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孔子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原因
自古以来,孔子的儒家思想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无论是古时,春秋战国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还是近代,北洋军阀的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的潮流;抑或是当今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兴办??孔子思想从未寂寞过,总有人反复地提起孔子思想。那么,为何孔子的儒家思想能够经历无数的朝代存亡而长盛不衰呢?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一定有各种各样的思想流派,其中的大多数都为时间的车轮碾过,并未留下痕迹,而孔子思想成为为数不多的能够沉淀下来的几大思想之一。那么,孔子思想必定是可以弥补其它思想的缺陷。
钱穆先生曾说:“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钱穆老先生的论述可谓高瞻远瞩,十分精辟。
孔子思想只是先秦诸子中的一个,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流派有很多,可谓“百家争鸣”,其中较著名的还有道家和法家。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但当时中国的版图越来越大,天下那么大,民族、人口众多,道家的方法显得过时了;至于法家,以秦朝为例,法家思想可以得天下,但统一天下后,秦朝统治者继续实施暴政,“苛政猛于虎”,最终导致秦朝二世而终的悲剧,可见,法家思想可以得天下,却无法治天下;其它流派则更不足为提。因此只有孔子的儒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其次,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说,在封建社会时期,孔子思想中“维护君权”、“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等内容无疑符合封建王朝长治久安之道,有利于封建统治,因此封建统治者会对其大为宣传;而到了21世纪,摒弃了封建旧统治,也告别了战乱纷争的年代,在这个和平年代,国家领导人开始提倡建设“和谐社会”,孔子的儒家思想对我国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人生观、道德建设,还是净化社会风气方面都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借鉴作用,因此国家领导人传承孔子思想以实现国富民强。
另外,从人民的角度来说,在封建社会时期,由于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封建家庭“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思想根深蒂固;孔子思想主张“仁”,要求统治者能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这显然顺应了广大人民百姓的要求;另一个不得不提的是古代的科举制度,八股取士的形式也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儒家思想在民间的影响力。到了当代,当我们面临“道德滑波、信仰危机、理想破灭”的趋势之时,重新肯定和发扬孔子的思想是有益处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诸如此类的言论在孔子的儒家思想中到处都可见到,因而中国人不但没有否定孔子及传统思想,反而更加重视它们,同时也试图根据现代化和全球化的需要来提升中国自己的文化。
最后,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一方面,孔子的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想相吻合;另一方面,研究、宣传孔子思想,弘扬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
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有利于缓和矛盾、消除误会,增进各国人民对我们的理解与友谊,为我国创造一个好的国际环境。
综合上述原因,儒家思想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从而使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屹立于世界而不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