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影响:出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与加强,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3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旨意不同??凡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请回答:上述材料是谁说的?人们把这一主张称做什么政策? 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一政策的实行对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从汉武帝开始,儒家学说被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与秦始皇相比,汉武帝在推进大一统格局时,有哪些政策做得更成功一些?
汉武帝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方式,统一了人们的思想,比秦始皇焚书坑儒恰当一
些。同时,汉武帝加强监察制度,为汉朝走向鼎盛创造了条件。“推恩令”的实行避免了社会动荡,也非常不错。
5议一议:人们为什么总把“秦皇汉武”并称?
秦始皇与汉武帝的相同点:两人都是封建时代重要的君主;都采取了创新的制度来巩固
中央集权;这些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且对封建社会历史起了推动作用;“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第16课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域: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西域: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包括今新疆和中亚以至更远地区)。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意义: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开通了丝绸之路。
2、公元前60年(西汉时期)设置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3、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因此有了“丝绸之路”的美称。中国的丝织品、冶铁、凿井、造纸、茶叶、瓷器西传,佛教、皮毛、瓜果等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9
第17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
1、造纸术:西汉前期发明纸。(积漂絮成絮片)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3—4世纪,纸的使用在我国就已经相当普遍。 2、医学: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东汉“神医”华佗:针灸和外科手术。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
的创举。
3、数学:东汉成书的《九章算术》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负数运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
第18课 昌盛的文化
1、宗教: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公元前6世纪)。西汉末年传入中原地区。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道教:东汉后期,产生于中国本土,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道教。宣扬通过修身养性和炼丹服药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重现世的特点。
2、史学:西汉司马迁撰写《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黄帝到汉武帝约3000年的历史。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 计十二本记,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既是一部体大思精、前无古人的历史巨著,也是一部内容浩瀚、形象生动的文学巨著。
写作特色和价值: 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
3、雕塑:秦汉时期代表作是气势恢弘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生动展现出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1987年,秦始皇兵马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4 佛教传入、道教兴起之后,很快就受到我国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扶植。 这是为什么呢?
按佛教的说法: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那么,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而道教呢?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这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所以也受到受到推崇这种说法迎合了统治者害怕人民反抗的心理,因此受到了大力扶植。
10
第19课 寻访“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中国运的)。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丝绸之路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 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汉代开辟) 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汉代开辟) 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唐代开辟)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200年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08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础。
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汉(史称蜀),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定都建业(今南京)。从此鼎立局面形成。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第21课 南方经济发展
1、发展原因:⑴南方战乱较少,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环境。⑵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⑶南北劳动人民的共同开发。⑷江南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经济重心南移开始)
11
2、淝水之战:时间:383年;交战双方:前秦(苻坚)和东晋(司马睿、谢安);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作用:阻止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证了南方的安定,使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没有被打断。
3:人口南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⑴南方人口增加了,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劳动人手,也带去了先进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对南方经济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⑵北方与南方人生活在一起,他们相互学习,出现了民族融合的局面,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⑶但是当时的北方人不敢面对现实,采取了逃避的方式来躲避战乱,这种消极人生态度应该批评。
第22课 北方民族汇聚——北魏孝文帝改革
目的: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和控制。
措施: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使落后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到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促进了各民族的了解。(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北魏,鲜卑族)
评价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死后庙号高祖。亦称为魏孝文帝。
第23课 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数学:祖冲之,南朝宋齐之际。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比欧洲早了约1000年。
农学:贾思勰,北朝(北魏、东魏时期)。《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地理学:郦道元,北魏时期。《水经注》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同时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