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前 洗手、戴口罩 准备用物携至床旁 查对、解释、评估、安抚患者 打开氧气,调节氧流量 取舒适体位 操作中 遵医嘱配药 连接氧气装置 置口含器,嘱注意事项 操作后 移去口含器 关氧气 取下雾化装置 漱口 取舒适体位 记录 洗手 整理、消毒用物 整理床单位 第三节 操作并发症处理
(一)呼吸困难
1.发生原因
(1)气道内黏稠的分泌物遇水膨胀,堵塞气管或支气管。 (2)长时间雾化引起气道湿化过度或支气管痉挛
(3)雾化吸入面罩与口鼻接触过于紧密,雾气太大,导致呼吸困难。 (4)雾化吸入水分过多,引起急性肺水肿。 (5)药物过敏或药物刺激引发支气管痉挛。 2.临床表现
突发呼吸困难、胸闷、憋气、口唇发绀不能平卧,伴烦躁、大汗。 3.预防
(1)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
(2)根据病情调整雾化吸入的时间,避免长时间持续雾化,雾化过程中应持续吸氧,防止血氧分压降低。
(3)雾化吸入面罩与口鼻接触勿过于紧密。
(4)雾化时选择合适的体位,一般取半坐卧位,以增加肺活量,改善肺功能。
(5)严重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持续状态的患者做雾化吸入时应严格控制雾化量和时间。 4.处理流程
通知医生→停止雾化→吸氧→叩背→必要时吸痰→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记录 (二)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 1.发生原因
(1)超声雾化时吸入的气体中氧含量低,长时间雾化可导致缺氧。 (2)雾化液的刺激引起气管支气管痉挛,导致缺氧的发生。
(3)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患者通气及换气功能障碍时,宜发生二氧化碳潴留。 2.临床表现
主诉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急促、浅快、口唇粘膜发绀、心率加快,血气结果显示氧分压下降和二氧化碳分压升高。
3.预防
(1)使用氧气雾化吸入装置。
(2)雾化液的温度以接近体温为宜,防止吸入低温气体引起呼吸道痉挛。 (3)为婴幼儿进行雾化时,雾量要小,最好使用面罩法。 4.处理流程
通知医生→停止雾化→遵医嘱监测血气→低流量吸氧→严密观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记录 (三)哮喘发作加重 1.发生原因
(1)患者对雾化药物过敏可引起哮喘发作。
(2)原有哮喘的患者吸入低温气体后诱发支气管痉挛也可导致气管发作。
(3)哮喘持续状态的患者做超声雾化时,因雾化气体氧含量低造成缺氧而诱发病情加重。 2临床表现
患者出现哮喘发作,或原有哮喘程度加重,表现为喘息、呼吸困难等。 3.预防
(1)哮喘患者根据病情调节雾化量的大小和雾化时间的长短,避免长时间大气量雾化。 (2)雾化液的温度尽量接近体温,以降低低温气体对气道的刺激,以免引发气道痉挛。 4.处理流程
通知医生→立即停止雾化→遵医嘱用药→采取合适体位→给予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路→监测血氧饱和度→缺氧严重者→行气管插管→观察病情变化→记录
(四)感染 1.发生原因
(1)雾化用品消毒不严格。
(2)患者原因:机体抵抗力下降,继发感染。 2.临床表现
(1)肺部感染:出现不同程度的高热,肺部听诊有啰音,X光片有炎症改变,痰培养可见细菌生长。 (2)口腔感染:舌头和口腔壁内可能会出现乳白色或白色斑点,患者自觉口腔疼痛,甚至拒绝进食。 3.预防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雾化器具专人使用,用后严格消毒。 (2)雾化治疗结束后螺纹管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清水冲净晾干。
(3)如口腔真菌感染,注意口腔卫生,加强局部治疗,选用2%-4%碳酸氢钠溶液,使口腔内坏境成碱性,抑制细菌生长。
(4)给予富含维生素或富有营养的食物,提高患者自身抵抗力。 4.处理流程
评估→初步判断→-通知医生→遵医嘱抗感染治疗→监测体温→观察病情变化→记录 (五)呃逆 1.发生原因
超声雾化吸入时,吞入大量气雾颗粒通过食管时刺激膈肌。 2.临床表现 顽固性呃逆。 3预防
适当调节雾量。 4.处理流程
评估→初步判断→停止雾化→对症处理→观察病情变化→记录
第四章 各种引流袋更换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第一节操作评估
(一)评估患者主要体征、配合程度。
(二)评估引流管周围皮肤情况,引流管固定是否妥当等。 (三)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
第二节 各种引流袋更换操作流程
操作前 洗手,戴口罩 准备用物携至床旁 查对、解释、评估、安抚患者 取舒适体位 操作中 戴手套 连接引流袋或负压引流器 夹管 消毒接口处 记录 操作后 取舒适体位 整理床单位 整理用物 洗手 观察 记录 第三节 操作并发症处理
(一)引流管脱落
1.发生原因
(1)未妥善固定引流管,外露的管路呈游离状态。 (2)引流管预留长度不合适。 (3)躁动患者,发生自行拔管。 2.临床表现
(1)引流管脱落。
(2)引流袋内突然无引流液。 3.预防
(1)管路出胸,腹壁等处用缝线固定在皮肤上,下垫纱布,对外漏的部分做标记,皮肤上加用胶布固定。
(2)固定管路时要有足够的长度,为患者活动翻身留有余地。
(3)引流袋尽可能不要固定在床上,翻身或活动时一定要先拎引流袋在活动。
(4)指导患者翻身或移动时,先妥善移动管路。再翻身,使其掌握移动管路的正确方法。
(5)全麻术后未清醒伴躁动者适当加以约束,躁动的患者专人陪护,以防自行拔管。 4.处理流程
迅速用纱布覆盖伤口→安抚患者→通知医生→对需要重新置管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局部症状→记录
(二)管路堵塞 1.发生原因
(1)引流管发生折叠、扭曲。
(2)因积液、血性凝块等堵塞引流管。 2.临床表现
引流量突然变少或无引流液。有些患者出现局部胀痛不适、发热等症状。 3.预防
(1)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调整引流管的位置,以免发生折叠、扭曲等现象。 (2)患者常做深吸气动作,以利于引流,如引流面斜面紧贴时要更换体位。 (3)因积液、血性凝块等堵塞引流管,应经常挤捏引流管。 (4)可采用细硅胶管插入管内行负压吸引。
(5)如引流不畅,可遵医嘱行负压脉冲式冲洗,或用0.9%生理盐水缓慢冲洗,冲洗后尽量将冲洗液抽出以免感染,冲洗过成中注意冲洗液温度及流速,同时观察全身及局部情况。
4.处理流程
检查引流管放置是否合理→嘱患者更换体位→规范挤捏引流管如引流无效→遵医嘱用负压脉冲式冲洗处理→同时严密观察局部及全身症状→观察引流袋内引流液的量、色、性质及全身情况变化→记录
(三)管路逆行感染 1.发生原因
(1)引流袋的位置放置不当,引流液倒流逆行感染。
(2)管路衔接处连接不紧有缝隙,引起渗漏,导致细菌侵入,造成感染。 (3)更换引流装置未能严格无菌操作。
(4)引流袋内液体过多,液面过高所致逆流造成感染。 2.临床表现
引起全身及局部感染症状,引流液为脓性液。 3.预防
(1)引流袋的位置不可高于引流口平面,当患者平卧时,引流袋不能高于腋中线,下床时应低于腰部。 (2)保证整个引流管路处于无菌密闭状态 (3)严格无菌操作,引流袋每周更换1-2次。 (4)引流袋内液体超过一半时及时清空引流液。 4处理流程
通知医生→采取半坐卧位→引流袋位置摆放合适→保持引流通畅→遵医嘱对症处理→禁食水、胃肠减压→静脉输液及抗感染治疗—>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记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