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18 5:29:0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007年9月3日晚,赵振宇教授首先给评论班同学讲授专题课——《新闻评论思想与思维》。据赵老师介绍,评论专题课专门为新闻评论班开设,共有5门,每门讲授4周,分别为赵振宇教师《新闻评论思想与思维》、顾建明老师《中外新闻评论比较》、何志武老师《广播电视评论》、孙发友老师《新闻评论名家名作评析》以及刘家俊老师的《社会认识发现专题》。其中,刘家俊老师为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据悉,与其他普通新闻学班级不同,新闻评论班培养计划中将《新闻评论概论》从大三上学期提前到大二上学期开设,并专门开设5门专题课以及社会调查实践。

(彭立)

05级新闻评论班邀请武汉新闻界同仁座谈

2007年9月12日,新闻学院三楼会议室热闹非凡,来自湖北日报、长江日报、长江商报等武汉地区媒体的评论员和资深记者来到05级新闻评论班的课堂,与评论班的同学畅谈评论写作的有关情况。

湖北日报资深评论员刘章西为同学们介绍了湖北日报的部分评论专栏,他希望同学们针对每个专栏的选稿特点,多多投稿;来自长江商报评论部的两位出生于80年代的评论新秀刘敏和肖畅,则希望同学们多读书,特别是文史哲方面的书。写评论时,在注重信息的同时,还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关于如何适应中国特有的舆论环境的问题,刘敏说出了他们报社的标准:多谈文化,多谈社会。他表示,这并不意味着评论不关心百姓切身利益,不关心中国的民主进程,而是从细微处折射出大道理来。长江日报群工部主任、资深记者王欣也表达了对同学们早日成才的殷切希望,他们将在该部主办的《互动广场》上为同学们的社会调查和评论写作开辟园地,负责这项工作的韩玮编辑也参加了座谈。新闻学院部分从事评论研究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参加了座谈会。

新闻评论班是我校2005年开办的全国高校第一个评论方向班,旨在为新闻界培养合格的新闻评论员和深度报道记者,现已招收三届。 (徐志恒)

5

第三届新闻评论方向班招生20人

2007年9月中旬,第三届新闻评论方向班完成招生,共招收学生20名。招生工作启动之初,赵振宇、刘家俊、孙发友、何志武等四位老师在研究生学术活动中心向新闻学院2007级本科新生做了宣讲动员,当场报名60余人。经过汇总笔试、面试成绩并参考报名信息,最终遴选出20名学生。目前,评论班教学工作正在按计划进行。9月19日《楚天金报》以“华科大开设本科‘新闻精品班’”为题对办班情况做了报道。 (邓辉林)

教学成果验收

校报专版刊登我校05级新闻评论班学生作品

《整容不应成为大学生找工作的手段》、《非常时期考验“公交优先”》、《拿<物权法>做“尚方宝剑”时更要明晰产权》??这些关心国计民生,指点江山的激扬文字全部出自我校05级新闻评论班同学之手。2007年10月29日,我校校报第四版整版刊登了评论班同学的优秀作品,这是对首届新闻评论班教学成果的一次大验收。

此次评论专版的稿件全部来源于同学们的日常练笔。同学们充分展示了作为准新闻人和准评论家的视野,选题关注面从大学生就业到科技创新,从校园文化到市政建设。面对“科技创新是否应包容失败”的问题,同学们从正反两方进行论辩,展示了较强的思辨能力。物权法,公交优先??热议时政,展现出评论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情怀。

据了解,05级新闻评论班教学成果喜人,学生已在《中国新闻周刊》、《北京青年报》、《武汉晚报》、《农民日报》、《北京日报》等媒体发表评论20余篇,此次校报专版刊登作品,也是对新闻评论班教学成果的肯定。(徐志恒)

06级新闻评论班与长江商报评论编辑交流

2007年11月3日上午,我校06级新闻评论班的全体成员在东十二教学楼,与《长江商报》评论版的三名评论编辑刘敏、肖畅、彭永斌进行了一场近三个小

6

时的圆桌交流会。

首先,三位编辑对自身经历和目前工作进行了简单介绍。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新闻专业的彭永斌告诉大家,评论写作要注意厚积薄发。他强调,评论不在乎全才,而在于专业知识的储备,现在要学会选择适合自己和自己喜欢的评论方向,多积累后发力。毕业于我校的肖畅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体会对 “评论”进行解读。他说,评论是对新闻配发的议论,而不是脱离新闻的单独评论,某种意义上就要求我们有对新闻的敏感性和价值判断力,这样才能选好题。此外,要使文章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还要努力锤炼语言功底。他推荐同学们多看名家评论,先模仿后创新。武汉大学中文系硕士刘敏则从“为什么写”和“为谁而写”的角度探讨了自己对评论写作目的性的感受。他说,“我的评论不能改变人,但是可以影响人和引导人,这就足够了。”他还说,一篇好的评论固然离不开文笔、知识积累和深刻的思想,同时还要对社会的运作有真实而深刻的理解,既要看到表面的光鲜,还要看到背后的真实。

而在自由交流时间里,三位编辑对同学们提出的商报评论审编流程、评论编辑日常工作安排、怎样调整兴趣转化成职业后的心理落差、如何有针对性的积累

知识、新闻评论界是否存在性别歧视等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解答。 (郭风莲)

评论论坛综述

改革创新是评论持续前进的不懈动力

——“新世纪第三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综述

2007年11月3日至5日,由《嘉兴日报》社、《新闻战线》编辑部和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嘉兴日报》社承办的“新世纪第三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在浙江嘉兴召开。来自中宣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记协、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记协和《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

7

《新华日报》、《福建日报》、《解放日报》、《浙江日报》、《河南日报》、《南方周末》、《北京青年报》、《石家庄日报》、《广州日报》、《东方早报》、《杭州日报》、《钱江晚报》、香港凤凰卫视、《新闻战线》编辑部、《新闻前哨》编辑部、《新闻实践》编辑部、《今传媒》编辑部、《中国新闻出版报》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南开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大学、河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江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新闻评论学术界、实务界和教育界的专家、学者、高校研究生、《嘉兴日报》编辑部人员共计约200人参加了会议开幕式。会议还举行了“中国南湖·新闻评论有奖征文”颁奖仪式。本次高层论坛设置的主要议题有:城市党报新闻评论功能的再认识;城市党报新闻评论面临的困境与破解方法;城市党报新闻评论与公民社会的互动;城市党报新闻评论如何吸纳网络评论的长处;如何创新城市党报新闻评论的工作机制等。

评论理论在创新中发展

近年来新闻评论工作的发展态势如何?有哪些成功经验和发展弱项?新闻评论进一步生长发展的空间在哪里?这些都是与会代表十分关心、重点讨论的问题,他们对此提出了具有较强理论深度的观点。

作为新闻评论工作的重要一极,近年来新闻评论教育在创新中发展。作为全国高校首家新闻评论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的主任,赵振宇教授作了“今天,我们怎样教学评论?”的发言。面对新世纪新传媒的新环境,他从高校培养评论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和必读书目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他谈到,在培养目标上,既重政治思想素质,又求社会道德良心,还要求知识结构合理、知识积淀丰富并呈现出开放、递增、创新的状态;在培养方式上,要做到夯实基础、课题教学、强化实践、联系媒体、分阶段推进;在课程设置上,涉及文史哲、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时政、社会调查、思维训练以及研究方法等诸多课程,把课堂变成启发思想、训练思维、增长才识的互动练场。此外他还推出了专家推荐必读书目和专家寄语。

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杨小玲认为,当前高校学生群体都是“八〇后”一族,针对他们在评论实践中容易出现感性湮没理智、形象大于思想、情节阻隔判断的现象,教学必须转变思维方式、言说立场;坚持思想引导贴近学生实际。

8

搜索更多关于: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 的文档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1wg260kat5gf8x599jq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