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爱及言利 墨家之爱先人后己
八、墨家对儒家的批判
见《非儒》篇
批判儒家的婚丧礼乐观
批判儒家泥古的思想 “论事着装必以古” 批判儒家仁的虚伪性 “敌战何谈仁”
批判儒家的假清高 “君子若钟、击之则鸣、弗击不鸣” 批判孔子行为的虚伪 “危时失仁义,饱时谈仁义”
九、墨家思想评析
墨家反对儒家天命,主张非命 但又强调天志、明鬼
墨家强调维护劳动者基本权益,但由主张尚同,维护君主专制 墨家反对儒家的泥古但也总谈圣王
墨家反对儒家论仁,也主张仁义 提出六辟说“去喜、去怒、去乐、去悲、去爱、去恶,而用仁义”
第六章 道家的思想 一、道家概述
道家也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个学派,创始人为老子,代表作《道德经》,后期有代表人物庄子。
《道德经》受《易经》的影响,《易经》主要论述天道、地道、人道,如果说儒家论人道、墨家论地道、道家则论的是天道。《易经》有三个原则:不易、变易、简易,《道德经》论道也是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道德经》中的五个大的概念:道、德、善 有、无 《道德经》中的三个理想人物:太上、圣人、天下王 《道德经》追求的境界: 自然 、无为
二、道的本体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四章)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
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二十一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三、“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辩证法思想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二十二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
四、道生万物与道法自然的归道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四十二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五十一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十七章)
五、无为而治的国家治理观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huī)。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六、涤除玄览的认识论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jiàn),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dǔ)。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七、复古的社会历史观
“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三去三绝”主张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八、《庄子》自然主义的思想
1、自然法思想:《庄子》和《老子》一样,把“道”视为天地万物的本源和主宰 2、毁法论:《庄子》的法律虚无主义思想十分突出。它和《老子》一样,崇尚自然法,反对人定法,主张毁弃一切法度,对封建法制进行了严厉的抨击和批判:(1)繁法严刑给人们带来无穷的灾难;(2)毁弃一切法度 3、反仁义圣智论:(1)否定仁义礼乐;(2)否定圣智和文化技艺 4、庄子与老子的不同在于论述了生死观的问题和命定论的问题 5、庄子中的几个故事“朝三暮四(逍遥游)、“庄周梦蝶”(齐物论)、“鱼乐之辩”(秋水)、庖丁解牛(养生主)、“木鹅之辩”(山木)、美丑之辩“(山木)。 九、儒家与道家思想的辨析 (一)道家是否消极
1、儒家倡导进取型人生,道家则超然,事实上二者都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儒家更为超世,道家更为超然。
2、通常说儒家积极有为,道家消极无为,实际上二者都有治国安邦的抱负,只不过是方式不同而已
3、儒道两家都具有忧患意识,儒家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道家关注人类社会的命运。
4、通常认为道家逃避现实,其实他们逃避政治,不是从正面投身政治,而是以批判者的角度来关心政治。
(二)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1、用自然主义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2、道家提出无为而治,对于当今政府减少干预和社会控制有借鉴意义
3、在处理人生与人际关系方面,道家主张顺其自然,不要勉强从事,对于缓解社会压力,协调日益紧张的人际关系,保持内心的超脱和宁静都值得借鉴。 (三)孔子与老子思想的不同
1、哲学范畴的不同,孔子注重人与人关系的思考,老子注重人于自然关系的思考,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孔子以仁为最高范畴。
2、价值观念的不同,孔子以人文主义价值观为基本取向,注重人的提高和完善,老子以自然主义为价值取向,注重自然的真朴之性。
1、 对社会和人生态度的不同,孔子对社会发展保持乐观的态度,老子则持冷静和谨慎的态
度。
2、 对个人的态度不同,儒家表现为强烈的群体意识,主张个人应投身社会,对个体缺乏关
注,道家则强调人的本位,保持人的自然纯真。
第七章 法家的思想 一、法家
法家是战国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变法”和“以法治国”的学派。从汉代开始,学术界便把战国时期主张“变法”、“建立法制”、“以法治国”、“一断于法”的人士统称为法家。春秋时期,法家先驱管仲、子产、邓析等人都是一些政治或法制改革家,他们虽然都有一些“法治”思想,但都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战国末期的韩非,继承和发展了李悝、商鞅等人的思想,形成了更完整的“法治”理论,成为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的同学李斯既属先秦法家,又是先秦法家理论在秦的实践者。人们称韩非为法家事业的集大成者。
法家的“法治”理论与今天的法治是不同的。
二、法家与儒家的不同
对人性的认识不同,儒家强调人性善,法家认为人性恶 历史观不同,儒家泥古,法家则疑古
君之利器不同,儒家强调君智、君德,法家强调君法、君令 对统治的追求不同,儒家追求圣人之治,法家追求君王之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