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皮肤出现硬结,注射部位皮下脂肪凹陷。 3.预防
(1)勤更换注射部位,如上臂、腹部、股部、臀部等,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注射致红肿、硬结而影响胰岛素吸收。
(2)更换高纯度的胰岛素。
(3)避免两周内在同一部位注射两次,可防止注射部位组织萎缩。 (4)有规律地更换注射部位和区域,可按照左右对称轮换的原则。
(5)从冰箱中取出的胰岛素,要先检查胰岛素的有效期,并在室温中放置半小时左右再注射。 4.处理流程
停止在该部位注射→局部理疗→可用热毛巾湿敷→要防止烫伤和感染→观察局部硬结吸收变化 (三)胰岛素过敏 1.发生原因
(1)胰岛素制剂中的污染物、延迟剂或胰岛素本身引起的免疫应答有关。 (2)过敏体质患者。
(3)多发生在停用胰岛素数月后又恢复使用胰岛素的患者。 2.临床表现
(1)局部反应: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瘙痒、水泡、硬结,常在注射后2-12h发生,持续2h后会逐渐消退。
(2)全身反应:表现为面部和口腔黏膜水肿、呼吸困难、哮喘,重者可发生休克。 3.预防
(1)轻者使用组胺类药物。
(2)重者调换胰岛素制剂(把动物胰岛素改为人胰岛素)或改用口服降糖药物。
(3)对胰岛素过敏者可在医护人员的严密监护下采用脱敏疗法,脱敏后不宜中途停用胰岛素。
(4)紧急脱敏:首先将正规胰岛素4U容于40m0.9.%氯化钠注射液中,再稀释10倍配成每0.1ml中含0,001U,紧急脱敏发自0.001U开始,如无反应15-30min加倍注射至应注射的剂量。
(5)非急症脱敏发:正规胰岛素0.001U开始,如无反应,没4h注射一次,4/d。第1、2d剂量从0.001U开始每次加倍(即0.001U,0.002U,0.004U,0,0.008U),第3d剂量从0.2U开始,每次加倍(即0.2,0.4,0.8,1.6U),以后逐渐递增至应注射的剂量。
4.处理流程
通知医生→立即停药→机械通气→遵医嘱用药→建立静脉通路→维持血压→观察病情变化→记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