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2.全文人物的描写也非常传神。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语言、神态来描写。请默读课文,圈出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想想:这些词语是描写谁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出神沉思——微笑严肃——沉思微笑
师:从父亲神态的变化,我们可以体会到父亲心情的变化。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第一次因为父亲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情,想到环境,想到战友,浮想联翩;第二次因为听到孩子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同时他在借树喻人,抒怀言志;第三次是由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3.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作业安排。
1.学生自读课后“阅读链接《帐篷》”。思考:诗中的“我们”指的是谁?他们与课文中的父亲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这些地质队员们与边疆建设者们一样,具有服从需要、建设祖国的奉献精神。
2.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在祖国的建设事业中有许许多多像文中爸爸那样的人,他们服从祖国的需要,为祖国甘愿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3.推荐读书。
课后同学们可去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板书设计:
白 杨
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
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
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