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旷课、也不归宿; (2)带管制道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9)它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对具有以上所列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时教育、其不良行为得不到有力的尽快的矫正,那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违法犯罪,前兆就变成违法犯罪事实。
例一:湖北某缔结连发胜8起家庭被盗、商店被撬案件,现场不留痕迹,作案手法高超。经侦破,这伙神出鬼没的作案团伙是由21名13岁左右的初中学生组成。这些人有的从8、9岁就染有不良习气,有劣迹,但又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最终走向犯罪。
11
例二、北京曾处理过一个8人抢劫、流氓团伙、平均年龄不足14岁,他们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作案15起。这8个人也都是从小很小就不良习气缠身,行为不端,劣迹斑斑,又得不到及时矫正,最终也走向犯罪。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从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开始
1、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小抓起,从现在做起。良好习惯,良好行为的养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培养训练。预防不良行为必须从小抓起;
2、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具体的小事抓起。小事不小。小时不抓,就演变成大错。教育无小事;从小抓,抓小事,久而久之,形成良好习惯,使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的制止和矫治,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抓好两“小”,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环节。
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接班人。
总结: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生行为的准则,应努力做到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做到:自尊自爱,注重中学生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以高尚道德。
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目标:
12
通过具体案例,学生懂得要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但同时也存在着个别与这一主流相悖的暗流,校园暴力就是其中之一。这里所说的校园暴力,特指发生在学校及其周边地区,由同学或校外人员针对学生生理或心理实施的、达到一定伤害程度的侵害行为。
案例:
班里的一位男生张亮丢了一笔钱,便怀疑是隔壁班的学生孙超偷的。于是,张亮把孙超叫到自己的宿舍,让他交出偷走的钱。孙超不承认自己偷了钱。结果,张亮就和同宿舍的其他6位学生先是对他进行辱骂,然后就打他的耳光、踢他的身体、撞他的头,接着又逼他喝下满满一瓶白酒,目的是让他酒后吐“真言”。孙超被折磨了整整一夜后,只好承认自己偷了钱,并答应双倍偿还。事后,张亮警告孙超,不准将这件事告诉老师和家长。然而,事情还是因孙超的伤势过重而很快败露。孙超的家长冲进校长办公室,要求对打人的7名学生进行严惩,并向他们和学校索赔医疗费、精神损失费等。学校随即对张亮等7名学生进行了严肃处理,满足了家长的部分要求。很多学生、家长、老师等直接或间接接触过校园暴力的人这样议论:“遇到这种事儿,给施暴者一点儿钱就是,犯不着挨顿打。”“对这种人,咱惹不
13
起躲得起,少理他们那一套就是。”“躲避他们的最好办法就是转学。”“像他们这种‘大错没有,小错不断,气死公安,恼死法院’的人,你反抗又能怎样?弄不好还会越陷越深。”,大多数学生遇到这种事都是乖乖给钱。事后,他们不但不敢告诉家长或老师,更不敢报警,甚至警方在破案过程中找到他们时,他们也不敢出面作证。前不久,某市公安局破获了一个抢劫团伙,其主犯是一个16岁的在校高中生。自去年2月份以来,这个团伙连续作案30余起,抢劫对象大多数是中小学生,抢劫财物价值共计2000多元。警方到一些学校调查时,发现有些学生曾遭遇过抢劫,但他们中没一个人到公安机关报案,甚至也没人记下被抢劫的详细时间、准确地点以及抢劫者的体貌特征等,这给公安机关的调查取证带来了很大困难。实际上,正是受害者这种软弱的态度,助长了施暴者的淫威,在一些学校里,常有个别为满足自己上网、玩游戏机和吃零食等欲望,强行向低年级的学弟、学妹索要“零花钱”的高年级学生。他们一般看准那些家庭条件比较富裕的低年级学生,“成功”之后,就一直盯着这些“软柿子”反复拿捏。假如碰到稍有反抗的,他们就会给他“颜色”看看,直到被欺负者顺从为止。除“零花钱”外,他们还会向学弟、学妹强行索要自己喜欢的文具、手表、自行车等物品。令人担忧的是,逆来顺受的学生们长期忍气吞声,除使财物遭受更多的损失外,还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更大的伤害:有的因身体受伤而住院治疗;有的因过分恐惧而精神失常;有的性格发生变化,整天沉默寡言、孤僻古怪……这种伤
14
害对他们来说是终生的。同时,由于精神长期处在恐惧状态中,他们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情绪不稳、心情压抑、学习积极性锐减。
案例:一群少年虐待一个少年的调查
成都一中专男生被同学施暴一年致轻度低能,受害者性格软弱一味忍受,家长、学校均称不知情。2003年6月25日,四川省交通运输学校2002级1班学生晓建,在抑郁中度过了自己的17岁生日。同学邀他出去庆祝,被他拒绝。2003年5月23日,家住成都的晓建因长时间被多名同班同学欺侮而离家出走。3天后,在离成都80公里远的邛崃郊区,家人找到了他。“当时他跟在一个背着拾荒大背篓的小男孩后面。我喊他名字,却发现他目光呆滞,斜瞪着前面,好久没有反应,根本不像以前的那个娃了。”晓建的舅舅说。被找回的晓建终于开口说话,却前言不搭后语。到家洗了澡后,他静静站了一会儿,突然掩面痛哭不止。6月2日,华西医大一附院出具诊断报告,晓建智商为59,精神发育迟滞(轻度),属轻度低能。就在找到晓建的当天下午,成都市公安局蔟桥派出所传唤了他同班的9名同学。20天后,成都市武侯区检察院以寻衅滋事罪批捕了其中7人。他们都只有十六七岁。被当地检察官认为“手段特别残忍、令人发指”的这起成都市近年来罕见的校园暴力事件,整整持续了一年。这一年间,晓建从一个正常孩子变成低能少年。其间,老师、学校和家长均称对此事没有丝毫觉察,而晓建也没有告诉任何人。一年暴虐烟头烫,老虎钳夹,烧红螺丝戳,逼自划刀伤,晓建在痛苦中忍受.据同学们反
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