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华禹后裔姒改何姓源流史研讨论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19 1:52:4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士的共同努力的目的:传承文化,厚德载物,睦族敦亲,振兴中华。不是各树旗帜,唯我独尊,图名图利;不是争强弱,论嫡庶,划正宗与赐冒之分;更不能互相攻击,谩骂,制造矛盾,而应是史料交流,资源共享,团结一心,和谐共勉。不以己见为自是,不以位高而自尊。历史证据是唯一的,一切伪造(猜想,推论)是无用的。我们参与研究何姓源流史的每一个族贤、宗亲都应该先正己而后正人。换句话说,先把自己的始祖(落业祖)的源流弄清楚,找到(收集)的史料(史书、老谱),经过反复过细的考证,能拿得出真实的硬件,不怕别人提出质疑,首先要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检查问题,考证问题,不要只道自己是而言别人非??。如果我们一时找不到史料(史书)佐证,就不要轻易作结论(判断),本着远祖文化认同,近祖血缘相亲和一姓多源,多源同宗的原则处理问题。我们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历史的考证,自有后来人,让我们携手共勉吧!

2012年5月20日病中写于居家

9

浅谈“姒改何”与“韩改何”之异同

重庆涪陵何氏宗亲会 何其容

何姓,在《百家姓》中排列第十七位,人口2700多万,是中华姓氏大姓之一。何姓源流是多元的。何姓中有30多个不同的姓源,但其中有两支姓源成为何姓队伍中的最大主力军。一支是夏禹后裔以居地舍姒改何;一支是唐叔虞后裔因避难弃韩改何。这两支源流在繁衍世系上前后各异,而中间九代(何脩(修)—何敞)先祖几乎相同。几千年来的“韩、何谐音”和“韩、何一家人”的讹传,何姓成了《百家姓》中独有的“以讹传讹”的姓氏了,使后人混淆不清,无所适从,不知己祖之所自出,竟而数典忘祖,随其大众化、大气候、大舆论同化了自己,无知的默认(冒认)当地族人为同宗共祖。??这种谬误主要是缺乏历史资料的解读。为此,拙文“抛砖引玉”,浅谈“姒改何”和“韩改何”之异同。

一、“姒改何”与“韩改何”之相同处 1、姒改何和韩改何都是黄帝的裔孙。

2、他们的先世都是国君,姒改何的先世是杞·东楼公??简公;韩改何的先世是唐叔虞??韩安王。

3、他们都是因灭国逃亡求生而改姓的。

4、他们的祖先都名何脩(修),从何脩(修)??何敞九代先祖几乎相同。 二、“姒改何”与“韩改何”的不同处

1、他们虽都是黄帝裔孙,但姒改何的裔孙从黄帝之子昌意始;韩改何的裔孙从黄帝之子玄嚣始。

2、黄帝—昌意—颛顼—骆明—鲧—禹—杞·懿公??东楼公??简公??贲偾公为禹后裔姒改何的世系;黄帝—玄嚣—乔极—帝喾??商汤??周武王??唐叔虞??韩安王为韩改何的世系。

3、《大同宗谱》总世系:黄帝—昌意—颛顼—帝喾—后稷—不窟《中华何氏源流大典(639页)》。其它《族谱》也多是如此。这种世系错乱,以书抄书,误导后人。《史记·卷一(2页)》记:“帝喾高辛与颛顼为族子”。 (《纲监·卷一》)黄帝—玄嚣—乔极—帝喾—契—昭明??天乙(商汤)。以上史书都说明,帝喾是黄帝的曾孙,玄嚣之孙,乔极之子,而不是颛顼之子。而颛顼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昌意之后裔为禹后裔姒改何;玄嚣之后裔为唐叔虞韩改何。二者不能混合一起,经渭不分。

10

4、姒改何和韩改何的地址、时间、背景条件不同

(A)姒改何的因素:禹后裔自懿公封于杞??简公灭国,其子禹裔窜处江南庐江河上,繁衍子孙七代至贲偾,贲偾是禹后裔65代孙,生于秦政即位之初年,因先世自周贞定王丙申二十四年(公元前445年),杞被楚灭,至秦政并吞六国后庚辰二十六年(前221年),窜居江南(安徽)庐江河上,己历二百二十四年之久,遂以居地河为姓,而舍称姒姓,又谓河旁有水,无以表示人居河之义,因以人易水,乃姓何。此何氏之所自起也”。这一史实的记载,标志着:楚国灭杞,杞遂亡。失国的简公子禹裔逃于江南庐江河上栖息,居住达224年之久,繁衍共七代人,是其自然。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消亡了祖先在历史上的显赫地位。此时只以一个庶民的身份立于社会,己由神裔华胄降为庶民居于此地,融汇成此地域的土著民。秦统天下,标志着数百年来,诸侯割据,形成的战乱局面己结束,一个崭新的统一国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此时在时间和空间都给贲偾带来新的机遇,他毅然而定冲破旧制度、旧观念,以所居地域地名为姓,舍去近两千年来的古老姒姓,确立新的何姓,说明贲偾是顺应其历史潮流,审时度势改姓,是秦时姓氏制度改革,姓氏合一的姓氏文化先驱者。

(B)韩改何的因素

(一)“以其初生有字纹在手曰“何”因姓焉;” (二)“更名改姓,因避强秦;” (三)指河水为姓;

(四)“韩”与“何”谐音,久之,改韩为何。

这四种因素都与“何”、“河”字有关,但以哪一种因素为定论,无论从《国史》、《方志》、《家谱》和世面上的诸多姓氏书中都是一个片段的,概括的叙述,对于具体时间、年代、地点、人物、时代背景与经过,都是不明确、不清晰、不详细的记述。

三、“姒改何”与“韩改何”的片段浅析 1、禹后裔姒改何的浅析:

禹后裔65代孙贲偾以居地河为姓是历史的抉择,秦始皇统一了六雄(国),彻底摧毁了维护周王朝宗法制的重要标志姓氏制度。当新的郡县制的出现,伴随着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和姓氏二合一的改革,姓也为氏,氏也为姓,人人都有了姓,这在姓氏制度上是一大进步,萌生人民在姓氏制度上的一种自由、平等的雏形。作为战国时期先后被消亡的大大小小诸侯国,及其所封的食邑等政权,君侯贵族后裔,己由神裔华胄沦为庶人,而对祖先早在几百年前的爵禄权位名利的荣华富贵,也己经失恋消

11

亡。杞国亡,简公弟佗奔鲁后为夏姓始祖。简公子窜居江南庐江河上,传七代,历经224年,为后来秦政姓氏制度的变革形成根基。

2、韩安王子孙改何的浅析:

如果:“以其初生有字纹在手曰:‘何’(韩允),因姓焉,说明韩改何并非“因避强秦”;如果“更名改姓,因避强秦??。”刘向又说是:“咸阳不熄蜂火者,三月之后焉。”前者是强秦时期,后者是汉初时期,以哪个为定论?何俊新推定为汉初时期,何德宝断定为强秦时期,并称之“铁定的案”,两者不是矛与盾吗?如果“秦灭韩,韩王安子孙逃居江淮各地散居”,‘韩’与‘何’谐音,久之,韩改为何(按:‘韩’与‘何’谐音,江淮各地至今没有这种读法;只能说明当时的江淮地区己有姓何的族人了,而且还很多,韩王安子孙为了逃难,入乡随俗而己),为免有些勉强;如果以“指河避难,将错就错,改韩为河,也只能是三点水的“河”,为什么要用人可何?这足以说明韩改何时己经有姓何的族人了。

在我国历史上由于“我生也晚”而显得默默无闻,但到了汉代之后,却一再被他姓和外族人所冒姓。因而,今天的何姓人,并非只有由韩姓分化而来的一个祖源,而是由多个源头汇聚形成的。所以我们要溯何姓之源,除了重视由韩姓的讹音演化而来的何姓主流,还须理清其他不容忽视的何姓异源。这说明“一姓多元”是历史的必然存在。韩庶既不能当韩改何姓的始祖,更不能称中华何姓的始祖,只能为其族系的姓始祖。况且韩瑊出生在韩庶、韩允之前,也不是韩王安的子孙。韩瑊世系繁衍了几十代人,谁能把它割断?中华历史几千年,幅员广大,人口众多,沧海桑田,几经演变,谁能阅尽历史群书,谁能作出“铁定案”的结论。因此不能唯我独尊,要谦虚严谨,包容和气。相信,历史的考证,自有后来人。

四、“姒改何”与“韩改何”后的世系对比

中华何氏源流,主要有禹后裔姒改何和唐叔虞裔孙韩改何两大源流。其它30多个同姓异源的族属,它们的世系都比较单一,各自一体,不为混乱。但唯独禹后裔贲偾以居地庐江河又以人居河之义改姒为何的世系,与唐叔虞后裔的韩改何(韩庶、韩允、韩瑊等)的世系,前后各异,中间则相同,这难道是巧合,还是人为的攀龙附凤?重庆涪陵《何氏族谱》三卷(历代世谱)载:黄帝71代孙贲偾生迪光。迪光生脩。脩生禧(一名成)、卓、宪。禧生清(一名果)。果生比干。比干生刚、毅、木、纳、近、仁、寿、考、万共九子。寿无后,以毅公三子显为嗣。毅生文、武、显、承、谟。显无子,以武公次子鄢为嗣。鄢生宠。宠生敞、敦。敞生灿、煜。敦生熙。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载:唐叔虞第32代孙韩王安生韩

12

搜索更多关于: 中华禹后裔姒改何姓源流史研讨论文 的文档
中华禹后裔姒改何姓源流史研讨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4riw1e23x4i6jo0x0f2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