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历史专题卷 专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0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考点02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点0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点0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选择题
1.【来源】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卷Ⅰ24题)考点01 难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来源】【全国市级联考】山东临沂2017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点01 难
钱穆先生在《孔子与论语》中说,儒家论人生,主张节欲寡欲以至于无欲;但绝不许人寡情、绝情乃至于无情。这表明儒家思想
A. 主张建立礼乐制度 B. 深受宗法制的影响 C. 认同情感的积极性 D. 提倡人文理性精神
3.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卷Ⅱ25)考点02 难.《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4.【来源】【全国市级联考】2017届江西鹰潭高三二模考点01 难 在《殷周制度论》中王国维指出:“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其中“天定”的是
A. 分封远近 B. 爵位高低 C. 殷周成败 D. 嫡庶亲疏 5.【来源】【全国百强校】2017届湖南长沙长郡中学高三一模考点01 难
(原创)有学者指出:国君时常通过不断纳妾来显示自己的实力与财富.于是就有了同父异母的许多个儿子。在理论上,继承者首先是嫡长子,其次是嫡次子;如果没有嫡子,再考虑由庶子来继承。然而在实际运作中,国之君或权臣之族可以根据其喜好,来挑送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各自的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观点实质上() A.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 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 C. 反映了宗法制下对王权的争夺 D. 抨击了一夫妻多制的弊端
6.2017年高考真题——文科综合(全国卷Ⅰ25题)表1
皇帝纪年 汉高帝十二年 汉文帝十六年 汉景帝中六年 汉武帝元封五年 公元纪年 前195年 前164年 前144年 前106年 郡级政区 15郡 24郡 68郡、国 108郡、国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大
7.2017年高考真题——文科综合(全国Ⅲ卷27题)考点03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
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8.2017年高考真题——文科综合(全国卷Ⅰ26.)考点03表2 记述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出处 《旧唐书·高祖本纪》 《旧唐书·太宗本纪》 《新唐书·高祖本纪》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
9.【来源】【全国市级联考】山东淄博2017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点02 难
战国时期秦国司法机关受理案件后,要把当事人的姓名、身份、籍贯、是否有前科等问题写成书面报告;然后前往现场勘验、调查,每一过程都要做笔录;庭审时要听取当事人双方的口供,可进行刑讯;最后,司法机关做出判决。整个审判过程都记录下来,制作成“爰书”。秦国的这种做法
A. 成为统一六国的司法保障 B. 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C. 反映了对司法程序的重视 D. 保证了审判公正合理 10.【来源】【全国百强校】甘肃天水一中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考点02 难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以后他又多处题辞,提倡“合同父子”,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由此说明秦始皇
A. 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B. 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 C. 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 D. 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为最高理想 11.【来源】广东揭阳市2017届高三二模考点03 难
宋代苏轼在《唐论》中称:唐太宗将天下之兵,分布在八百多个兵府内,在关中设置五百个兵府,在地方和边疆则设置了节度使,让其手握重兵,这一制度使朝内大臣不敢政变,地方将帅不敢叛乱,四境夷狄不敢犯边,是最好的制度。苏辙文章实质上是对北宋出现的哪一政治现象的评论
A. 重文轻武 B. 守内虚外 C. 重本抑末 D. 兵将分离 12.【来源】广东揭阳2017届高三二模考点03 难 西汉初年,对于汉朝的建立,社会普遍接受群雄“逐鹿”,刘邦捷足先登的解释,强调“人力”竞逐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东汉初年,“天命兴汉”说完全取代“逐鹿”说成了社会主流观点。对这一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 “天命”说源于董仲舒儒学 B. 官方意识形态由唯物主义转向唯心主义 C. 是论证汉朝统治合法性和正当性的需要 D. 反映西汉政权由盛转衰 13.【来源】【全国市级联考】山东临沂2017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点03 难 汉宣帝曰:“庶民所以安其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唐太宗曰:“为朕养民者,唯在都督、刺史……县令尤为亲民,不可不择。”明太祖称:“府州县官,民之师帅。”由此可见
A. 汉唐明三代出现的地方良吏最多 B. 古代统治阶级强化对县官的管控 C. 皇帝视地方官为治国的重要帮手 D. 封建时代各级地方权力僭越中央 14.【来源】【全国省级联考】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2017届高三二次联考考点03 难 东晋南朝时,贾弼之祖孙三代专精谱学。弼之撰《十八州士族谱》,共七百多卷。宋刘湛、齐王俭、梁王僧孺也都有谱学专著。谱学盛行反映了
A. 士族用谱学挽救衰亡的命运 B. 士族注重本家族的谱系 C. 突破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 D. 谱学是选官的重要依据 15.【来源】山东威海2017届高三二模考点03 难 历史上曹操的形象多变。西晋陈寿著《三国志》,称赞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而南朝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对曹操父子则多有贬损,曹操假谲、毒杀曹彰等皆源于此。这说明
A. 正史比文学作品更接近历史真相 B. 人物形象随着时间推移而模糊 C. 儒学地位的变化混淆了评价标准 D. 记述者的立场影响了历史评价 16.【来源】【全国市级联考】陕西榆林2017届高三二模考点03 难
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确定了监察与行政(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层)的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这确保了监察权力的 A. 分散行使 B. 法制化 C. 独立运作 D. 世袭化 17.【来源】【全国市级联考】河南商丘2017届高三三模考点03 难 《新唐书》论及昭宗(公元888-9004年)说:“自古亡国,未必皆愚庸暴虐之君也。其祸乱之来有渐积,及其大势已去,适丁斯时,故虽有智勇,有不能为者矣,可谓真不幸也,昭宗是已。”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昭宗愚庸暴虐导致唐政权的灭亡 B. 唐朝气数已尽,昭宗也无力回天 C. 昭宗顺天应民,主张无为而治 D. 昭宗不幸在于有智勇而用人失策
18.【来源】【全国市级联考】河北保定2017届高三二模考点03 中难
两汉时期皇帝曾把外戚作为辅佐皇帝的重要依靠,如西汉初期的吕后家族,中期的霍光,后期的王莽、王凤。但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附马却有意选寒微之家。这一变化 A. 反映了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 B. 使外戚由此淡出了政治舞台 C. 与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有关 D. 杜绝了外戚与朝廷官员的勾结 19.【来源】【全国市级联考】江苏南京2017届高三年级三模考点03 中难 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 B. 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 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热 D. 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 20.【来源】【全国市级联考】江苏盐城2017届高三三模考点04 易
最近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引发了收视热潮。1723年,雍正帝曾推行“养廉银”制度,即政府给予官员足够高的俸禄,以此杜绝官场贪污腐败现象。但事实上最终只剩下“高薪”而没有实现“养廉”。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 惩治腐败不能仅靠制度建设 B. 雍正“养廉”制度不够完善 C. “人治”之下的腐败难以根治 D. 自古至今腐败现象不能根除 21.【来源】【全国省级联考】2017年高考信息卷(全国卷I)考点04 难 有人认为我国古代某一朝代的皇帝“身兼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中国古代的这一皇帝是 A. 秦始皇 B. 汉高祖 C. 唐太宗 D. 明太祖 22.【来源】【全国百强校】2017届四川成都第七中学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考点04 易
(明)景泰三年,皇帝想通过廷议(法定的议事程序)更换太子,由于惧怕朝臣反对,于是赐予陈循等人重金,收买人心,最终达到目的。这反映出
A. 廷议制度提高了朝廷议决效率 B. 明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C. 廷议制度确保了朝廷公正法治 D. 明代中央决策趋于制度化 23.【来源】江苏南京市、盐城市2017届高三一次模拟考点04 难 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七载:“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这说明当时
A. 六部停止了运行机制 B. 内阁获得了官吏任免权 C. 相权日益受阁权抑制 D. 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 24.【来源】【全国市级联考】2017届海南海口高三4月调研考点04 据史料记载,自明成祖后,皇子被封为藩王后必须离开京城,“不临民,不治事”,非奉诏不得进京;清代诸皇子则酌封亲王,可留驻京师,“内襄政本,外领师干”,形成皇帝在宗室亲王直接簇拥下共同运作官僚体系管理国家的局面。明清这两种分封 A. 背景相同 B. 内容相同 C. 对象不同 D. 目的相同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