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指导完成教材第53-54页练习八第1,2题,5-6题。
(1)、观察练习八第1题中的比例尺是多少,请你根据地图中的数值比例尺标出线段比例尺。说出这个线段比例尺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2题
(3)、指导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八第5题:学生读题并说出题目已知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小组讨论: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汇报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根据不同的方法自主选择一种方法进行练习。请出用算术方法和用比例式两种不同做法的同学上台板演过程。进行集体订正。
(4)同上的方法指导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八第6题,说说5、6两题的异同之处,在解决方法上的异同之处。
3、指导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八第8-10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对比例尺的认识。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1)①学生读第8题并说出从题目已知什么条件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②要求画出平面图,必须知道什么才能画出平面图呢?(长的图上距离和宽的图上距离)
③根据哪些条件可求出长的图上距离和宽的图上距呢? ④说说你准备用哪种方法进行解决? ⑤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计算出结果。 ⑥汇报求出结果的方法。
(2)指导学生完成54页练习八第9-10题(师重点强调提醒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比例尺
①学生读第9题并说出从题目已知什么条件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②与第8题相比,有什么异同之处?
③说说你家的房屋实际长和宽各是多少呢?(长10米,宽12米;长8米,宽10米。。。。。。)
④你觉得用图上1厘米的距离代表实际几米的距离比较合适呢? ⑤写成数值比例尺是什么?
⑥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出你房屋长的图上距离和宽的图上距离 ⑦在你书的第9题上画出你房屋的平面图。 (3)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完成第10题。
三、课堂小结:看来,比例尺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应用很广泛。对于这些内容,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25
四、思维训练:
在一幅比例尺为1:5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距离为5厘米,在比例尺为1:200000的地图上,甲、乙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第13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58页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过程,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小卡片,板书用的相关教具(磁铁、画笔)。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观察体验。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一张小卡片纸,上面写着“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字号为小5号。
师问:老师来是试试同学们的眼力怎么样?谁能看清上面写着什么? 联系生活实际:
先出示生活中经常遇到放大和缩小的现象吗?再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索。
1、通过演示,感知图形放大的意义。
想一想,以前我们学过拿些平面图形?你想把什么图形放大? 同学互相说自己的理解。
动手操作,亲历把图形放大的过程。 先让学生画一画,再交流评议。
26
引导发现。
学生可能有:图形的形状没有变化,但图形的边长、周长、面积都发生了变化;也可能有图形的形状没有变化,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
图形的缩小。
让学生思考交流,再画一画,说一说。 三、应用练习 1、观察、判断。
出示图片(课件)让学生认真观察,看一看你的眼力如何。 2、完成“做一做”。
第 14 课 时:比 例 的 应 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60页例5、例6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九第1~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
2.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学生分组在有太阳的天用米尺、标杆,测量小树、路灯的高度和它们同一时间的影长,作好记录。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本地著名的建筑物录像,紫金、上杭大酒店、烈士纪念碑等.
教师:看了这段录像,同学们有什么想法? 如想知道解放碑有多高?
教师:用什么方法能测得烈士纪念碑的大概高度呢?
学生讨论,有的学生提出用绳子测,马上就有人反对,说爬到解放碑顶
27
上去测实在是太危险了;也有人提出估计或其他方法.
教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今天我们还可以学习一种新的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就用比例来解.(板书课题.)
二、探究发现 1、学习例5.
教师: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看能想出哪些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指导学生思考出:
(1)先算每小时汽车行驶的千米数,再算5小时汽车行驶的千米数。列成算式是:
140÷2×5.
(2)先算5小时是2小时的多少倍,再把140千米扩大相同的倍数。列成算式是:
140×(5÷2). ??
如果学生想出用比例解的方法,教师可以直接问学生:“你为什么要这样解?”让学生说出解题理由后再归纳其方法,教师可作如下引导:
师:除了以上的解题方法以外,我们还可以研究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有关比例的知识思考,题中有几种量?是哪几种量?这几种量间有什么关系?题中的“照这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分析出题中有行驶路程和行驶时间的这两种量,它们的关系是:路程÷时间=速度,题中的“照这样的速度”就说明速度一定,因此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随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的板书: 路程 时间 140千米──2小时 x千米──5小时
教师:运用前面我们掌握的比例知识,同学们会解答吗?你准备用哪方面的知识解答?
学生:准备用正比例解答,因为题中的条件符合正比例的要求。 教师:准备怎样列比例式?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要把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度设为x千米,再根据“路程÷速度=时间(一定)”的关系式,列成:140∶2=x∶5.
教师:同学们会计算吗?把这个比例式计算出来。 学生解答。
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