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课堂中培养学生“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片段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0 2:43:2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课堂中培养学生“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片段

国学大师陈寅恪在著名的<<王观堂先生纪念碑>>中写道:“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窒窟”。还写道:“为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先生讲的是治学,而我以为先生更是说的做人。人一定要有独立的人格才成其为人,进而才能成其为优秀与卓越之人。

因为有“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名言,亚里士多德才成为了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的成功,是他先保持了自身的人格独立与自由思想,而后才发现了真理创立了自己的学说。否则他仅是老师柏拉图的好学生,而不会为人类留下如此具有创造性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样的例子,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印证。曾有一大批人热衷于走苏联的路,抱着进攻大城市的想法不变的时候。毛泽东说:“不,我们应当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农村包围城市。”在一片怀疑甚至责难中,他坚持了自己的主张,于是中国革命的结果就不需累述了。

大师与伟人们的成功因素中不难看出其独立人格与自由思想所起的先在作用。本文仅以戊戌变法中的谭嗣同为例,试分析一下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独立人格形成的影响策略问题。 川教版历史教科书所载:“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大肆收捕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和康广仁六人被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教材还用小字补充叙述:“政变发生时,谭嗣同本来有机会脱身,但他决心为变法牺牲,坚决不走。”

我的策略是:第一、引发学生对谭嗣同的死的思考。谭嗣同本有机会在变法失败后逃往国外。但他选择了留下来,也即是选择了牺牲。谭嗣同自己选择死亡是否值得呢?答案大致有两种:其一值得。他为挽救国家危亡唤醒世人,他的死是值得的(少数学生持此观点)。其二、他的死也太不值得了。他还不是可以像其他维新派人士比如康有为、梁启超一样逃往国外(多数学生持此观点且有学生甚至认为谭太傻了)。以往的处理办法是直接告诉学生,逃跑是不对的,谭嗣同的英雄壮举充分体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肯定的。这样做的危害其实是在抹杀学生的独立思考,今后学生会对你提出的问题消极处理不做思考等待你给出答案。类似的情况一多学生便失去了对历史思考的兴趣与能力,也将会失去对现实的思考能力成为一个人云亦云毫无主见之人。如果那样的话,哪里还谈得上独立人格与自由思想呢?学生还会错误的认为只有死才是爱国主义。因为对死亡的原在恐惧学生还会排斥爱国主义,他会唯心地高喊热爱祖国而内心动摇怀疑。这个引发思考的过程老师不宜作出任何评价,只要引起思考即可。

第二、鼓励学生说出谭的死值与不值的理由。这个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表达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并充分肯定学生有理据的回答。学生答:他死的值,他为祖国而牺牲,让更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思考变法,他是英雄。这种回答当然值得肯定。学生答:他还不是可以出国避避风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以后还可以回国继续变法或做其他有益于国家民族的事。这样的回答往往会被忽视与回避,其实这样的回答同样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其一、学生的回答有理且充分体现了学生对生命本身的珍惜关怀与尊重。其二、这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来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对学生的回答作肯定评价的优点在于能激起学生更多的思考。同时最大限度的尊重了学生的想法。并不是思想家们才有思考,学生本身就是成长中的思想家。还有学生会抱着自己的思想接受接下来的探索与拷问,为下一步学习创设了条件。

第三、引导学生对谭嗣同选择死亡的心路历程的探究。

十九世纪末的中国,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在那样艰难的时刻,那样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中国到底该驶往何方?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中国出路的思考是:实行变法,

进行资产阶级改革走君主立宪的道路。历史是残酷的幸运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向了强盛,成为亚洲唯一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而灾难深重的中国所进行的类似的改革却死在了摇篮之中。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却败在了众多殖民者的面前,这怎能不是一场铭心的痛。而此时此刻,众多的中国大众依然是麻木的,作为这场变法的直接参与者之一的谭嗣同却是清醒的。在他看来中国变法不成正是因为没有人肯为之牺牲,没有更多清醒的民众。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是多么豪迈的语言。难道谭嗣同不知道生命的重要吗?难道谭嗣同就没有或者哪怕曾有过一丝一毫的对死亡的恐惧吗?那他为什么还会选择留下来呢……?是的,生命固然重要,但在他心里祖国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谭嗣同不是不爱生命,而是更爱祖国。在这样的情感感染下学生们会作如下思考。生命可贵,但谭嗣同为了祖国情愿付出他的生命,原来祖国的比生命还要可贵。学生们敬佩之情与爱国之心便油然而生。

第四、与谭嗣同作个角色转换。

假如你就是谭嗣同,在那样的时刻,那样的处境中你会怎么做?你会做出和他一样的选择吗?因为有前面的追问、肯定与探究的过程学生们会做出他自己认为最正确的回答。一些学生会慷慨激昂的说:我会和他一样走上法场。一些学生不会有那样的勇气但他至少明白了祖国的重要。在追问与选择中,受到撞击的是学生的内心,受到拷问的并沉淀下来的是学生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即是独立人格与自由思想的核心部分。同样的问题可以展开到:当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回国的时候你是选择沉默还是走上街头,走到五四运动游行的队伍中?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破万里河山,欺我同胞,毁我家园的时候你会怎么办?当你作为地下党的同志被捕陷于国民党幽暗的监狱里时你会怎么办?

一次次直击内心的考问过程即是人格形成的过程。学生作出回答的过程,即是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更是其独立人格的体现。更重要的是所有的答案都是学生自己作出的,所有的答案都源于学生内心。学生能在历史面前做出正确的思辩与选择,他也就学会了怎样对待现实。当他学会了怎样对待现实的时候,他也就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独立人格与自由思想之的人。

课堂中培养学生“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片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3nos1wx2e17c1937455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