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教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3 19:16:2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指导完成教材第53-54页练习八第1,2题,5-6题。

(1)、观察练习八第1题中的比例尺是多少,请你根据地图中的数值比例尺标出线段比例尺。说出这个线段比例尺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2题

(3)、指导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八第5题:学生读题并说出题目已知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小组讨论: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汇报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根据不同的方法自主选择一种方法进行练习。请出用算术方法和用比例式两种不同做法的同学上台板演过程。进行集体订正。

(4)同上的方法指导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八第6题,说说5、6两题的异同之处,在解决方法上的异同之处。

3、指导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八第8-10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对比例尺的认识。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1)①学生读第8题并说出从题目已知什么条件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②要求画出平面图,必须知道什么才能画出平面图呢?(长的图上距离和宽的图上距离)

③根据哪些条件可求出长的图上距离和宽的图上距呢? ④说说你准备用哪种方法进行解决? ⑤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计算出结果。 ⑥汇报求出结果的方法。

(2)指导学生完成54页练习八第9-10题(师重点强调提醒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比例尺

①学生读第9题并说出从题目已知什么条件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②与第8题相比,有什么异同之处?

③说说你家的房屋实际长和宽各是多少呢?(长10米,宽12米;长8米,宽10米。。。。。。)

④你觉得用图上1厘米的距离代表实际几米的距离比较合适呢? ⑤写成数值比例尺是什么?

⑥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出你房屋长的图上距离和宽的图上距离 ⑦在你书的第9题上画出你房屋的平面图。 (3)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完成第10题。

三、课堂小结:看来,比例尺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应用很广泛。对于这些内容,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25

四、思维训练:

在一幅比例尺为1:5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距离为5厘米,在比例尺为1:200000的地图上,甲、乙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第13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58页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过程,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小卡片,板书用的相关教具(磁铁、画笔)。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观察体验。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一张小卡片纸,上面写着“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字号为小5号。

师问:老师来是试试同学们的眼力怎么样?谁能看清上面写着什么? 联系生活实际:

先出示生活中经常遇到放大和缩小的现象吗?再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索。

1、通过演示,感知图形放大的意义。

想一想,以前我们学过拿些平面图形?你想把什么图形放大? 同学互相说自己的理解。

动手操作,亲历把图形放大的过程。 先让学生画一画,再交流评议。

26

引导发现。

学生可能有:图形的形状没有变化,但图形的边长、周长、面积都发生了变化;也可能有图形的形状没有变化,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

图形的缩小。

让学生思考交流,再画一画,说一说。 三、应用练习 1、观察、判断。

出示图片(课件)让学生认真观察,看一看你的眼力如何。 2、完成“做一做”。

第 14 课 时:比 例 的 应 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60页例5、例6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九第1~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

2.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学生分组在有太阳的天用米尺、标杆,测量小树、路灯的高度和它们同一时间的影长,作好记录。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本地著名的建筑物录像,紫金、上杭大酒店、烈士纪念碑等.

教师:看了这段录像,同学们有什么想法? 如想知道解放碑有多高?

教师:用什么方法能测得烈士纪念碑的大概高度呢?

学生讨论,有的学生提出用绳子测,马上就有人反对,说爬到解放碑顶

27

上去测实在是太危险了;也有人提出估计或其他方法.

教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今天我们还可以学习一种新的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就用比例来解.(板书课题.)

二、探究发现 1、学习例5.

教师: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看能想出哪些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指导学生思考出:

(1)先算每小时汽车行驶的千米数,再算5小时汽车行驶的千米数。列成算式是:

140÷2×5.

(2)先算5小时是2小时的多少倍,再把140千米扩大相同的倍数。列成算式是:

140×(5÷2). ??

如果学生想出用比例解的方法,教师可以直接问学生:“你为什么要这样解?”让学生说出解题理由后再归纳其方法,教师可作如下引导:

师:除了以上的解题方法以外,我们还可以研究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有关比例的知识思考,题中有几种量?是哪几种量?这几种量间有什么关系?题中的“照这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分析出题中有行驶路程和行驶时间的这两种量,它们的关系是:路程÷时间=速度,题中的“照这样的速度”就说明速度一定,因此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随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的板书: 路程 时间 140千米──2小时 x千米──5小时

教师:运用前面我们掌握的比例知识,同学们会解答吗?你准备用哪方面的知识解答?

学生:准备用正比例解答,因为题中的条件符合正比例的要求。 教师:准备怎样列比例式?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要把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度设为x千米,再根据“路程÷速度=时间(一定)”的关系式,列成:140∶2=x∶5.

教师:同学们会计算吗?把这个比例式计算出来。 学生解答。

28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34oj1ox724vbt01g9r6_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