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制冷装置设计第五章概要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4 22:39:1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各种形式的冷凝器都应按工艺流程,与油分离器、储液器就近布置。冷凝器的安装高度必须使制冷剂液体能借助重力顺畅地流入储液器。冷凝器上应设压力表和安全阀。 立式冷凝器应安装在室外离机房出入门较近的地方。立式冷凝器通常利用底部冷却水池作为基础,水池壁与机房等建筑物墙体的距离应大于3m,以避免冷却水外溅损坏建筑物。为了便于操作和清除水垢,立式冷凝器一般设有钢结构的操作平台。

卧式冷凝器通常布置在设备间,它的一端留有清洗和更换管道的空间,约为冷凝器长度的1.5倍。为节省占地面积,将卧式冷凝器与储液器上、下分层布置。为保证出液顺畅,其出液管的截止阀至少应低于出液口300mm。图5-5所示为卧式冷凝器的水平布置尺寸要求及卧式冷凝器与储液器的垂直布置示例。

蒸发式冷凝器多布置在机房的屋顶上,要求周围通风良好。蒸发式冷凝器的顶部应高出邻近建筑物300mm,至少不低于邻近建筑物的高度,以免排出的热湿空气沿墙面回流至进风口。如不能满足此要求时,应在蒸发式冷凝器顶部出风口上装设渐缩口风筒,以提高出口风速,提高排气高度,减少回流。

蒸发式冷凝器与邻近建筑的间距,当冷凝器的四周都是实墙时,进风口侧的最小间距为1800mm,非进风口侧的最小间距为900mm。当冷凝器处于三面是实墙,一面是空花墙时,进风口侧的最小间距为900mm,非进风口侧的最小间距为600mm。

两台蒸发式冷凝器之间的间距,如两台都是进风口侧,最小间距为1800mm;如一台为进风口侧,另一台为非进风口侧,最小间距为900mm;如两台都不是进风口侧,最小间距为600mm。如果蒸发式冷凝器采用同轴连接的离心式风机或水盘内设有电加热器时,上述的尺寸应适当加大,以利维修。蒸发式冷凝器的水盘离地面距离不小于500mm,以便于管道连接、水盘检漏和防止地面脏物被风机吸人。

当选用多台蒸发式冷凝器,而要求的最小间距不能保证时,安装处将形成自己的环境空气,在选择冷凝器时应适当提高计算湿球温度。多台蒸发式冷凝器连用时,要保证各台实际阻力相等,防止某台冷凝器出液不畅。由于制冷剂通过蒸发式冷凝器时阻力损失较大,为了保证氨液顺畅流人储液器,应把蒸发式冷凝器布置在高于储液器1.2~1.5m处。两台蒸发式冷凝器的布置如图5-6所示。

5.1.3:4高压储液器

高压储液器一般布置在设备间内,若设置在室外,应有遮阳设施。储液器应靠近冷凝器,其安装高度应与冷凝器配合,以保证液体自流进入。冷凝器的出液口距储液器进液阀中心应大于500mm。布置时也要考虑方便放油操作。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储液器的连接,除上部设置

的气体均压管外,在其底部应设置液体均压管将储液器连接,并在均压管道上设截止阀。多台储液器的桶径最好相等,如两桶直径不等,则应将小桶的基础抬高,使两个桶的顶部标高相同。储液器上必须设置压力表、安全阀,并应在显著位置装设液面指示器。储液器的布置如图5-7所示。

5.1.3.5氨液分离器

氨液分离器用于重力供液系统。库房氨液分离器应设在靠近蒸发器的地方。对于单层冷库,一般设在设备间阁楼上或库房穿堂的阁楼上,保证库房氨液分离器液面高于最高一层蒸发器排管0.5~2m。对于多层冷库,则分层设置氨液分离器,将本层库房的氨液分离器设在上面一层,顶层库房的氨液分离器设在加建的阁楼上。氨液分离器的作用半径以不大于30m为宜。当库房氨液分离器距机房的距离超过50m,或库房蒸发器为直接膨胀供液时,机房内应设置氨液分离器。机房氨液分离器布置在设备间内,其高度应使分离下来的氨液能自流到下方的低压储液器或排液桶。氨液分离器与低压储液器之间应设气体均压管,以便于分离下来的氨液下流。

氨液分离器应设超高液位报警装置,最高液位控制在高度的2/3处。氨液分离器上设置 压力表和安全阀。禁止在氨液分离器的气体进出管之间设旁通阀。 5.1.3.6低压储液器和排液桶

低压储液器是与机房氨液分离器配套使用的。低压储液器应设置在机房氨液分离器的下面。低压储液器的进液口必须低于机房氨液分离器的排液口,以保证氨液分离器的液体借液位差自流流人桶内。

低压储液器应设置加压管、压力表、安全阀、液位指示器及超高液位报警装置。超高液位控制在该容器容积的70%。

排液桶一般布置在设备间靠近库房的一侧。如果设备间分为两层,排液桶则设在底层。排液

桶的进液口不得靠近桶上降压用的抽气管,以免液体进入降压管,易造成压缩机的湿行程。排液桶要包隔热层,并应设置加压管、压力表、安全阀、液位指示器。 5.1.3.7低压循环桶和氨泵

低压循环桶是氨泵供液系统的专用设备,一般布置在设备间。应按不同蒸发温度分别设置。低压循环桶的安装高度要适应氨泵正常运转的要求。低压循环桶的最低液位与氨泵中心轴线之间的高度差应满足氨泵防止气蚀所要求的高度。采用离心泵时,泵中心与低压循环桶正常液面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泵的NPSH(净正吸人压头)+0.5m;采用齿轮泵时,低压循环桶出液口至泵中心距离在氨泵进出口两侧压差小于1000kPa时,应等于或大于600mm。

为了便于观察、操作、维护,一般要设标高高于2.4m的操作平台,平台上面还可布置分调节站,下面则可布置氨泵、排液桶、集油器等设备。低压循环桶应设液位自动控制装置和超高液位报警装置。正常液位控制在距桶底1/3处,最高液位控制在距桶顶1/3处。低压循环桶必须设置压力表、安全阀和液位指示器。

氨泵一般布置在低压循环桶的下面近处,基础稍高于地坪。安装场所要求通风明亮,排水顺畅,有足够的操作管理和维护保养的空间。多台氨泵布置时,两泵之间应留有约0.5m的间距,以便操作和检修。为保护压缩机和氨泵,应设氨泵自控回路。氨泵四周应有排水明沟,使得氨泵在停止运行后,泵体霜层的融化水便于排走。 为了防止氨泵气蚀,在低压循环桶至氨泵的管道配置方面,要尽量减少液体制冷剂进泵时产生涡流现象,合理设置出液管,尽量减少阻力损失。通常采用桶侧出液,一桶两泵,一根出液管单独连接一台氨泵。出液管与桶壁交角为20。左右。氨泵的进、出液管和过滤器都应包保温层,以防止冷损失及其引起的氨泵气蚀。

低压循环桶、氨泵固定点均应有防“冷桥”的措施。 5.1.3.8空气分离器

空气分离器应靠近冷凝器和储液器布置。卧式空气分离器通常设于设备间的墙上,安装高度距地坪1.2m左右,进液端稍高。立式空气分离器可支撑在储液器或排液桶上,以节省占地面积。

5.1.3.9集油器

集油器可设在室内,也可设在室外,靠近油多、放油频繁的设备。高、低压共用一台集 油器时,应靠近低压设备设置。集油器的基础标高在200mm以上,以便于放油操作。设在 室内时,可将放油管引至室外。集油器四周应设排水明沟。 5.1.3.10调节站

总调节站应设在机房内的压缩机间或设备间内,应能使各操作地点都能看到其上面的信号装置、仪表。总调节站前是主要通道,并应留有足够的操作空间。其横主管中心线与墙面的间距不应小于0.8m,以便安装和检修。总调节站阀门布置要合理,为便于操作,阀门中心离地标高以1.2-1.5m为宜,手轮间的距离不小于100mm,以利于安装、操作、检修。 液体气体调节站可以集中设置在机房设备间操作平台上,也可以分散设置在库房穿堂处,应根据冷库的规模大小、冷间的多少、冷间距机房的远近,以及系统操作方便、经济合

理来确定。重力供液系统的液体气体调节站则需与氨液分离器集中布置在一起,对应布置。氨液分离器在上,液体气体调节站在下。 5.1.3.11机房机器、设备布置示例

机器间和设备间内机器、设备的布置形式较多。机器、设备台数较多时,常将机器间、设备间分别设置,机器间主要布置制冷压缩机和中间冷却器等,设备间则主要布置其他辅助设备。对于小型制冷装置,也可将机器、辅助设备合在一起布置。图5-8所示为机器间、设备间分别设置的机房平面布置图。

搜索更多关于: 制冷装置设计第五章概要 的文档
制冷装置设计第五章概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3pf23saoi6bod04q39t7z7sh75lu600odz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