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化一中高二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 Age),“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2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 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C.老子“无为”和“小国寡民”的思想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3.思想家在世时往往是孤独和寂寞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周游列国推销自己思想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受到了许多同时代人的嘲笑和讽刺,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等。导致孔子如此尴尬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他的宣传方式不得法
B.他的主张不符合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 C.他的思想不利于统治阶级稳固统治 D.他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保守
4.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墨家的“兼爱”思想 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5.下列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张中,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A.民贵君轻 C.中央集权
B.兼爱尚贤 D.无为而治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7.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C.完善法律机制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D.加强君主专制
8.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 A.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 C.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如出一辙 D.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9.“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10.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是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和陆九渊曾在此地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双方辩论的焦点应是 A.穷理的方法问题 C.理气的关系问题
B.理是否存在的问题 D.理的基本内涵问题
11.“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12.“二程”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是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这反映了“二程”继承并发展了
A.孟子的性善论 B.孔子礼的思想 C.荀子的性恶论 D.佛教的天命观
13.有学者研究发现,宋代妇女有财产继承权,法律也允许妇女改嫁、离婚,甚至丈夫外出三年不归,女方就可以主动提出离婚。这说明宋代
A.妇女地位逐步提高 B.理学影响范围有限
C.三纲五常尚未出现 D.儒家伦理已法律化
14.明末思想家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 )
A.维护封建礼教 B.主张学以致用 C.反对迷信崇拜 D.抨击腐朽统治
15.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与这一经济现象相关,产生了一股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其中,最能从本质上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天理”强调人欲的合理性 B.提出“工商皆本” C.主张“经世致用” D.批判君主专制
16.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写道:“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尺度。”材料认为黄宗羲的思想 A.继承儒家民本思想 B.继承并发展儒家思想 C.具有现代民本思想的特征 D.儒家思想与现代民本思想结合
17.以下是某一学派对法律本质的论述:“法律是人为的产物,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不同的法律只不过是不同利益的体现,政府制定法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它的利益,法律不可能为公道、正义等价值准则提供根据,因此法律对人的约束力也就是有限的。”这一学派是 A.智者学派 B.苏格拉底学派 C.启蒙思想家
D.自然哲学家
18.苏格拉底把古希腊哲学从“天上带到人间”。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①提出“认识你自己”,把思考重点从自然引向自我 ②提出“美德即知识”,启发人们去追寻人生真谛 ③把古希腊哲学发展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科
④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9.伊拉斯谟借“愚人”之口说道:“如果你把生活中的快乐去掉,那么生活成了什么?它还配得上称作生活吗?”根据这句话,伊拉斯谟本意是要
A.抨击愚昧 B.倡导平等 C.讽刺贪淫 D.推崇人性
20.著名史学家钱乘旦对欧洲近代某一思想解放运动有过这样的评价:“它促成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兴起和西方支配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格局的形成。几个世纪以来,它被誉为西方文化的世俗化决定性阶段和世界现代文明各种特征的发展的起点。”下列有关这一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强调人的价值,是人文精神的起源 B.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征 C.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D.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政治构想
21.威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D.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22.“人文精神”即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内涵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C.“灵魂得救在于心中信仰” D.“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23.下列关于“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的叙述和其所对应的历史时期,不正确的是
选项 A B C D
24.培根曾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改变了整个世界……如此之大,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发现了。”这里所说“影响”主要是指 A.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B.使世界由分散走向了整体 C.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D.是欧美工业革命开展的根本原因
25.《齐民要术》中强调“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功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劳而无获”。这句话所反映的农学思想是
A.顺应天时,多种经营 B.工商皆本 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D.重农抑商
二、非选择题(50分)
叙述 从自然哲学走向人文哲学 以神为本转为以人为本 从简化宗教仪式到取消宗教仪式 从自然法则走向道德法则 历史时期 古代希腊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