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的这一传统——把体验与语言和社会互动联系起来——与阐释学紧密联结在一起。
第二节 文本阐释学
现代阐释学起源于19世纪初德国神学家施莱艾尔马赫,运用科学取向进行文本分析,19世纪下半叶迪尔塞认为,要理解人类社会方方面面不是借助科学方法,而是通过主观性的阐释。人类世界既是社会性的,也是历史性的,需要从其生活和工作的社群的角度来理解,人类行为并非固定不变,也无法通过客观的方式来理解。(历史相对主义)
阐释学是对理解,尤其是对行为和文本进行的解读进行研究。任何一种读解或诠释行为都可以贴上“阐释学”的标签。
阐释学大致分为:文本阐释学、社会/文化阐释学
阐释循环圈:在阐释某个事物的时候,要么是从总体概念到细节,要么是从细节到总体概念。在这个循环圈内,首先,你会把自己对事物的观察与你已经知道的情况联系起来,得到一个初步的解释;然后再去理解较陌生的情况;接下来,再运用他所获得的信息去修正最初的理解,如此循环往复。
一、保罗·瑞柯
1、疏离(distanciation):把文本和其所处的情境分离开来被称之为疏离,文本自身所具有的意义与作者的本义无关。一旦成文,文本可以由任何读者来解读,这就为读解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2、但是,这样的读解并不是没有界限的,任何读解都要受制于文本本身。 3、瑞柯提出的“阐释循环圈”是由解释和理解组成的。
解释是经验性和分析性的,它用对各个部分进行观察中得来的整体模式来解释事物。 理解是从整体上对事物进行综合解释。
阐释包括了:把文本分解为片段—>从主观上确定其整体意义,即从理解—>解释—>理解,这个过程循环往复。
4、移用(appropriation):瑞柯赞同文本和阐释者之间进行亲密互动,文本可以直接与阐释者对话,瑞柯把进行开放式阅读称为移用。如果你对文本进行了开放式的解读,就是你移用了它,把它变成了自己的东西。
二、斯坦利·费什
1、否认意义可以在文本中找到,意义只产生于读者中。
2、文本能激活读者的主观能动性,文本本身没有任何意义,是读者赋予其不同的意义。 3、阐释群体:意义的赋予并不是个人化的行为,你不可以随心所欲地把意义赋予文本,你的讲解也不能古怪离奇,因为读者是某个群体的成员,他们进行交流和互动,构建共同的现实和意义,并且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运用这些意义。因此,意义实际上位于这个读者阐释群里。
4、不存在对文本做出“正确的”读解,文本的意义完全取决于受众的读解。 瑞柯与费什理论的异同
同:不要到作者那里寻找意义。
瑞柯:读者通过对文本特征的考察来找出文本的意义。(意义可以从文本中找到) 费什:认为读者把自己的意义投射到文本的特征中去,最终得出的是对文本意义的解读。(意义产生于读者中)
三、汉斯—乔治·伽达摩尔(海德格尔的追随者)
1、个人没有必要为了阐释和分析事物而与它们保持距离,相反,我们进行阐释是日常生活行为中自然而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的体验和我们阐释的世界之间紧密联结成了一
25
体。
2、理论主旨:人们总是从预先假设的角度来理解体验的。我们具有的传统给了我们理解事物的方式,我们不能把自己与这一传统完全割裂开来。观察、推理和理解从来不是绝对客观和纯粹的,它受制于历史和人们对其他人或事的体验。
3、结构主义语言观:把语言视为表达和指涉客观现实的主观性工具。 互动主义:语言和意义是在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创制出来
伽达摩尔:体验是具有语言性的,语言本身预设了所有的体验,在传播过程中,双方并不是通过语言来相互交流,相反,传播过程体现的是交流双方和语言三位一体的关系。
第三节 文化阐释
1、文化阐释:指理解某一文化群体的行为过程。文化阐释要求我们对某一群体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描述,就像对书面文本进行考察,对其意义进行读解一样。也称为人种志
2、(1)文化阐释也运用了循环圈,包括接近体验的概念和远离体验的概念。接近体验的概念:指那些对文化群体中各成员有意义的概念。远离体验的概念:对群体以外的人有意义的概念。
从本质上说,文化阐释者就在这两种概念之间进行翻译。 (2)阐释就成为一个局外人所观察到的和局内人所定义的事物之间来回运行的过程。 (3)逐渐发展出一套合适的词汇体系,来把局内人的观点向局外人做解释,同时,也能保持局内人自身所具有的那套接近体验的概念,即也能为局内人所接受。
3、人种志研究的四阶段
一是确立研究主题及其基本取向; 二是确定所观察的行为的层次和种类;(EG:衣着) 三是应对其所研究的具体的文化现象进行理论化;
四是研究者回头再看看他所运用的整体性的理论框架,用具体的个案来检验它。 一、传播的人种志研究——说,语言
1、概念:就是把人种志研究的方法运用到对群体传播模式的研究当中。光靠形式语言学并不能对语言做出充分的理解,这是因为形式语言学忽视了语言在日常传播过程中五花八门的方式。
2、传播的人种志研究的四条假设
第一,同一文化群体的成员创造了共享的意义,即采用的符码具有一定的共性; 第二,传播行为必须具有一定的秩序或体系;
第三,对单个传播者来说,因为文化的不同,意义和行为具有特殊性; 第四,不同群体的行为和符码模式各不相同,每个群体理解特定符码和行为时所采用的方式也不同
3、传播的人种志研究涉及的三方面问题
一是找出文化群体在传播过程中所创制的共享的身份/认同的类型。
二是找出群体中公共表演的共享意义
三是探索群体矛盾或者悖论。如何通过传播来处理这些矛盾。
4、虽然人种志研究突出了群体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也展现了其成员是如何把自己做为个体来看待的。换言之,群体身份/认同导致了个人身份/认同。你是谁,你作为人的身份/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如何传播、对象是谁,在什么样的情况进行传播。
5、我不能很好地理解人们所说的话,直到我深入探索了他们在具体社会场景中的一些特别语;我在路上遇到不认识的人,直到我在他们所处的社会和文化场景中去听,我才开始理解
26
6、EG:以色列人的牢骚话,证明了以色列人共同关心的问题,加强了他们的身份认同,同时,发牢骚成为一处共同发泄沮丧情绪的方式,此外,还发挥了团结和娱乐的功能。
7、言语符码:指某种文化未经书写的、通常存在于潜意识层面有关如何在某种文化语境内进行传播的“指南手册”。()P231
二、表演性的人种志研究—做,行为
1、特纳首先提出文化具有表演性,人种志研究不应该仅聚焦于人们说了什么,对做了什么关注不够。
2、阈限:指在某种文化语境中的公开表演就像社会性戏剧一样,这类戏剧通常是有阈限的,即标志着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变,或是两个事物之间的边界。EG:生命由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
3、社会性戏剧通常遵循某种程序,社会性戏剧的四阶段:一是破裂:对群体秩序的某种破坏或威胁;二是危机:群内的成员针对破裂分成不同的派别;三是纠正或补偿的过程:群体成员开始表演,试图修补破裂之处。(考察的主要方面)。四是重为一体:即回到和平状态中。(体育比赛是典型例子)
4、表演性的人种志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突破了该领域只注重文本和语言的传统界限,把它扩展到了表现性的范围。对传播学研究来说,传播行为本身可以被理解为表演。
三、组织文化
1、概念:即把组织当做文化来研究,某个组织对于其成员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创造出一种共享的现实,把它与其他文化区分开来。组织文化是在成员的互动过程中被创制出来的。
2、表演就是那些群体成员实施的,向自己和别人揭示其文化意义的行为。 3、传播表演行为的四个基本特征
一它们是互动的,更多的情况是对话,它们是社会性行为,组织性表现是由其成员共同参与完成的;
二表演是语境化的,不能被视为独立的行为,而就被嵌入更大的行为框架; 三表演都是一个完整的片段,是一个有始有终的事件,表演者可以把它们与其他片段区分开来;
四表演是即兴创作的。
4、组织传播中的几种表演行为
一是仪式:定期重复进行的、为群体成员所熟悉的常规性程序(例如每周的例会); (1)个人仪式
(2)任务仪式:帮助群体成员完成其工作的重复出现的行为:交警检察驾照 (3)社会仪式:组织内十分重要的表演行为,与任务无关,下班后的集体泡吧 (4)组织仪式:全体成员定期参与的常规活动:年度野餐会
二是激情:群体成员通过表演的方式把原本枯燥无味的常规行为变得有趣、充满激情。最常用的方式就是讲故事。
三是交际活动:充分利用组织内部的社会性规则,加强群体成员对礼仪的认识。客套和打趣
四是组织政治:这类活动创造并加强了权力影响力
五是适应文化环境:向组织内部的成员“传授”文化的过程。 四、阐释性的媒介研究
1、概念:把受众视为不同的阐释群体,其中每个群体所看到的、听到的和读到的东西都有自己的读解。不同的阐释群体给媒介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2、(1)阐释性群体(费什):是围绕着特定的媒介和内容组织起来的,其成员所看见的,
27
所听见的和所读到的内容有共同的理解,同时也具有相同的效果。
(2)电视观众是由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群组成的,如果想研究电视对观众的影响,首先要理解这些观众群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
(3)因为媒介使用的结果取决于受众群的文化构建,所以媒介研究需要进行文化阐释,即大众传播的人种志研究。
3、样式:通过阐释群体的内部活动阐释的媒介效果的整体类型
4、阐释群体的三个不同层面:一是内容:由群体所观看的不同类型的节目和媒介组成。(对同一类型的节目不同的人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二是读解的样式:围绕共享意义而构成的,群体中的成员以相似的方式来理解节目的内容或是其他媒介。三是社会性行为的样式:即群体成员对所讨论的媒介共同采取的行动。
第十一章 批判理论
批判性社会科学的三种共同本质性特征:
1. 批判取向认为有必要结合不同语境理解人们真实的生活体验(与阐释理论相同,差异在
其聚焦于社会压制问题)
2. 批判取向考察了社会状况,揭示了压制性的权力分配。(结构主义) 3. 批判取向有意识地将理论和行动结合起来。
第一节 梳理批判理论
一、四种“话语位置”(Dennis Mumby)
1、有关再现的话语(discourse of representation):关于实证性的现代主义,严格区分观察者和世界,人们可以感知身体以外的现实,并能够用语言来再现这种现实。eg符号学、信息生产和接收理论;
2、有关理解的话语(discourse of understanding):关于阐释性的现代主义,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界限不够清晰,现实是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来定义的。观察者构建观察的方式影响了他所观察到的事物。eg符号互动主义、社会构建、阐释和文化理论;
3、有并怀疑的话语(discourse of suspicion):批判性的现代主义——结构性传统。它所批判的是有关人类感知之外永恒存在的、想象性的社会排列结构。
4、有并脆弱性的话语(discourse of vulnerability):后现代主义——后结构的。否认任何真正的、持久性的社会排列的存在。
二、区别
批判性现代主义:是以压制性的社会结构为中心的,试图揭示这些压制性的社会结构并为之命名。
后现代:根本不存在客观、真实的结构或者中心意义,压制性的结构都是短暂的。虽然斗争是存在的,但并不是在各个单一的意识形态之间进行的,而是在不断变动的利益和主动之间进行的。
由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现代理论偶高度的结构性和理论性,后现代理论家有时坚决不承认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取向都视为批判性的,是基于它们对传统的社会科学持有共同的反对立场。
第二节 结构取向
一、马克思主义基础
1、马义最基本的主张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经济是所有社会结构的基础。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的本质。工人阶级受到那些从利润中受益的强势群体的压制,这种经济体系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维持宰制关系的各种社会结构的产生。只有当工人阶级
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