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要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计划。在规划和计划编制中,充分体现气象防灾减灾的作用和地位,明确气象事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规划要求,把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作为重要项目抓好落实。 (三)强化政策建设
加强气象政策平台建设和气象行政管理。切实履行社会行政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方式,依法管理涉及气象防灾减灾领域的各项活动,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加大对气象基础设施保护和对气象探测、公共气象信息传播、雷电灾害防御等活动监管的力度,确保气象法律、法规全面落实。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气象法制和气象科普宣传活动,让人民群众了解气象、认识气象、应用气象。 (四)健全投入机制
紧密围绕人民群众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经费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应急指挥、防灾减灾工程、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各乡镇(街道)以及县水利、气象、农业、国土资源、林业、建设、交通等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工程建设的投入,每年安排年度投入预算和项目投资计划,报县财政和县发改委审核,并纳入县乡两级财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计划。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团体等对气象灾害防御经费的投入,多渠道筹集气象防灾减灾资金。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对灾害的救助、损失的转移分担和在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37
——大通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五)依托科技支撑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要紧紧围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能力,集中力量开展科研攻关,努力实现气象科技新的突破,增强全社会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能力,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能力,为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增加气象科技投入,加大对气象领域高新技术开发研究的支持,加快气象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六)加强部门联动
各部门、各乡镇(街道)应加强合作联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灾情信息的实时共享,促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利用交流合作契机,丰富防灾减灾内涵。加强与院校的合作,促进资源信息共享和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建设高素质气象科技人才队伍,扩大气象科技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和防灾减灾提供强有力保障。
(七)提高防灾意识
成立由气象协理员、联络员、信息员和志愿者组成气象科普宣传队伍,设立农村、社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栏和气象书屋,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文化阵地开展气象灾害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增强防灾意识和救灾(自救)能力;加强防灾减灾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各级政府领导和社会广大公众法制意识,了解和熟悉防灾减灾的各项法规制度,自觉地依法参与防灾减灾行动和实施灾害应急管理,从而有效防范
38
——大通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气象灾害危机的发生和减轻灾害的损失。
3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