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开关由“断”打向“1~3任意一档,此时指示灯亮,当打向“3”档时,加温速度最快,如PID设置的上限温度为100oC时。当传感器I的温度读数VT1为4.2mV,可将开关打向“2”或“1”档,降低加热电压。
4、传感器I、II的读数不再上升(VT1和VT2的数值在10min内的变化小于0.03mV,约需
40分钟,视不同的试验条件而不同)时,说明已达到稳态,每隔3分钟纪录VT1和VT2的值。
5、在试验中,如需掌握利用直流电位差计,通过热电偶来测量温度的内容,可将“传感器
切换”开关转至“外接”,在“外接”两接线柱上UJ36a型直流电位差计的“未知端即可测量散热铜盘上热电偶在温度变化时所产生的电压差(具体操作方法见附录3)
6、测量散热盘在稳态值T2附近的散热速度率(
VQ)。移开铜盘A,取下橡胶盘,并使Vt铜盘A的低面与铜盘P直接接触,当P盘的温度上升到高于稳态的VT2值。根据测量值计算出散热速率
VQ。Vt
二、金属导热系数的测量
1、先将两快树脂圆环套在金属筒两端涂上导热硅脂,然后把圆柱体金属铝棒(厂家提供)置于发热圆盘之间。调节散热盘P下方的三颗螺丝,使金属圆筒与加热盘A及散热盘P紧密接触。
2、当发热盘与散热盘达到稳定的温度分布后,T1、T2值为金属样品上下两个面的温度,此时散热盘P的温度为T3值。因此测量P盘的冷却速度为:
VQT?T3 Vt由此得到导热系数为: ??mc
hVQ1×T?T3×
T1?T2mR2Vt 测T3值时可在T1、T2达到稳定时,将插在发热圆盘与散热圆盘中的热电偶取出,分别插入金属圆柱体上下两孔中进行测量。
三、当测量空气的导热系数时,通过调节三个螺旋头,使发热圆盘与散热圆盘的距离为h,
并用塞尺进行测量(即塞尺的厚度),此距离即为待测空气层的厚度。注意:由于存在空气对流,所以此距离不宜过人。
【注意事项】
1、 放置热电偶的散热圆盘侧面的小孔应与杜瓦瓶同一侧,避免热电偶线相互交叉。
- 5 -
2、 试验中,抽出被测样品时,应先旋松加热圆筒侧面的紧定螺钉。样品取出后,小心
将加热圆筒降下,使发热盘与散热盘接触,应防止高温烫伤。
【数据与结果】
1、 试验数据记录(铜的比热c=0.09197cal.g?1.oC?1,比重8.9g/cm3)
散热盘P: 质量m= (g) 半径Rp=
1 2 3 1Dp= (cm)2 4 DP(cm) hp(cm) 5 橡胶盘:半径RB= 1DB= (cm)22 4 5 1 3 DB(cm) hB(cm)
稳态时T1、T2的值(转换见附录2的分度表)T1= T2= 90 120 150 1 2 3 5 4 VT1(mV) VT2(mV) 散热速率:时间(秒) 30 60 180 210 240 T2(mV) 2、 据试验结果,计算出不良导热体的导热系数,导热系数单位换算:
1cal?g
?1?oC?1=418.68W/m?K,(硅橡胶的导热系数由于材料的特性不同,范围为
- 6 -
0.072~0.165W/m?K, 金属铝的导热系数为285.25W/m?K),并求出相对误差。
附录1 试验举例
例:试验时室温7.5oC,热电偶冷端温度0oC。待测样品:硬橡皮盘。直径Dp=13.02cm,厚hB=0.85 cm。黄铜盘质量m=1053g, c=0.09197cal?g?1?oC?1,厚hp=0.95 cm。
加热置于高档。20~25分钟后,改为低档,每隔5分钟读取温度示值见下表:
3.45 2.41 3.43 2.42 3.42 2.43 3.42 2.44 3.42 2.44 3.42 2.44 3.42 2.45 3.43 2.45 VT1(mV) VT2(mV) 3.42 2.45 3.42 2.45 由于热电偶冷端温度为0oC,对一定材料的热电偶而言。当温度变化范围不太大时,其温差电动势(mV)与待测温度(oC)的值为一常数。故可知稳定之温度对应之电动势为T1=3.42mV及T2=2.45mV。
测量黄铜在稳态值T2附近的散热速率时,每隔30S记录的温度示值见下表:
2.57 2.53 2.49 2.45 2.41 2.37 T2(mV)
计算硬橡皮的导热系数:
VT(Rp?2hp)?hB1 ??mc ?Vt(2Rp?2hp)(T1?T2)?R2B =4.7×10
?4cal?s
?1?cm?1?C?1?0.0020W?cm?1?C?1
在计算上式中,从有效数字可知,其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冷却速率这一项,即:
V??≈
??VT?0.02??0.13?T0.16?1
??0.0003W?cm?C 故:Vo?1
- 7 -
因此:??V??(0.0020?0.0003)W?cm?1?(0.20?0.30)W?cm?1?oC?1
附录3 直流电位差计测电热偶温差电势
温度 (oC) 0 10 2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热电势(mV) 0 0.000 0.391 0.789 1.196 1.611 2.035 2.467 2.098 3.357 3.357 4.749 4.749 1 0.039 0.430 0.830 1.237 1.653 2.078 2.511 2.953 3.402 3.402 4.796 4.796 2 0.078 0.470 0.870 1.279 1.695 2.121 2.555 2.997 3.447 3.447 4891 4.844 3 0.117 0.510 0.911 1.320 1.738 2.164 2.599 3.042 3.493 3.493 4.987 4.891 4 0.156 0.549 0.951 1.361 1.780 2.207 2.643 3.087 3.538 3.538 5.035 4.939 5 0.195 0.589 0992 1.403 1.882 2.250 2.687 3.0131 3.584 3.584 5131 4.987
6 0.234 0.629 1.032 1.444 1.865 2.294 2.731 3.176 3.630 3.630 5.179 5.083 7 0.273 0.669 1.073 1.486 1.907 2.337 2.775 3.221 3.676 3.676 4.939 5.083 8 0.312 0.709 1.114 1.528 1.950 2.380 2.819 3.266 3.721 3.721 5.131 5.131 9 0.351 0.749 1.155 1.569 1.992 2.424 2.864 2.864 3.767 4.231 5.179 5179 附录3 直流电位差计测电热偶温差电势一、电热偶测温原理
热电偶亦称温差电偶,是有A、B两种不同材料的金属丝的端点彼此紧密接触而组成的。当两个接点处于不同温度时(如图2),在回路中就有直流电动势产生,该电动势称温差电动势或热电动势。当组成热电偶的材料一定时,温差电动势EX仅与两接点处的温度 ,并且两接点的温差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有如下近似关系式:
Ex?a(t?t0)
式中a称为温差电系数,对于不同金属组成的热电偶,a是不同的,其数值上等于两接点温度差为1℃时所产生的电动势。
- 8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