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脂肪的生理功能:①构成人体组织细胞;
②供应热能;(每克脂肪是每克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产生热量的2.25倍,“燃料库”) ③帮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④必需脂肪酸在体内的特殊生理功能。
11、根据我国的膳食状况,一般认为我国幼儿每日膳食中脂肪供给的热量应占每日总热量的25%-30%。 12、若以三大供热营养素供给热能的比例考虑,按合理的膳食能量分配原则,儿童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热能应占总热能的55%-60%为合适。
13、学前儿童对热能的需要,主要用于基础代谢、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生活活动和生长发育等方面。 14、儿童年龄越小,相对基础代谢率就越高。儿童的基础代谢率约比成人高10%-12%,婴幼儿期基础代谢的 需要约占总热能需要量的60%。
15、一般建议,婴幼儿每日膳食中蛋白质所供给的热能应占总热能的10%-15%,脂肪占25%-30%,碳水化合物占55%-60%。
16、婴幼儿骨骼中的钙在沉淀和溶解的动态过程中每1-2年更新一次,而成人更新一次需10-12年。因此婴幼儿对钙的需要量相对比成人要大得多。
17、膳食中钙在肠道的吸收很不完全,约有70%-80%的钙不被吸收而留在粪便中。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钙离子与食物中的植酸、草酸等形成了不溶性钙盐。
18、食物中钙的来源以乳和乳制品最好,不但含量高,而且易吸收,是婴幼儿最为理想的钙源。 19、如膳食中摄入的可利用铁长期不足时,婴幼儿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20、由于土壤、饮用水、食盐和食品中含碘量低或者缺乏碘,会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或地方性呆小病的发生。碘的摄入量也不可过大,否则会引起碘性甲亢等症。 21、锌缺乏还会导致儿童少年性发育迟缓。
22、维生素A不足,视觉的暗适应能力降低,严重时可发生夜盲症。(干眼病)
23、长期食用过分碾磨的米、面、又缺乏杂粮、副食品的补充,会导致体内摄入维生素B1不足而引起脚气病,还会引起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症状,如厌食、呕吐、注意力不集中等。 24、维生素B2不足,可引起物质和能量代谢紊乱,出现如口角炎、阴囊炎、脂溢性皮炎等症。 25、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缺乏易得坏血症。 26、维生素D又称抗佝偻病维生素。
27、合理充足的营养能够保证学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修复坏死的组织,维持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功能,还能保证学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形成对社会的良好适应能力。 28、学前儿童膳食的特点:①科学合理;②营养平衡;③增进食欲;④清洁卫生;⑤有利消化。
29、Q:如何增进幼儿的食欲?
A:①食物多样化;②创造良好的进餐环境;③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④保持愉快的情绪。
30、制定膳食制度:要恰当分配三餐一点(或三餐两点)的食物,按照早餐吃好、中餐吃饱和晚餐吃少的原则,将食物分配到餐点中去。早餐食物的供热量一般为总供热量的25%-30%左右。
31、混合食物在婴幼儿胃中停留约4小时左右,因此两餐之间的间隔以3.5-4小时为宜,不宜少于3小时。 32、托幼机构在婴幼儿进食时要注意进食卫生:
①良好的物理环境;②良好的心理环境;③适当的进餐速度;④进餐时不谈笑打闹;⑤不强迫幼儿进食。
第七章
1、生物节律又称生物钟,指有机体在生命活动中所表现的周期性循环或有节律的活动。
2、生物节律理论,认为人的体内存在着体力、情绪和智力三种节律的周期循环,体力周期为23天,情绪周期为28天,智力周期为33天,每个周期又分为高潮期、低潮期和临界期。
3、机体的生物节律如果受到干扰,人会产生不适的感觉,生物节律紊乱会破坏人的生理常态和心理平衡。 4、婴幼儿脑力或体力活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脑皮层的机能状态。
5、始动调节:活动开始时,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处于低水平状态,以后逐渐提高。神经组织具有“惰性”,需要时间去克服。神经系统对其他器官、系统的调节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例:在组织和安排婴幼儿的活动时应做到从易到难,逐渐增加活动的难度和强度。)
6、动力定型:当外部的条件刺激依一定的顺序重复多次以后,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时间、空间上的关系就会固定下来,前一种活动可成为后一种活动的条件刺激,这种按一定顺序作出的反应就会越来越恒定和精确。婴幼儿一切技能和习惯的习得和形成都是动力定型形成的过程。
(例:要从小培养婴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已经形成习惯的生活次序不要轻易改变和破坏,以免因重新建立动力定型而造成皮层神经细胞的过重负担。)
7、镶嵌式活动:在进行某项活动时,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中只有相应部位的细胞处于工作状态,其他部位则处于休息状态,形成兴奋区和抑制区、工作区和休息区相互镶嵌的活动方式。 (例:托幼机构应比学校更加需要频繁地轮换活动,变换活动的性质。)
8、保护性抑制:当大脑皮层的工作超过了其工作能力的界限,就会产生保护性抑制。这是一种生理性保护机能。
(例:托幼机构在组织和安排日常生活和活动时,要善于发现婴幼儿疲劳的早期特征,及时组织和安排休息,使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得以恢复。)
9、疲劳是指一定的紧张程度或一定连续时间的活动和作业而引起的机能减退,它使幼儿的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处于不能继续工作的状态。
10、疲劳是一种客观指征,它具有不同的程度。
11、疲倦是一种主观感受,它是一种由于机体软弱而感到无力或者不愿工作的现象。 12、多次短时间的休息比一次长时间的休息效果为好。
13、与学龄儿童和成人相比,学前儿童的情绪是不稳定的、多变的和缺少自我控制的,情绪常可表现得极度高涨和强烈,也较容易恢复常态。
14、在组织、安排学前儿童的活动和学习时,应把握其情绪特征,合理满足他们的各种生理、心理需要,将学前儿童的情绪应激水平调节在适当的水平。
15、托幼机构的生活制度是托幼机构出于规范化管理的需要,对学前儿童在托幼机构内的生活和活动在内容和时间上的规定。(最重要:一日生活制度)
16、作为制定托幼机构生活制度的总的卫生原则是一致的,即儿童年龄越小,活动量应越小,活动和学习的时间应越短;休息和睡眠的时间应越长,进餐的次数应越多。 17、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是同化作用明显大于异化作用。 18、睡眠持续的时间与脑的发育程度有关。
19、睡眠前的准备:①创设良好的睡眠环境;②准备舒适的睡眠用具;③睡眠前饮食要适量; ④睡眠前提醒儿童如厕小便;⑤平定儿童的情绪;⑥给予儿童准备睡眠的信号。 20、即使在寒冷的季节,也不要让儿童蒙头睡眠,发现儿童蒙头睡眠,要帮助拉下被子,起床后要及时进行教育。
21、要给儿童每周剪一次手指甲,每两周剪一次脚趾甲。
22、饮水的时间和次数应根据季节变化和儿童的实际情况而定。一般而言,儿童每两餐之间应饮水一次,餐前0.5-1小时时饮水对机体有益。
23、教育活动的持续时间应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主动注意时间而定。
24、一周生活制度:因为儿童在一周内每天活动的能力是不相同的。经过周末两天的休息后,儿童的疲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消除,但是由于始动调节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一般而言,星期一的活动能力并不高,星期二升高,星期三或星期四可望再提高,以后则可下降。 25、托幼机构体育教学的卫生学原则:
①全面性原则;②循序性原则;③区别性原则;④与游戏相结合的原则。
26、在掌握全面性原则的前提下,还要顾及到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应该有所侧重。学前儿童身心发育的特点决定了在此年龄阶段不能把发展儿童的速度、耐力和力量等运动素质放在主要地位,而应侧
重发展学前儿童的平衡性、灵敏性等素质。
27、体育活动的活动量取决于体育活动的强度、密度和时间三个因素的综合情况。 28、托幼机构的阅读卫生:①足够的照度,不低于50Lx;
②眼睛与书本之间的距离保持在35-40cm左右; ③正确的坐姿;
④每次阅读的时间以10-20分钟为宜;
⑤学前儿童阅读的图书应选择色彩鲜明、图像清晰、无反光的读物。
第八章
1、托幼机构的环境是指学前儿童本身以外的影响学前儿童发展或者受学前儿童发展影响的托幼机构中的一切外部条件和事件。
2、在学前儿童的相互交往中,同伴对学前儿童习得攻击性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可能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学前儿童大多数攻击性行为是指向其他儿童,而不是指向成人的。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绝大部分是背着教师进行的,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也会因为同伴关系的强化或模仿而得以增加。
3、托幼机构的主体建筑应有良好的日照和朝向,一般来说,在西、北两个方向,与邻近建筑物的距离不得小于最高建筑的1.5倍,在东、南两个方向,则不小于最高建筑物的2倍。
4、若城市幼儿园建筑主体园舍建筑为三层楼房,附属建筑为平房计算,建筑用地面积不宜大于幼儿园占地总面积的30%。楼梯宽不小于1.2m,坡度要小,每一级踏步的高不应大于12cm,深度为30cm左右,阳台应装有不低于70cm的围墙。
5、在托幼机构的房舍内,各室的配置应使每班儿童都有一套本班使用的房间,即组成一个班的单元,包括活动室、卧室、盥洗室、挂衣室、厕所和储藏室等。
6、据我国近年来的有关研究,表明在每个学前儿童平均占地2.4㎡以上的情况下,学前儿童更多地参与活动,学前儿童相互之间合作行为的发生率较高,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率较低。
7、城市幼儿园的活动室每班一间,使用面积90㎡;寝室与活动室分设,活动室的使用面积不宜小于54㎡。 8、盥洗室应位于厕所与活动室或卧室之间,以免厕所内的臭气直接进入活动室或卧室。 9、在室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以下不超过0.1%为宜。
10、玻地面积比是衡量室内采光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它指的是窗的透光面积与地面积之比,符合卫生要求的托幼机构活动室的玻地面积比应不低于1:5-1:6。
11、人工照明要求室内各点照度之差不能过大,不产生或少产生阴影。室内照度的均匀程度主要取决于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