革”是指金可以锻炼变形,就好像兽皮经过加工可以做出皮革一样。“土爰稼穑”是说,土地可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箕子随后对五行做了更深入的探讨和阐述。
关于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生,来自于古代人们对大自然的长期观察。
金为什么会生水?人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发现水有两种,一种是从深藏于地球体内的金属矿物质或岩石中流出来的,由各种不同的金属矿物质组成,体积大的如金粒、铁末、沙石等沉淀到了水底,在沙滩上到处都能看到。体积特别小的甚至肉眼看不见的都和水混合在一起。因此人们传统的认为金可以生水。另一种水是从天上落下来的雨水。人们通过长期观察,认为雨水不是天上固有而掉下来的,实际上还是从金所生的水被太阳蒸发而形成的,所以也是金生水。第三中现象是金属物质在被火融化之后,直接变成了液体,液体具有水的形态。
水生木是一种常识现象,没有水的滋养,木就无法生长。
木生火也是一种常识现象。古代钻木取火,所以木可以生火。木有两种,一种是高大的乔木,为阳木;另一种是较小的丛生灌木或花草,为阴木。
火生土,这是木头燃烧之后形成的灰烬,又进入到了土中,所以火可以生土。
土生金,这也是一种常识现象。大地中蕴藏了各种人们需要的金属物质,所以金来自于土。土有两种,一种是平地上的土,为阴土;另一种是高山上的土,为阳土。
关于五行相克。
金克木,人们用金属做成的斧头等工具可以用来砍伐树木,并用金属做成的其它工具再把树木做成其它供人们使用的用具。
木克土,再坚硬的土地都能被幼苗所突破,长出作物或参天大树。
土克水,能制服水的最好办法就是用土,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挡”。
水克火,古代灭火的办法只有用水。
火克金,要把金属物质从矿山里面提炼出来,只有用火,火可以融化坚硬的矿石、坚硬的金属,把金属锻造成为可以使用的工具或用具。
从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看,五行理论产生得比较晚,可能与青铜器的产生有关。
伏羲所处的新石器时代,是不可能有五行相生相克理论的。这一点从伏羲先天八卦图完全可以看出,先天八卦所反映的是阴阳理论,而还没有五行理论。
先天八卦的排列顺序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按照这个顺序,其走势正好成为一个S形,这就是太极图中的阴阳两种物质阴盛阳衰,阳盛阴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果说先天八卦也有相生相克关系的话,也只有阴阳之间的此消彼长关系。因此先天八卦数,即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这个排列顺序,是体现阴阳转化思想的重要依据。
从后天八卦图可以看出,文王对先天八卦图中各卦所在的位置有了很大改进。明显看出,文王后天八卦已经引入了五行的概念,对八卦中的每一卦都赋予了五行的属性。
后天八卦的属性除了保留先天八卦的属性外,又增添了五行的属性。具体来说,由于金生水,而雨水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因此,对乾卦赋予了金的属性;兑为泽,泽是容纳水的,看起来水是由泽生的,因此对兑卦也赋予了金的属性;坤为地,地主要是由土所组成,所以对坤卦赋予了土的属性,同样,由于西周处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其周围的山,基本上都是土山,所以对艮卦也赋予了土的属性;震虽然为雷,但春雷一动,草木开始萌发生长,《易经》说“雷雨做,而百果草木皆甲坼”,所以对震赋予了木的属性,同样,巽为风,树木在风吹中开始生长,没有风或者不通风的地方,树木难以生长,所以对巽也赋予了木的属性。这样一来,对八卦的每一卦都赋予了五行的属性。
在图形安排上,由于我国大陆位于赤道以北,南方炎热,把离火卦放进去,象征夏天;北方寒冷,把坎水卦放进去,象征冬天;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一片生机,把震木卦放进去,象征农作物和树木生长的春天;西方是日落的地方,把兑金卦放进去,象征萧杀收藏的秋季。这样以来,四季也分明了。
按顺时针方向,也就是由日出到日落的方向,五行相生的顺序是:
《震》在东方为木,木生火,木生火必须有一个条件,这就是风的催化,因此在《震》与《离》之间,增加了一卦《巽》,因为《巽》在先天八卦中代表的是风,表明火是由《震》木和《巽》风共同生出的。因为木有阴阳两种属性,因此在后天八卦中除确定《震》卦代表阳木外,又为《巽》卦增加了代表阴木的属性。
火生土,火把木焚烧之后变成土,是直接的,所以,把《离》之后,《兑》之前放上《坤》卦,既说明了火生土,又说明了土生金,放《坤》而不放《艮》,因为《坤》又代表整个地球,地球所包容的金是最多的,《艮》山也代表土,但它只是地球的一部分。
金生水,水不仅是地下流出来的,而且是天上落下来的,天也起着生水的作用,在《兑》卦与《坎》卦之间插入《乾》卦,表明《兑》金和《乾》金都会生水。
水生木,水生木也是有条件的,水中是不会生木的,只有在水中的高地上才会生木,这个条件就是许多树木都是生长在山上,因此在《坎》卦和《震》卦之间放进去《艮》卦,表明山上的树木最需要水。
按照这个理论,对先天八卦重新排列之后,就形成了文王的后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顺位相生;二是隔位相克;三是四阳卦位于下方,四阴卦位于上方,形成阴阳相交而不相背的两大部分。
《易经》的五行观,充分说明了古代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全面性和周延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循环往复的,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性。木→火→土→金→水→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循环往复,相当周延。
五行相克,说明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弱点,都是可以被另一种物质所制服的。这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一物降一物”,“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卖矛和盾的人,一会儿拿起自己的矛,说自己的矛好,任何盾都能够戳破,一会儿又拿起自己的盾说自己的盾好,任何矛都戳不破,就是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被旁人耻笑。由此可知,我们在处理各种矛盾中,总能找到一种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找不到,说明自己的思路不对。它还从另一个侧面告诉人们,任何人都不要以为自己最有本事,世界上没有最有本事的人。任何人都不要做恶事,做恶事总会受到惩罚的。唐朝的李元霸,手持两个大锤,不可一世,被认为是天下第一好汉,没有人打得赢他,所以就狂妄自大,谁都不服气,还想把天戳个大窟窿,结果是自己的锤砸了自己的脑袋,这就是报应,人没有办法制服你,天有办法制服你。
我们的祖先,根据阴阳五行理论,创立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中医学说。比如《黄帝内经》在阴阳的基础上,把五行与五脏、五腑、五窍、五体、五志、五声相对应,对人体的腑脏、神志等作了五行划分:
五行 五脏 五腑 五窍 五体 五志 五声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呼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