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思想史概要电子教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 9:09:3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3、“令顺民心”,“与民分货”

提出了“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认为物质利益是人性的追求,也是礼仪受法的前提,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只荣辱。“相地而衰征”的租赋原则。

第四章 儒家的思想 一、儒家

“儒”原来指专门从事教育和执掌礼仪仪式的人,由于孔丘一直招收门生,传授知识,以相礼为业,是儒中的佼佼者,他所创立的学派被后人儒家,儒家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先秦儒家和秦汉以后的封建正统儒家,先秦儒家以孔丘、孟轲和旬况为主要代表,后期儒家以董仲舒为代表。

二、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 (一)、命与仁”的天命观

在孔子的思想中非常重视命与仁,这是他世界观的核心部分。 1、他强调天命,但更突出的是命,他曾提出“君子三畏”的命题,“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孔子是敬天的,但是他更重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在他的思想内涵中,有两种不可超越的东西,就是天和命。 2、虽然孔子强调天命,但是他是积极的,人于天地间,应积极有有为,就是仁,“里仁为美”,“苟志仁者,无恶也”,“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孔子的仁应该有这样的含义,它是修养的目标,二是应世的方法,三是道德评判标准。

(二)、学思思想

“生而知之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斯为下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了知必学,学必思、习的学习过程,他的学思思想使他无愧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

(三)、中庸的思想

孔子坚持中庸的思想,按照《中庸》的解释“喜怒哀乐为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孔子的十六字心经“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也强调了中庸,中庸是和谐的方法和途径,所以孔子始终强调中庸。

(四)、和的思想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和者协调、心安、平静的意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也是孔子所追求的境界,在他的和的境界中,包括己身和、与人和、与家和、与国和的多层含义。

(五)、为国以礼的礼治思想

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实行礼治。孔子所说的礼,一般是指周礼。从法律思想的角度来看,孔子的礼治主要有以下内容:(1)剥削阶级享受特权是“天下之通义”;(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3)礼乐兴,刑罚“中”;“礼之用,和为贵”“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孔子认为礼是治理社会的基本工具,用礼就可以达到和的境界。

(六)、德治思想

孔子继承了周公“敬德”、“明德”、“修德”的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即主要依靠礼义的力量来教化人们,唤醒其内心之反省,使之日趋于善。孔子德治基础来源于天命,人性仁的观点。德治的内容是修身、勤政、存信、节财四个方面。

(七)、克己忍让和内省修身的修养途径

孔子认为修行的方法是克己和内省,“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吾日三省吾身”。中国古代“慎独”的修养方法也来源于此。《大学》《中庸》,慎独的修养方法按照大学的论述及孔子和朱熹的观点主要包括克己、自反、知善恶、信诚、表里如一

(八)孔子的等级差别观

首先孔子区分了君子和小人之别: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学而)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论语·阳货)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 其次从学思的角度对人进行了划分。“生而知之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斯为下矣”。

再次主张实行愚民政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所论述的主要概念有命、仁、礼、德、学、思、知、言、行、君子、小人、中、和。通过这些概念的论述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九)、孔子之道的思考

《论语·里仁》有子曰:“参乎!吾到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十六字心经中有“道心惟微”也提到了道。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认为道就是曾子说的忠恕,郭沫若先生认为道“差不多可以说是仁,胡适先生认为孔子的道就是方法论,台湾辅仁大学的傅佩容认为孔子的道是千古难题,他认为就是仁。

不同的文章分别论述孔子的圣人之道、教育之道、君子之道等,但孔子的中心之道是仁吗 孔子曾说“克己复礼为仁”。如果孔子之道为仁,那么这个道也就太容易了。 孔子又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从孔子的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道是他的理想,德、仁是他实现道的途径和方法。

显然孔子之道不是仁。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孔子之道是否就是和呢? 请同学们讨论

(十)、孔子是否歧视妇女的思考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的考辩 《黄帝内经》有女子与妇人的称谓区别,女子指未婚女子 《易经》有女、妻、妇人、妇的区别,女指未婚女子 《诗经》有女、女子,一般指未婚女子 本人认为论语中女子应为未婚女子 为什么未婚女子难养呢?思考吧

三、孟子以“仁政”为核心的思想

孟子是战国时期孔子思想的继承者,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学说,并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 (一)、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善,人生来就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表现为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的四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即人生来就具有仁、义、礼、智的四心。人性善的理论构成了孟子仁政说的基础。

当然孟子的人性善理论指的是本性中的善,而不是说人生来就具有完美的善,认为关键是人们是否能尽其才,就是是否充分发挥善的本性,为了发挥善性,孟子还提出了心性理论。

(二)、尽心知天的天人合一论

孟子提出了“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的心的本体重要,认为只有充分发挥的心的作用,才可以发挥善,人要养心、放心求良心,尽心。

进而他提出了“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的尽心知天的天人合一论。这里的天指天命,当达到知天后就可以“万物皆备于我”

孟子的尽心知性说为后来的理学和心学开辟了道路。

(三)、“浩然之气”的修养说

为了实现“万物皆备于我”,就需要培养一种精神,就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这里孟子第一次提出了气的概念,类似于唯物主义的主张,但是这种气就要配义与道,其实质是伦理纲常,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只要有了坚定的信仰,经过长期实践就可以培养出一种舍生取义的精神。

(四)、“天爵”思想 他认为道德修为最为重要,有了道德修为才可为政。他说:“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高贵的官职比不上道德和名誉。而坚强的道德信念和名誉感,才是政治操守的可靠保证。孟子的“天爵”思想乃是中华民族道德和政治思想的珍贵遗产。

搜索更多关于: 中国思想史概要电子教案 的文档
中国思想史概要电子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25ad3pct97l7tx2asff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