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首尾贯注”,共同彰显诗歌主旨。虽然表面上看来是写景语,实际上是情蕴景中。所以读诗解诗,“起”句是不可不重视的。
2006年安徽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从结构来看,“聚散匆匆”一句为全词第二句,相当于绝句中的“承”句。“承”首句“聚”意(“同在京城”),启下句“散”情,并进一步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两个意象表现对友人的不舍与牵挂,答案如下:“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寄远(09年山东卷)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
“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结构
第 5 页
2013-3-27
诗歌表达技巧之篇章结构技巧(二)
一、知识积累:
篇章结构的技巧有: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首尾照应、呼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过渡、照应、抑扬,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等。 (一)、古诗词形象与情感的关系 其中心是景(事,物)情(或主旨)的关系:
按景情的顺序 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1、先景后情: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
2、先情后景:下笔即写情,对诗歌而言,有点类似开门见山。
3、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言尽而意犹未尽. (二)、古诗词的结构特点
其内容是前句(联)与后句(联)的关系
重章叠句 照应 铺垫 抑扬
4、重章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5、铺垫 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6、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7、抑扬 指的是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
抑扬可分两种: 1.欲扬先抑法;2.欲抑先扬法. (三)、古诗词主旨表现 其内容是如何体现出主旨 卒章显志 以小见大 对比
8、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直接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9、以小见大 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反映大境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
过华清宫(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暴露唐玄宗杨贵妃的腐化生活,杜牧仅摄取\妃子笑\入诗,一切便尽在不言中了.千里迢迢,快马飞驰,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不知内情的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
10、对比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如:
二、鉴赏示例
渡湘江 杜审言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结构
第 6 页
2013-3-27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唐代诗人,唐中宗时曾被贬到极为偏远的降州。这首诗是他被贬的途中所作。
简析“独怜京国人南窜”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答: 这是全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而愁;后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这都是诗人远离京城,正在南窜途中的感慨。这三句都是从“独怜京国人南窜”生发出来的。
三、课堂演练
1、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的尾联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注:这首诗是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因上书纵论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则天,蒙冤下狱后作。
2、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本诗在结构技巧上有什么特色?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结构 第 7 页 2013-3-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