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试论诗性叙事手法在叙事文学中的源流和发展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9 5:16:5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成为文本情节不可或缺的有机因素,以至于这些故事情节完全诗化——情节即诗。例如第 23 回写贾宝玉在桃树下看元曲《会真记》,“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树上桃花吹下一大斗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花片。”宝玉是惜花之人,于是兜了花瓣抖入池中,任其漂流。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恰如曲词中“落红成阵”,诗意盎然。不料,林黛玉恰好又带绢袋来装花,埋入冢中,以维护花的纯净。 这样,“落红成阵”般的美景,惜花如命般的纯情,本身就如诗如画,这又和元曲《会真记》中的虚景相映衬,同时,它还蕴涵着后文《葬花辞》中的诗意:“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沟渠。”而这些诗句还隐含着林黛玉的人生命运。这一切都使得黛玉葬花这一故事情节已完全诗化了。这种诗入情节,情节诗化,诗与情节融为一体的特点是 《红楼梦》独有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所不具备的。

描写典型环境烘托场景气氛

四大名著中有许多细腻生动的写景诗。

水浒传》中的写景诗比之《三国演义》来讲,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高。如第 104 回通过“凛凛严凝雾气昏,空中祥瑞降纷纷”等诗句,形象地描绘了严寒雪天景象,突出了林冲所处环境的

严峻,烘托出他在命运紧要关头的心情,激化了他的内心矛盾,为以后“林冲上梁山”的故事情节做了很好的铺垫。《水浒传》、《西游

记》中有些诗词对描写环境,表现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多是单纯静止地写景状物,有的还大段铺排夸张,中断了正在发展中的故事情节。而《红楼梦》中的写景韵文总是情景交融,与周围的气氛、人物心态、情节演进十分契合,不可或缺。如第 17 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没有像以往小说那样孤立静止地写景咏物,而是借宝玉试才题对额的机会,以韵语的形式,灵活出色的描绘出大观园全境,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很好的环境铺垫和气氛渲染,而且作者还巧妙地将宝玉的诗才和贾政及相随的文人清客们作了鲜明对照,将写景与人物刻画紧密结合起来,收到了“空谷传声一击两鸣”的效果。正如洪秋蕃所赞:“??贾宝玉试才题对额,遂将贾府诸人,大观园全境逐一点出??创著述家第一妙诀。”(洪秋蕃《红楼梦抉隐》)

深化主题思想抒发作者情感

《西游记》中的也有很多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诗词。如第 87 回中的“田畴久旱逢甘雨,河道经商处处通。深感圣僧来郡界,多蒙大圣上天宫。”赞美唐僧、孙悟空的救民之功。

如果说《西游记》中的诗词反映的主题思想离封建政治、道德教化较远的话,那么《红楼梦》中的诗词所体现的主题内蕴则完全是对封建正统观念和伦理道德的否定、批判。如第 3 回评价贾宝玉的两首《西江月》:“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

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困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 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这两首词由作者直接对人物性情进行评议,这两首词以否定、嘲讽的口吻赞美贾宝玉纯真善良的本性及反叛精神,委婉地批评了封建旧思想对他天性的束缚、遏制,同时也为后文的人物命运的变化、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到位的铺垫。

《红楼梦》还有前三部小说所没有的绝佳暴露诗。如第4 回那首成为后面情节催化剂的著名的《护官符》,以通俗凝练的民谣形式,形象 地概括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封建统治的腐朽。小说作者虽未出面评议,但其批判意味反更分明。其笔锋所指不仅仅限于书中世界,还暗指了当世朝廷。诸如薛宝钗所讽和的《螃蟹》等等都有这种隐晦的“伤时骂世之旨”。

发挥诗性优长突现审美价值

我们知道,诗是一种与小说并列的文学样式。相比于小说写人叙事上的优势,诗歌在抒情写意、节奏韵律、语言精练、手法独特、韵味无穷方面有着自己的优长,尤其是在独特的诗性文化滋润下,在丰厚的诗歌土壤中成长的中国古典诗歌。“不论小说、戏剧是否确是从诗歌发展而来,中国戏剧、小说都有浓厚的抒情性,同中国的诗的性质相近”而当中国古典诗歌进入小说,它的诗性优长必然会化为小说文本巨大无穷的审美价值。对于明清四大名著来说,这种审美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 3 个方面。

首先意境美

意境美是一种诗情画意般的美。

《水浒传》中的诗句增加了描写功能,也使小说更富意境美。如第 10 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草料场雪景“须臾四野难分路,顷刻千山不见痕”,画面直感很强,渲染了一种肃杀气氛,与林冲当时的危险处境相映衬,蕴含一种独特的诗意美。和《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相比,《西游记》中的诗歌更多更好。其诗写景固然有意境美,那些描写人物的诗也能产生主客统一、意与境谐的感觉。如第 27 回描 写白骨精变美女走向唐僧的动作:“翠袖轻摇笼玉笋,湘裙斜拽显金莲。汗流粉面花含露,尘拂蛾眉柳带烟。”这些诗句描写细腻生动,情韵十足,可以说把人物的动作诗化了。在这方面,最突出的当数《红楼梦》。不必说那全书中诗意盎然的景物描写,也不必说前面已论述的诗化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单是那笼罩全文的太虚幻境、木石前缘、“还泪”之说,就以其梦幻神秘的色彩激起人们无尽的想象,在想象的飞升中如见仙境、似窥幽情,情境互动,美不胜收。

第二语言美

诗词曲赋皆属韵语,不仅可以通过押韵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以促进意境美的生成,而且还可以用生动形象而又凝炼的语词,化无生命物为有生命物,以有限显示无限,给人以无穷美感。如《三国演义》第 78 回曹植被皇兄曹丕逼迫所作的七步诗中的“相煎何太急”一句,其中的“煎”这一个字,就赋予“豆”与“豆萁”以生命,活

化了物,促使人想象“豆萁”煮“豆”的生动场景,还借物喻人,暗示同胞兄长迫害兄弟一事,催人体会诗人心中痛苦“煎”熬之情?? 真可谓以一总多

第三诗笔美

明清四大名著中就充分体现了诗笔手法所呈现的美。诗笔美包含的内容很多,本文仅就《红楼梦》中的诗词所采用的象征手法为例进行简略分析。象征是以具体事物(形象)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法。《红楼梦》中的诗词常用象征手法将具体物象和人物情思融为一体,产生一种韵味无穷的美感。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林黛玉那首《葬花辞》。词中的“花”就是林黛玉本人的象征。林黛玉不仅有花一样“明媚鲜妍”的容貌,花一般“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高贵品质,更有同花一样“春残花渐落”的不幸命运及“花落人亡”的共同悲局。加之,此诗的名称叫《葬花辞》,葬花者和吟辞人有都是林黛玉自己,花和人已融为一体,人即花,花即人。这样,作者就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借花泣诉心志,将美毁灭给人看,字字血,声声泪,有力地控诉了封建旧势力、旧思想,令人读来唏嘘不已,回味无穷,这正是小说诗笔美的魅力。

试论诗性叙事手法在叙事文学中的源流和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76n614sv63h0qq03oc9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