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湖南省师大附中高三考前模拟(二)语文试题及答案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3 9:41:3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①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①许浑:晚唐诗人。

(1)

从体裁来看,这首诗属 于 。(1分)

(2) X?本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诗的首句起势不凡’次句写登楼所见景物,一虚一实,开合擒纵,极有法度。 B. 诗的第五、六句撷取绿芜、鸣蝉、黄叶等意象,描写出秦苑汉宫今日之荒凉。 C. 诗的第七、八句中的“行人”泛指古往今来的过往之人,没有包括诗人自己。 D. 全诗文思缜密,气势雄浑,在景物的描写中寄寓了诗人吊古伤今的深沉感慨。 (3) 本诗的第四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加以赏析。(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古诗文默写。%分,每空1分)

(1)

天姥连天向天横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 ) _____________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______________ ,亦足以畅叙幽情。 (王羲之《兰亭集序》) (3)

客喜而笑 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肴核既尽, 。(苏轼

《赤壁赋》)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时局变化与陈寅恪的去留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身处广州的陈寅恪自然是被劝说离开大陆重量级人物中的重点。 然而事情并不顺利,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杭立武多次尝试均碰了钉子。9月的一天,杭 携当时的财政部长一起去找中山大学副校长陈序经,请他协助劝说陈寅恪,说是只要陈寅 恪能答应去香港就马上给十万港币和一套新房。陈序经没好气地回答说:“你给十万我给 十五万,我盖新房子给他彳I' ]住。”自然,陈寅恪本人也没走的意思。据说同年巳为台大校长 的傅斯年也曾多次电催陈寅恪赴台,也是了无所获。交代材料有云:香港是英帝国主义 殖民地。殖民地的生活是我平生所鄙视的,所以我也不去香港,愿留在国内。”陈寅恪素来 不说假话,而且又是交代材料,所以说5文内容应该是肺腑之言。

据学生的回忆,陈寅恪在成都华西坝居住时,牛津大学曾有一位高级讲师雷德来访, 重申牛津过去的邀请,陈寅恪谢绝了。后来他对石泉说:“狐死必首丘,我老了,愿意死在 中国。”陈家自一代豪杰陈宝箴到晚清公子陈散原再到不世英才陈寅1丨各,虽都曾逢种种变 故而至命运多舛,但衷心爱国的家风一脉绵延,代代相传,从未或坠。后来的助手黄萱说: “他希望祖国能早日繁荣富强起来的愿望是很强烈的。因此我认为他的去留问题,是经过 深思熟虑才决定下来的。他留下来,反映了对旧中国的失望和对新中国的期望。我从来 没有听到他对决定不离开大陆说过后悔的话。”

黄萱在陈寅恪身边工作有一十四年之久,她的话应该可信。是否对旧中国失望、对

新 中国有所期望我们姑且不论,但有一点无疑非常明确:对家国深沉凝重的爱恋是陈寅恪所 以留居大陆的根本原因。这大约没有问题。

就这样,陈寅恪在一个距离北京非常遥远,但相去台4匕更加“遥远”的海滨城市留居了 下来,在美丽的岭南大学生活和工作了起来:无端来作岭南人,朱橘黄蕉斗岁新。 他的生命注定要在康南海的故地绽放新的光华。X|k |B| 1 . c|O |

平心而论,建国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陈寅恪的生活较解放前好了许多,生活情况和工 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而这些都直接地与来自高层的关心相关甚密。种种资料 显示,陈毅之外,关心垂顾陈寅恪的上层领导人还有周恩来、朱德、林伯渠等人。竺可桢的 曰记就清楚记录了 一次周恩来亲自过问陈寅恪的记录,应该是在1954年1月28日科学院 在政务院作报告的一次会议上,总理在总结中强调“要团结一切爱国分子,如陈寅恪,要考 虑科学家待遇”云云。就在同一个月,当年日本弘文馆同窗,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秘书 长的林伯渠在广州中大登陈宅看望了陈寅恪。20年代初曾留学德国的朱德元帅1958年 到中大时也曾向接待者关切地询问陈寅恪的情况。另据陆键东所著《陈寅恪的最后二十 年》一书,大约在建国初几年还有这样的有关陈寅1丨各的“神话”流传:其一,50年代毛泽东率代表团赴苏联访问,闲谈时斯大林#丁听陈寅1丨各这个人,并说读过此人的历史著作,毛答应 回国后查找,后来查知陈寅恪在中大,便嘱咐广东省政府注意优待;其二,周,恩来有一次在 正式场合说过,光是凭陈寅恪不去台湾这一点,陈寅恪的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

(选自《史学泰斗陈寅恪传(,有删改)

12.

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确魁确识界的一些名流不停地劝导陈寅恪离开广州,到香港或 台

湾去,都被他拒绝。

B. 面对包括英国牛津大学在内的盛情邀请,陈寅恪最终选择了留在广州,因为他不喜 欢

生活在殖民地国家。

C. 陈寅恪没有离开中国大陆,这表明了他对家国的深沉爱恋’他在康有为的故乡绽放 了

自己新的生命光华。

D. 解放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陈寅恪的生活状况得到较大的改善,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高 层

领导对人才的尊重。

13.

根据原文中的信息,以下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传记以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为背景’多方位地表现了陈寅恪忠贞于学术的精神和崇 尚

自由独立的学者风范。

B. 传记简洁地叙述了陈家自祖辈以来形成的优良的家族传统,从另外一个层面揭示了 陈

寅恪不离 大陆的 。

C. 作者为了体现传记的真实性,引用了大量确凿的史料来做佐证,比如周恩来过问陈 寅

恪、斯大林打听陈寅恪等。

D. 作者为了突出人物的形象,把留守广州的陈寅恪和为名利而赴台的傅斯年进行比 照’

两者境界高下对比鲜明。

14.

在陈寅恪身上,你觉得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

静夜功课 张承志

子夜清时,匀如池水的夜静谧地等待着,悄悄拍了拍,知道小女儿这回真的睡熟了。 蹑脚摸索,漆黑不见门壁。摸索着突然踢了椅子一下,轰隆砰然的炸响惊得自己晕眩 了刹那。屏息听听,暗幕中流淌着母亲、女儿的细微鼾息——心中松了 一下。

摸至椅子坐下,先静静停了一停。 读书么?没有一个读的方向。 写么?不。

清冷四合。肌肤上滑着一丝触觉,清晰而神秘。我突然觉察到今夜的心境,浮凸微明 的窗棂上星光如霜粉。

我悄悄坐下了,点燃一支莫合烟。

黑暗中晃闪着的一星红点,仿佛是一个异外的谁。或者那才是我。窗外阴云,室内沉 夜;黑暗充斥般流溢着,不知是乌云正在浸入,还是浓夜正在漾出。其中那一点红灼是我 的魂么,我觉得双目之下的自己的肉躯,巳经半溶在这暗寂中了。

我觉得那红亮静止了,仿佛不愿扰舌L此界的消溶。于是我坐得牢些,不再去想书籍或 纸笔。

这样,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见了真正的夜。我惊奇一半、感叹一半地看着,黑色在不透 明的视野中撕絮般无声裂开,浪头泛潮般淹没。黑的粒子像溶了但未溶匀的染料,趁夜深 下着暗力染晕着。溶散有致,潮伏规矩,我看见这死寂中的一种沉默的躁力,如一场无声 无影的角斗。新 -课-标-第 -一-网

手痉挛了一下,触着的硬硬边缘是昨夜读着的书,高渐离的故事。

远处窗外,遥遥有汽笛凄厉地撕裂黑布般的夜,绝叫着又隐入窗外沉夜。高渐离的盲 眼里,不头p那永恒黑暗比这一个怎样;而那杀人呼救^以的汽笛撕叫,为什么竟像是高渐离 的。

我视界中的黑暗慢慢涌来,在我注视中闭合着这一抹余空——若是王侯根本不懂音 乐呢——黑潮涨满了。思路断了。

我在暗影里再辨不出来,满眼丰富变幻的黑色里,没有一支古雅的筑。 那筑是凶器……

我决心这样任意遐想一回。应该有这样的夜:独自一人闭锁黑暗中思索的夜。如墨 终于染透了、晕匀了六合的纸,我觉得神清目明,四体休憩了。我静静地顺从地等着,任墨 般的①黑夜一寸寸浸透我这一具肉躯。

墨确‘,我冥冥中信任的只有鲁迅。

但这夜阵中不见他,不见他的笔。渐离毁筑,先生失笔,②黑夜把一切利器都吞掉了。 是的,我睁大双眼辨了许久,黑色的形形色色中并不见那支笔,只?有墨,读不破的混沌溶 墨。春秋王公显然是会欣赏音乐的,而到了民国官僚们便读不懂鲁迅的墨书。古之士子 奏雅乐而行刺,选的是一种美丽的武道;近之士子咯热血而著书,上的是一种壮烈的文 途_但毕竟是丈夫气弱了。

因为乌云般的黑暗在浸漫淹没,路被③黑夜掩蔽得毕竟窄了。

我心中残存着一丝惊异,仍然默默坐在黑暗的闭室之中。黑暗温暖,柔曼轻抚,如墨 的清黑涤过心肺,渐渐淹上来,悄然地没了我的顶。

近曰爱读两部书,一是《史记?刺客列传》,一是《野草(可能是因为巳经轻薄为文, 又盼添一分正气弥补吧,读得很细。今夜暗里冥坐,好像在复习功课。黑暗正中,只感到 黑分十色,暗有三重,心中十分丰富。秦王毁人眼目,尚要夺人音乐,这不知怎么使我想着 觉得战栗。高渐离举起灌铅的筑扑向秦王时,他两眼中的黑暗是怎样的呢?鲁迅一部《野 草》,仿佛全是在黑影下写成,他沉吟抒发时直面的黑暗,又是怎样的呢?

这 中的 ! 是有 。

慢慢地我习惯了这样④黑夜悄坐。 我觉得,我深深地喜爱这.样.。 我爱这启示的黑暗。

我宁静地坐着不动,心里不知为什么在久久地感动。

黑暗依然温柔,涨满后的深夜再也没有远处闯来的汽笛声。我身心溶尽,神随浪摇, 这黑暗和我巳经出现了一种深深的默许和友谊。

它不再是以前那种封闭的围困了。此刻,这凌晨的黑暗正像一个忠实的朋友,把我和 我的明日默默地联系在一起。

15. 第二段的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文中共有四处写到“黑夜”,请问它们的含意是否相同?(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请简要阐述本文的写作思路。%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文中用大量笔墨提及高渐离和鲁迅这两个人物,他们之间有联系吗?作者将“武道” “文途”

并提,二者之中你推崇哪一种方式?请谈谈自己的看法。%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做题(19、20题任选1题,12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公安微博危机公关十小时 昨天下午,山大南路,一起普

通的治安案件5发千人围堵的群体事件。济南公安 微博第一时间公布权威信息,将这场风波顺利平息。请听济南台记者釆制的录音报 道公安微博危机公关十小时。

(录)昨天17点,在山大南路,一名女警察与一对修车的老人突发争执。市民李先 生#录音)“她嫌人家老头老太太修得慢了,就跟人家吵起来,然后就骂人。”

争吵中,女警察叫来一名男子,将两位老人打倒,并迫使老太太跪在地上。周围群 众看不下去,纷纷要求他们给老人道歉。

17点17分,历城巡警赶到现场。刘警官:(录音)“经了解是一起治安纠纷。由

于 现场人太多,我彳I' ]准备把双方带到派出所作进一步处理。”

群众误以为警车是想掩护女警察逃走,于是将警车也团团围住:(录音,现场)“出 来!出来!”

湖南省师大附中高三考前模拟(二)语文试题及答案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6053469ze4qfr01784a35m4y31es80153a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