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大股东如何掏空上市公司 - 以科龙电器为例(叶铠)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0 10:09:4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财务管理案例分析课程论文 叶铠

资料四:2004年第三季度报表披露,截至 2004年 9月 30日,科龙电器的净利润为 2.07亿元。然而,2005年 4月 29日科龙电器发布 2004年度报表显示公司竟亏损达 6416万元。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公司账面长期持有高额货币资金的余额并非日常经营所必需的,科龙电器的年报里并没有披露大规模投资的计划。而现金是企业盈利能力最差的资产,科龙电器长期持有大量的超额现金并无充分的理由支持。这一切表明,公司大量资金被非法占用了。

2、关联交易转移上市公司资产

由于关联交易极其隐蔽且易造成非公允价格定价,因此关联交易就成了控股股东转移上市公司资源的一种很好的手段。

证据一:2005年 4月 20日,深圳格林柯尔采购中心与天津立信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签订销售合同,深圳格林柯尔将一批钢材销售给天津立信,合同金额为 8600.882万元。同日,深圳市科龙采购有限公司与天津立信签订采购合同,天津立信将同规格、同数量的钢材销售给深圳市科龙采购有限公司,但单价平均比采购价上浮了 50元,合同总金额为 8960.03万元,约定的交货地点同为顺德或南昌。

证据二:2001年,顾雏军入主科龙电器。其收购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科龙电器用高价大量购买格林柯尔制冷剂。制冷剂是顾雏军掏空科龙电器的极其重要的工具。从顾雏军着手的第一笔交易就可以看出其收购科龙电器的目的。

证据三:2002年初,在未鉴定格林柯尔制冷剂是否能被用于科龙电器冰箱和空调的情况下,顾雏军利用大股东身份要求科龙电器向自己所设的GCCL公司控股83.7%的天津格林柯尔制冷剂 (中国)有限公司采购 1000多万元制冷剂,购买价格却是科龙电器原来所用制冷剂的 12倍。

证据四:2002年 5月底,顾雏军要求科龙电器采购 2220多吨价值 3亿元的格林柯尔制冷剂。

4

财务管理案例分析课程论文 叶铠

据证监会查实,顾雏军先后采用关联交易诈骗科龙电器财产累计 2.278亿元之多。

3、拖欠供应商货款

据注册会计师孙旭东调查,在 2002~2004年的 3年间,科龙电器增加的 15.42亿元货币资金并非盈利所致。近年来科龙电器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主要是拖欠的供应商货款。拖欠供应商货款只是科龙电器取得巨额资金的一种手段,最终也是满足收购其他上市公司的对资金的需求。科龙电器 2003~2004年的销售收入从 61.68亿元增加到 84.36亿元,经营性应收项目增加为 9.53亿元。然而,经营性应付项目却增加了 21.91亿元之多。

4、内部交易占取银行资金

科龙电器的 2004年报显示,其内部票据融资的金额是外部商业票据融资的 8倍左右。科龙电器内部票据融资的金额远远大于外部商业票据融资,两者金额相差悬殊是不正常的现象,因为一方面在合并报表范围内的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内部交易金额一般不会超出对外销售金额;另一方面使用商业汇票不利于降低资金成本,因为尽管购货方开出汇票可以延期支付货款,但仍需在银行内存入一定比例的保证金。科龙电器 2004年末为开具汇票等存在银行的保证金高达 13.03亿元,母公司和子公司毕竟同属一个集团,相互之间比较信任,即使信用期长一些也只是资金在集团内部不同企业间的分配,而使用汇票则是将部分资金沉淀在银行。事实上,应收票据贴现是科龙电器取得巨额银行资金的另一种手段。由于这些巨额货币资金并不是生产经营所必需的,因此科龙电器的这些货币资金很可能已被顾雏军挪用于收购其他上市公司。

5、榨取品牌使用费占用科龙电器资源

2002年 4月,顾雏军以个人名义推出 “康拜恩”冰箱,借助于科龙冰箱十几年的品牌打造起来的渠道低价倾销全国。按照科龙电器公告显示, “康拜恩”商标为格林柯尔制冷剂(中国)有限公司所有,并允许科龙电器及其属下子公司

5

财务管理案例分析课程论文 叶铠

无偿使用。事实上科龙电器使用 “康拜恩”商标却是每生产一台空调或冰箱就要支付 30~50元的品牌使用费。2003年和 2004年“康拜恩”的销售量达到 130万台,格林柯尔制冷剂(中国)有限公司从科龙电器榨取的品牌使用费达到 5000多万元。顾雏军不但免费使用科龙电器的网络生产和销售格林柯尔的“康拜恩”品牌,而且还向科龙电器收取巨额品牌使用费。

6、粉饰报表,暗度巨额现金

顾雏军在收购当年,通过大量拔高各项费用,造成上市公司巨亏,第二年,压低各项费用,造成科龙电器短期内扭亏为盈的假象。实际上顾雏军收购科龙电器前后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无明显差异,净利润的大起大落是人为调控所致。 2001年科龙电器中报实现收入 27.9亿元,净利 1975万元;可是年报披露,2001年度实现收入 47.2亿元,亏损 15.56亿元。导致科龙 2001年报出现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科龙电器新一届管理层在 2001年报补提减值准备 6.35亿元。由此不难看出,科龙电器2002年扭亏为盈的神话是依靠减值准备的转回。科龙电器 2003年年报虚增利润 1.14亿元, 2004年年报虚增利润 1.49亿元,对上述虚假财务会计报告追溯调整后,科龙电器 2003年年报少计利润 609.5万元, 2004年年报虚增利润 6003.6万元。

2006年 1月 13日科龙电器发布毕马威的调查报告显示,科龙电器与格林柯尔系公司于调查期间内发生的不正常现金流向涉及现金流出 21.69亿元,现金流入24.62亿元;与怀疑和格林柯尔系公司有关的公司发生的不正常现金流向涉及现金流出 19.02亿元,现金流入 10.17亿元;发现其他不正常现金流向涉及现金流出 2.08亿元,现金流入 0.28亿元。即科龙电器与格林柯尔系及其相关公司之间进行的不正常现金净流出约为 5.92亿元。

三、被“淘空”的原因

1、股权过度集中

6

财务管理案例分析课程论文 叶铠

科龙的股权过于集中在顾雏军手上。最严重时科龙60%的股权都集中在顾雏军手上,造成一股独大的局面。这导致企业的控制权掌握在顾雏军手中,大股东顾雏军出于私利,利用手中的控制权肆意占用或转移公司的财产和利润,渐渐对科龙进行“掏空”。

2、法制不够完善

法律对投资者的保护程度影响着“掏空”的实施,法律对投资者的保护越强,越能遏制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倘若法律对投资者的保护很弱,“掏空”行为便更加猖狂。在顾雏军时代,诸如《公司法》等法律法规漏洞百出,这就给顾雏军这样的大股东以肆意侵害科龙其他中小股东的机会。

3、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

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不能制约控股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行为。纵观科龙20多年的历史中,重要战略和人事决策及其成败、直至发生部分违法行为问题,无论好事坏事大股东及其代言人均是第一责任人,其他人包括多数独立董事、执行董事、高管们都只是挣钱干活的打工者而已,董事会和监事会等几乎形同虚设

4、对上市公司监管不严

对上市公司监管不严,致使资金占用愈演愈烈。在顾雏军时代的科龙,财务报表被粉饰,上市公司资金不断被大量占用挪用。但是问题长期被人忽略,没有哪个责任人受到重罚,客观上助长了这种歪风邪气。

四、抑制掏空行为的相关对策

1、规范控股股东行为,加强控制权转移过程监管

7

大股东如何掏空上市公司 - 以科龙电器为例(叶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4lkw0ymtt2nsft0jg3s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