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政府应对网络舆论事件的原则和方法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30 13:05:1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件的发展,平息事态,避免引发大规模的群体事件,杜绝“小事闹大、大事闹炸”的局面发生。

在前几年,网络媒体远远不及今天发达,微博也还没有出世,传统的处置观点认为,官方处置突发事件的“黄金时间”是24小时,即在事发24小时内发布权威消息主导舆论是平息事件的关键。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发布的《2009年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中指出,75%的重大新闻事件在报道后的第2-4天网络关注度才最大。而且如果关于某一事件的主贴、博文80%以上的回复浏览比均在8%以上(即网民平均每浏览主贴、博文100次,回复均超过8条),则说明网民对事件关注程度高,相关方需密切关注防止舆情危机发生。这是通过对2009年的300余个网络热点事件中的50件重大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也是国内研究报告中首次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提出的一条“经验警戒线”。 也就是说,作为地方政府,怎样来判断一个事件有可能成为网络舆论热点,引发舆论事件呢?这就应当高度关注主帖回复率,看是否达到或是超过8%的警戒线,而且是在事情发生后的2-4天之内。如果浏览回复率超过8%,那么基本上可以肯定,这一事件有成为“热点”引发“舆论事件”的可能,应当密切监测。一旦发现回复或主帖仍有增加的趋势,那就应当做好积极应对的准备。这可以算是一条非常具有实用意义的舆情应对“经验警戒线”。

但是,随着新兴媒体特别是微博崛起、渗透并深刻参与到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甚至直接推动和主导事件,传统的“黄金24小时”渐渐显得苍白无力、落伍落后了。基于多年对网络舆情的分析,以及对当下媒体环境的判断,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了突发事件中的“黄金4小时媒体”概念。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胡江春解释说,“黄金4小时媒体”主要指能产生快速舆论传播的网络媒体,以微博客、QQ群、人气高的BBS论坛等为代表。 在目前,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令人咋舌。“一呼百应”甚至“一呼百万应”如家常便饭一样简单。比如QQ,这是国内目前应用最广的即时通讯工具。到2011年3月, QQ的注册用户多达6亿,常驻用户也有4亿以上,QQ同时在线人数超过1亿人,更可怕的是QQ群,超过5000万个。这些QQ群用户之间都是千丝万缕联系着的,一个群里面有各行各业和各个地方的人,群里的一条消息发布,全国各地都会有人在瞬间知道,如果每一个看到信息的人也在其他的群里转发的话,也就是说,瞬时之间,就有可能在5000万个群里面扩散开来,有超过6亿的人会马上知道,这种速度和规模无疑是相当惊人而且可怕的。还有微博,假设每个微博有100个粉丝,10%的粉丝转你的一条微博,以此类推,转帖4次,几秒钟内就可以达到1亿人次,理论上可能最多需要十分钟,天下人就都知道了。这样的速度和这样的规模,如果是社会公众和网民关注的焦点或是热点,自然不可避免地会引发重大舆论事件。

所以,应对最佳时机由“黄金24小时”演变为“黄金4小时”也就理所当然。 事实证明, “黄金4小时”原则确实比“黄金24小时”原则要有效得多。我们可以从几起案例中看出来:

2009年11月21日上午,昆明螺蛳湾市场因拆迁问题发生上千商户集体上街堵路事件。下午2时许,警方将24人带离审查,事态得以平息。螺蛳湾片区周边治安和交通秩序逐渐恢复正常。

下午3时许,昆明警方就在云南网等网站召开网络新闻发布会,通报事件情况。同时,省政府新闻办在新浪网开设国内首家政府微博——“微博云南”,发布事件新闻,于当晚9时35分发布了有关螺蛳湾事件的129个字的新闻(含标点)。这条微博随后被网民迅速转播,澄清了事实、驳斥了谣言,对于平息事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微博云南”让政府发布的消息在微博客中传播开来,并且在QQ群、BBS论坛等网络载体中广为流传。其准确、及时的特点让它受到网民的高度欢迎,迄今微博云南已有16477名“粉丝”。

这起事件发生时也是上千人聚集,形势一触即发,正因为处置得当,信息披露及时,使疑虑和矛盾以迅速化解,才真正消除了民众的心理压力,避免了群体性事件被强行压制下去后的谣言四起、人心惶惶,也避免了瓮安事件、石首事件中那样严重的街头骚乱。从事发到处理完成不足12小时,第一次出面处理,则没有超过4小时。

从现实中发生的很多群体性事件来看,很多“小事”最后演变成“大事”,固然有着方方面面的原因,但新闻发布不及时、权威舆论失语都是一个摆脱不了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应对网络舆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黄金时间”原则。牢牢掌握舆论主动权,充分整合各主流网站的力量,及时、准确、客观地报道事件的最新进展情况,适时、适量、适度地正确引导舆论,引导媒体的重点、方向和频率。不给谣言和小道消息留有空间,不给不负责任的炒作留有空间,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控制事态,平息谣言。

很多网络事件的处理也有力地证明了“黄金4小时”的作用。2009年新疆兵团“最牛太太”事件中,当地政府利用天涯社区及时发布处理结果,迅速平息了社会舆论。“济南女狱警打人事件”更是争取“黄金4小时”及时化解舆论危机的典范之作。 在当前这样一个“微时代”,微博、微视频、微消息泛滥,不管什么事情从事发到全国皆知最多只需要以分钟计算,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传媒达到这种效果。也许“黄金4小时”恐怕还是太长了,很有可能会变成“废铁4小时”,因而有学者提出了微博时代的“黄金1小时”的概念。因为在微博时代,某一事件一经发生,往往几分钟内就会传到网络,十几分钟后就有网站转载,一个小时后网上讨论就可能达到高潮。更重要的是,人们接受信息有“先入为主”的心理,因此,政府要抢在舆论形成高潮之后的1小时内以最快速度发布信息,才能抢得先机,抢占制高点,医治公众“信息饥渴症”,才能消除猜测与传言,从而赢得网络舆论支持。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很快就有北京、西安等地的网民发帖说感觉到了地震,大家都以为自己身处地震中心。18分钟后,新华社发布信息,宣布地震震中在四川省汶川县,其他地方的震感只有由于地震波及所致,一下子就稳定了人心,从而为动员全国各地力量支援抗震救灾创造了条件。

其实不管“黄金时间”是多长,强调的,也就只有一个字:快!因为只有第一时间快速反应,发布信息,才能占据主动,避免流言,化解危机。

当然,快不是盲目地快,而是冷静智慧地快,聪明灵活地快,适应形势地快,解决问题地快。那些老观念、老方法,该扔掉的就该扔了,“时代变了,老黄历不管用了”,再用老黄历,不仅毫无用处,还会徒增笑话。 那么,要怎样的“快”才是正确、有效而且恰当的呢?

一要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表明态度。抢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至少向网民传达了两个信息:一是大家的关注引起了政府的重视;二是事件正在调查中,调查结果将及时公布。这样做既稳定了情绪,又表明了政府对民意的尊重和重视,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首因效应”——也就是让政府的声音“先入为主”效应的作用。

当然第一时间发布消息,避免不了准备不足、信息很少、原因不明等多种不利因素。但是,就算有这些弊端,也不应当犹豫,要及时发声,抢先拿到话筒,与其让他人说不如自己说,即使什么也说明不了,至少可以通报事实,表明态度,为下一次拿到话筒、让别人愿听政府的声音打下基础。从把握网络舆论引导的第一时间来说,最好在事发后4小时内能发布准确信息,最迟不超过24小时。 二要迅速报告事实,谨慎报告原因

很多有经验的领导人把“速报事实、慎报原因”,作为“快速反应”的一个秘诀。 因为快,难免会准备得不充分,因而有很多还没有核实的东西不能乱报。但事实就是事实,它是不容更改更不容涂抹的,早报、迟报它都不会改变。而早报只会让民众觉得政府消息权威和真实,不会产生任何反感。所以,对于事实要快报。 但是对于事件产生的原因,在没有完全弄清以前,就要谨慎了。如果将模糊不清的原因发布出去,第一会引发公众的进一步质疑,带来更大的舆论压力;第二当真正的原因核实之后难免需要更正,这就会使公众对政府的信息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带来不信任的危机。比如说邓玉娇案,每场发布会措词都不一样,一会儿说是特殊服务,一会儿说是陪洗澡,一会儿说是陪聊天,到底是什么,连自己都搞不清楚,很容易激发老百姓的反感,恶化事态。所以对原因要谨慎定性,既不失语,也不要妄语。很多问题没有查清之前就不要乱说,查一点说一点,及时跟进,持续播报,比乱说一气显然要好得多。像成都公交车燃烧,3天开5场发布会,查清一点说一点,大家关心什么说什么,就收到很好的引导效果。不要试图一次全说清,很多问题你没有查清就贸然说出去了,再想改就不好改了。所以,事实可以快报,但原因一定要慎报,除非证据确凿,铁板钉钉后,再来报告给公众,才是权威信息。

三是一定要及时发声。黄金时间之所以宝贵和重要,关键就在于及时。在事件发生后的4小时内,政府一定要抢住话筒,一定要发出声音。只有政府在黄金时间内不“失声”,才能保证在事情的解决和处理中“不失位”,有利于事件的平息和解

决。对于事实不清形成的热点,也应当及时发布信息,说明事实,表明态度;对专业性强的事件,可以请行业部门、专家学者协助发布;对矛头直指政府的事件,勇敢表态,大胆认错,适时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都是可以及时将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说比不说好,早说比迟说好,自己说比别人说好,主动说比被动说好,这是应对舆情的不二法则。

第四节 公开透明,任何问题不掩饰不逃避

公开透明,是建设党务公开、政务公开的基本要求,也是应对舆情的基本原则。 从近年来的很多网络舆论事件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越是公开透明,越是有利于事态的平息和事件的处理,越是躲躲藏藏、遮遮掩掩,越是将事情推向反面。像“石首事件”、“钴60事件”、“躲猫猫事件”、“瓮安事件”,“故宫十重门”事件,都是信息没有及时公开,没有透明操作,而将“小事闹大、大事闹炸”的典型事例。而秉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及时发布权威消息,让民众掌握真相的时候,再大的事也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汶川地震就是一个很好的标本。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地区的8.0级特大地震,不可谓不是一个大事件,而且死伤惊人,损失惨重,几个县城被毁灭,无数的学校倒塌,成批的中学生、小学生甚至孩子都被压在了废墟下面,其境况惨绝人寰,不由得人不肝肠寸断。然而在这样震惊世界的大事件发生后,由于及时公开所有信息,快速反应,积极救援,这次大灾难不仅没有成为政府的一次危机,反而成为了凝聚全民族信心、汇聚全国人民力量的一次机会。不仅让全世界见证了中华民族处变不惊、临危不惧的勇气,也极大地表现了中国政府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的迅速高效、有条不紊的大智大慧,有力地提升了中国政府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心中的形象。 灾情突发时,政府及时公开信息是稳人心、保稳定的一剂强心针,也是应对流言和谣言的利器。汶川地震发生不到10分钟,国家地震局就通过新华社向社会发布消息,及时公布震情。甘肃、广西、河南等有明显震感省份的地震局,也立即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向公众发布震情,告诉大家不要恐慌。公众获得权威部门信息后,很快消除紧张心理,生活、工作秩序井然。

特别是中央电视台全开放性的对于灾区实况的全天滚动播出,把灾区最真实的情形带到了全国人民的面前。真相,打动了所有人的心,真相,让所有的人为之动容。一条条揪心的消息,一张张令人落泪的图片,一幕幕感人肺腑的情景,毫无遮挡、原汁原味地展现在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眼前,刺痛着全中国人民的心,激发了全世界华人共赴国难的觉悟,百万千万的中国人排起长队,捐出钱、食品和衣物。通往灾区的道路上挤满了私家车。源源不断的救灾物资送到灾区,一批批的志愿者赶赴灾区,一笔笔的善款从全国各地飞向灾区。全中国人民都动员起来了,众志成城,共担责任。

汶川地震中的信息公开透明,以最有力的事实证明了“化解危机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真相”这一危机应对至理。

搜索更多关于: 政府应对网络舆论事件的原则和方法 的文档
政府应对网络舆论事件的原则和方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6gvv7z9hj3gyk61841f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