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缺少语言积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下的“积累·整合”中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实际上有些学生也积累了大量的语言,但在写作文时仍然语言苍白,看着别的同学作文文采斐然,笔底流金,也只有望洋兴叹的份。
(2)缺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词句的意识。
(3)缺少对生活的真性情。多数语言文字干涩的学生几乎不读书(除课本以外的书籍),不看报,不关注时事,不了解社会,缺少了对这些活生生的材料的感悟,写作的时候只能生拉硬拽,憋出来、凑出来。试想,这样的语言肯定少了几分鲜活感,少了几分生命力,少了几分真挚的情感。那么,它的表现力何在?又怎么能感动读者呢?
2. 教师方面
(1)思想上缺少引导。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味追求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有的老师面对学生的不当理解,不知如何评价,说不出子丑寅卯,又不想让自己的课堂出现阻滞的环节,只会用一些“好”“不错”“有个人的独到观点”等搪塞的态度来评判,久而久之,结果只能是或让学生放松了对语言的推敲,或助长了学生信口开河的不良思想。
(2)教学上缺少训练。在课文的教授上重内容轻语言。在课改指挥棒的引领下,语文课本由以前的必修转而变成必修加选修的形式,大多数学校都采用在高一、高二两年的时间内学完两套教材的做法,要达此目的,必须半个学期结束一本教材,课时是有限的,平时还得跟上相应的训练,所以在处理教材上,往往出现重情节思路、人物形象、主题探究以及基础知识点的落实,而轻视了对语言的揣摩、吟咏、训练。虽则在教授一些课文的时候,老师也引领学生品味语言,但往往仅限于口头上的评说,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也大致能说出写的
为什么好,为什么妙, 而忽略了应有的有效性的训练,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缺失了咀嚼文字的意识和推敲词句的能力。在作文指导上重立意谋篇、轻言语。一方面,在作文的评判中,如果立意错误,文章就会被打入十八层地狱,语文基本就别想打翻身仗;而只要立意正确,语言表述不至于太过遭烂,作文基本能得个40分左右的基础等级分。基于这样的原因,老师在作文指导上往往格外重视审题立意,而忽视遣词造句。有些老师即使会对学生的作文语言进行指导,也往往是一曝十寒,想通过一两堂课的工夫就打造好学生的语言,那只能是痴心妄想,即使你交给学生的是金玉良言,没有足够的时间,想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那也是不可能的,除客观的原因,毕竟也得看看你教的是怎样的学生。
(3)评价上缺少鼓励。说到评价,主要体现在作文批改当中。大多数老师在写评语的时候,往往评点较粗。只写些大面上的套话,正面语言诸如结构条理,思路清晰、材料丰富、论证有力、观点新颖。而反面语言就是在此基础上加一个“不”或“欠”字。甚至有些老师还对学生的作文大加改正,套上程式化、标准化的衡量标准。大多数学生本来就对作文有“恐惧症”,如果还对他们大加否定、批评,兴趣荡然无存的情况下,即使对他们进行精辟的点拨,那恐怕也是对牛弹琴了。
基于以上我市高中学生作文语言表现力在学生方面和教师方面表现的诸多具体情况,通过思考、研究并辅之以实践,笔者提出了这一解决思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提升高中生作文语言表现力的有效课堂,下足工夫训练,这样就能有效提高中生作文的语言表现力,从而让高中生作文突破40分左右的基础等级分。
学生作文语言表现力不强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作为教师必须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为学生量身定做训练方法和路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师生必须合力合作。
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并勤学多练,一定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三)研究的意义
1、作文语言的表现力直接影响作文思想表达
语言是文章的血肉,文章思想的“外衣”,是表情达意的基石,直接影响文章的可读度。语言又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说话人利用语言发送信息,听话人通过语言接受信息,从而达到交流思想,相互了解的目的。那么,语言的工拙无疑对于思维的深浅、文章的高下,有着直接关系。在作文中,语言是基本的材料。离开语言,就无从表达。写作就是运用语言进行叙事说理、表情达意的活动。朱光潜曾说:“很多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改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据说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富有表现力。洪迈在《容斋续笔》中记载:“刚开始为 ‘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因为作者认为“到”“过”“入”“满”等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才能写出春风的精神,才能写出春天的盎然生机,才能契合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朱光潜还说:“通过语言描绘形象或者用形象语言传达思想情感,唤起表象功能,能使读者得到直觉体验的愉悦,并引致想象联想,从而获得鲜明生动的形象感。”所以说语言的表现力如何,直接影响作文思想情感的表达。
2、作文语言的表现力决定作文的命运
江苏高考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曾幽默地说:“一篇作文出现‘月亮’最好不过;如没有‘月亮’, ‘群星璀璨’也很好;没有‘群星璀璨’,出现‘数颗星星’也就不错。千千万万
不能给阅卷老师看得是‘茫茫黑夜’、‘漆黑一片’。”这段文字采用比喻的说法形象地说明了高考作文要想得高分必须有亮点 ,有出彩之处。
如果说好的题材是作品的心脏的话,那么优美的语言就该是美丽的面容了。综观满分作文的语言,你会发现:有的语言清新淳朴,明白晓畅,挥洒自如;有的文采飞扬,气势恢宏;有的精辟洗练,一语中的??这样的语言无不令老师爱不释手、拍案叫绝。虽说决定高考作文成绩的因素很多,但从评卷实践来看,制约作文成绩的最主要因素是“语言表达”。试想一下, 烈日炎炎的夏日,精神高度集中、身心疲倦的老师,面对如此多的千篇一律的考场作文,恐怕没有谁能够忍受这种重复性的阅读。语言是否有亮点,是否有出彩之处,是否有表现力会直接影响作文的评分,决定着作文的命运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一)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旨在探讨提升高中生作文语言表现力的有效措施,并尝试总结出一套能将这些措施进行有机综合运用的作文教学课堂模式。
我们所界定的语言表现力,是指运用语言符号表达精神意蕴的能力以及语言运用所达到的艺术效果。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语言表现力既是一种语言运用能力,也是一种语言表达效果。因此,我们的研究首先要明确什么样的语言是有表现力的,其次要探索提升高中生语言表现力的有效措施,最后将这些研究结果总结成课堂教学模式。
语言表现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不是一个概念。语言表达能力具体指用词准确,语意明白,结构妥贴,语句简洁,文理贯通,语言平易,合乎规范,能把客观概念表述得清晰、准确、连贯、得体,没有语病。而语言表现力强调的是表达的艺术效果以及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