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要点
1、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 2、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 3、传统“小学”的含义 第一章 训诂为主的时期 第一节 语言研究的萌芽 本节要点
1、先秦文献中的文字解释 2、关于文字起源的问题 3、先秦诸子的语言理论
第二节 童蒙识字课本和《尔雅》 本节要点
一、秦汉时期的识字教育及其对文字研究的促进 1、统一全国的文字。 2、编写儿童识字课本。 3、识字与仕途相联系。
4、征召全国通小学者“正读”。
二、训诂汇编的《尔雅》-古代第一部训诂学专著1、训诂汇编的出现及取名。 2、《尔雅》的作者与成书年代 3、《尔雅》的内容与体例 4、《尔雅》的价值与不足,注释与影响 第三节 方言学的兴起
中国古代第一部方言学专著 扬雄《方言》 本节要点
一、方言学以及研究方言学的意义 二、方言学兴起的原因
三、古典方言学的创始人--扬雄
四、古典方言学的创之作-- 《方言》 第四节 字书的兴起
中国文字学史第一部专著许慎《说文解字》 本节要点
一、什么是字书
二、许慎和《说文解字》 1、许慎生平
2、 《说文解字》的产生背景(难点) 3、《说文解字》的内容和体例(难点) 4、《说文》在语言学史上的成就以及影响(重点)5、《说文解字》的局限: 第五节 声训
语言学史上第一部语源学专著 专用声训的《释名》本节要点
1.什么是语源学?
2 .传统训诂方法:声训
汉末 刘熙 3.《释名》的作者 4 .《释名》的内容与体例。 5.《释名》的价值和不足: 第二章 韵书为主的时期
这一章主要是研究音韵学。我们知道,中国古代语言学即小学包括文字、训诂和音韵学。训诂学最先,音韵学的起步较晚。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兴起学。语音系统就是指声、韵、调系统及其配合规律。
第六节 语音研究的兴起 本节要点
一、上古注音的专用名词 直音 读若 譬况
二、中古反切注音法 1、反切的定义 2、反切的来源
3、现在保存完整的著有反切的书 第七节 韵书(上) 一、什么是韵书
二、韵书的产生原因。 1.反切是韵书的基础。
2.汉语四声的发现为韵书的编写提供了重要条件。 3.文学界讲求声律的风尚促进了韵书的繁荣。 三、六朝韵书的发展 四、隋唐时代的韵书 1.陆法言《切韵》
2.唐代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 3. 唐代孙愐《唐韵》 4. 唐代李舟《切韵》 第八节 韵书(下)
上一节我们谈了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代的韵书。在这一节里,将学习宋、金元以及明代的七部韵书: 《广韵》《集韵》《五音集韵》《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古今韵会举要》《中原音韵》《洪武正韵》。 这七部书各有特点:《广韵》是隋唐韵书的替身,《集韵》徧于守旧,《五音集韵》革新,《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合并韵部《古今韵会举要》寓革新于守旧之中;《中原音韵》全依北方口语;《洪武正韵》南北调和。 其中《广韵》和《中原音韵》两部书分别代表中古音和近古音,因而在语言学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由于时间关系,只把重点放在《中原音韵》上。 第九节 宋元时期的等韵学 一、等韵学的概念 二、等韵学的基本术语
三、等韵学的韵图—声韵调的结合
四、等韵学韵书
第十节 六朝至明代的文字学和训诂学
这一时期的语言研究,主要成就在语音研究方面,至于文字学、训诂学虽不能与音韵学相比,不过
在继承汉代成果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晋吕忱《字林》—梁代顾野王《玉篇》-宋王洙
《类篇》-明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等都是《说文》一个系列的字书。另外,宋代文字学家徐铉、徐锴整理研究汉代字书《说文》方面,取得成绩;正字法方面,有唐颜元孙《干禄字书》,宋代张有《复古篇》; 训诂学方面有影响的有唐代孔颖达《五经正义》、
本章结语:汉字是一种表意的文字,很难准确地给汉字注音,所以两汉时代,文字与训诂研究达到了高 峰,而语音方面的研究,汉末随着反切的出现才刚刚起步。此前,对字音的注释,往往是附属于文字、训 诂之中,而对字音的表达方式也是不科学的。反切是受了梵文拼音原理的影响而产生的,反切的出现,表
明古人对汉语的声韵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南北朝时期,沈约等人又发现汉语四声。从此,音韵研究迅速 发展。各种韵书不断涌现,《切韵》和《中原音韵》是我国音韵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第三章 清代的语言研究
清代是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自清初顾炎武首开朴学风气,到乾隆嘉庆两朝,汉学思想达于高潮,出现一大批成就卓著的学者,形成了以段玉裁、王念孙为代表的声势浩大乾嘉学派,他们在音韵、文字、训诂方面都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时还对历史、地理、天文、历法、数学、典章制度都有研究,他们以朴实的学风,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卓越的成就开创了语言研究的全盛局面。下面我们按照文字、音韵、训诂的次序分别论述。 本章要点
1、清代文字学:
《说文》四大家对《说文解字》的研究 2、清代古音学:
古音学的先驱-陈第
顾炎武等9位音韵学家对上古韵部的研究 钱大昕对上古声母的研究 3、清代训诂学:
王念孙、王引之父子 郝懿行夫妇
俞樾、章炳麟师徒 第十一节 《说文》的研究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为文字学创始之作。对它的研究,自宋代二徐以来,没有值得称道的人。直到清 代,朝廷提倡经学,《说文》研究逐渐复兴。乾隆中叶,惠栋著《读说文记》,这
是清儒研究《说文》专书的开始。学者戴震从青年时代起,便用功研究《说文》,后来他把研究心得传授给弟子段玉裁,段玉裁的研究成就十分突出。从此,《说文》研究风起云涌,成一时风尚。当时《说文》稍有研究者多达200余人,专家也有数十人之多,而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骏声四人被学术界称为“说文四大家”,其中段、朱最为杰出。下面分别介绍。 第十二节 清代的古音学
一、古音学的先驱-陈第 二、清代古音学研究 1、顾炎武的古音学研究 2、江永的古音学研究 3、戴震的古音学研究 4、段玉裁的古音学研究 5、孔广森的古音学研究 6、王念孙的古音学研究 7、江有诰的古音学研究 8、章炳麟、黄侃的古音研究 9、钱大昕的古声母学研究、
第十三节 清代的训诂学
从训诂学发展历史看,先秦是萌芽期,两汉产生了《尔雅》等训诂学专著,是训诂学的第一个高峰;清代在训诂方面也作出了杰出的成绩,是训诂学的第二个高峰。清代训诂研究主要是对汉代产生的几部语言学著作《尔雅》《广雅》等进行注释,因为这些著作流传到清代,产生许多错误,需要进行校订,而且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清代人对汉代的著作也不大容易读懂,需要进行注释;同时对前人已经注释过的经典著作也需要进行再注释。清代训诂学之所以能超越前人,是因为清代乾嘉时代的学者懂得“就古音以求古义”这一条重要原则。 古代文字学,从许慎开始都是重形而不重音,乾嘉学派的重要代表王念孙首先突破这一局限。文字既是有声语言的代表,词义与语音必然有关系,只要音同或音近或声符相同,就有可能是同义的。从声音的角度去考虑词义,这样,古书中许多难懂的字都讲清楚了。王念孙等人通过“就古音以求古义”的原则,把训诂学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其后清代学者就是根据这一原则来进行训诂工作的。 本节介绍训诂家王念孙父子、郝懿行、俞樾等人。 本节要点
1、王念孙、王引之父子
训诂方法:由古音以求古义 2、郝懿行夫妇
郝懿行代表作《尔雅义疏》的几个特点 3.俞樾、章炳麟师徒
章炳麟认为“小学”之名不确切,主张改称为“语言文字之学”,被公认为“语言文字之学”的开山大师。
本章结语: 清代是我国语言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并形成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