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总结(一)
第一章 地球
一、地图三要素 1.比例尺
(1)含义: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因此也叫缩尺。 (2)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3)表示形式:数字式、文字式和线段式。 2.方向
(1)一般地图: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示北方。
(3)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定南北方向,纬线定东西方向。 3.图例和注记:图例是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是表示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的概念:是地面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相邻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 2.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区别。
绝对高度又称为“海拔”,是某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则是一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3.地形剖面图可以反映出沿地形剖面线各点的地势高低变化和坡度大小状况
绘制步骤:定剖面线;建坐标,确定比例尺(水平比例尺同原图,垂直比例尺大于原图);描点;连线。注意:起点海拔与终点海拔;最高点与最低点海拔;中间起伏的走向。 4.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1)山地的地形部位
(2)山脊与山谷的区别
第 1 页 共 1 页
(3)相对高度的计算 陡崖的相对高度
(n-1)×d≤H<(n+1)×d 注 n: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的条数;d:等高距;H:相对高度 任意两点的相对高度(高差)
(n-1)×d<H<(n+1)×d 注 n:两点间的等高线的条数;d:等高距;H:相对高度。 (4)等值线的通用规律: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5)通视问题:凸形坡:山顶看不见山下;山脊:两边互相看不见 (6)河流
位置:山谷。流向:凸向反流向。流速:等高线密集处,水流速度快; 等高线稀疏处,水流速度慢。瀑布:河流;跌水(陡坡);溯源侵蚀。
(7)水库库区与坝址选择
库区:洼地或盆地地形区(集水区域);坝址:峡口地形(大坝工程量小)。 (8)特殊地形地貌等高线图示
第 2 页 共 2 页
三、经纬网的应用
1.定位:确定经线与纬线;确定南北纬、东西经。 大洲空间定位
北美洲(40°N,90°W);南美洲(23°S,60°W);亚洲(30°N,90°E);欧洲(50°N,30°E);大洋洲(23°S,120°E)(23°S,150°E);非洲(0°,30°E)。 大洋空间定位
太平洋:180°;大西洋:0°;印度洋:60°E。
中国:北京(40°N,116°E);合肥(32°N,117°E);海口(20°N,110°E);拉萨(30°N,90°E);乌鲁木齐(44°N,88°E);祁连山(39°N,100°E);大兴安岭(45°N,120°E);秦岭(34°N,110°E);巫山(31°N,110°E);雪峰山(27°N,113°E);武夷山(27°N,117°E);南岭(25°N,115°E)。 2.定向
(1)同半球:北纬度数越大越北,南纬度数越大越南;不同半球:北纬在北,南纬在南。 (2)顺地球自转方向转为东
两地同在东经:度数大的为东;两地同在西经:度数大的为西。
两地一个在东经,一个在西经(顺自转方向看劣弧):经度之和大于180°,西经在东;经度之和小于180°,东经在东。 3.算距离
四、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2.对地球的影响
(1)对地球:直接提供光、热资源。
(2)对地理环境: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3)对人类: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能源。
3.影响太阳辐射量大小的因素:纬度;天气;海拔。
第 3 页 共 3 页
五、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1)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类型 传播速度 能通过的介质 A表示横波 较慢 固体 B表示纵波 较快 固体、液体和气体 (2)不连续面及波速变化 代码 C D 名称 莫霍界面 深度 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 共性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波速 A波 B波 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完全消失 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2.C以上为地壳,C、D之间为地幔,D以内为地核(由E外核和F内核组成)。 3.岩石圈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六、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2.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广泛分布于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中。 七、地球运动
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古登堡界面 地下2 900千米处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空间变化: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地有极昼现象;非太阳直射的半球正好相反。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2)(赤道与极圈之间的地区)昼长的变化规律:近大远小。太阳直射点靠近时,昼长变大(长);太阳直射点远离时,昼长变小(短)。 (3)最值
(4)年变化幅度(最大昼长—最小昼长):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空间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与直射点的关系:近大远小。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离
第 4 页 共 4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