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教师应该如何批评学生
一说到批评学生,我们做老师的就头痛,特别是我们小学老师更感到心烦的一件事,每天不知要批评多少学生。老师们认为似乎只有声色俱历,才显得威严而有力,学生们才能听话些,安稳一点。我们不否认严厉批评的力量,但仅仅是严厉,或许不是最高明的方式,它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却往往使学生产生反感。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要有健康的心理,要用恰当的方法,要融入情、升华爱,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之效、药到病除之功。
那么,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 多肯定,少否定。
虽说“爱之深、责之切”,但过分的批评难以使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而容易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这样一来也就失去了批评的意义。所以,批评也要讲究艺术。“竖的好吃,横的难咽”没有人喜欢被否定,记得马克吐温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好好地活上两个月。”大人尚且如此,何况孩童。他们更需要尊重与表扬。
二、 多和风细雨,少疾风暴雨
我们经常听到老师怨声载道,现在的孩子没法教育了,“不让打,不让骂。”其实好孩子是和风细雨滋润出来的。我们深知,教师的工作艰辛而漫长;繁琐而忙碌。教师一方面要忙于备、教、辅、批、改 ;一方面又要忙于班级管理,做学生的思想工作。长期的工作压力及繁重的业务,使部分教师的师德已经到达底线,一批评起学生来便脸如
雷公;声如雷霆,甚至污言秽语横飞,其实这是教师缺乏修养的表现,在学生中造成极坏的影响,育人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我们要用宽容的胸怀允许学生犯错误,有的老师性情急躁,当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不去了解情况,不分青红皂白,疾风暴雨的一顿暴训,“有理者扁担三,”“无理者三扁担,”最后用一句“一个巴掌拍不响”做总结,弄得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中积怨,却不敢发表意见。其实矛盾的根源没有查清,事情处理的不得当,可以造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严重的心理障碍,从而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欲树则不达“的效果。白居易有:平易近人,人必归之。”面对孩子所犯的各种错误,教师大可不必大惊小怪,因为孩子毕竟处于儿童期,可塑性极强,只要我们从客观出发,摆正心态,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我相信:孩子是块冰,我们会将其融化;孩子是团火,我们会将其熄灭!和风细雨的浇灌,会对我们的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对于那些屡教屡犯,性格顽劣的学生,我们也可以适当的给其浇点“暴雨”。 其实具体采用哪种方法,教师要因人、因事、因地而异,对待那些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优秀,自尊心比较强的学生,教师要以“触动式”的方法进行教育;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醉翁之意”使师生之间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理感应。而对于那些脾气倔强、暴躁、性格直爽的学生,我们则可以采用“谈心式”批评教育。和他们交朋友,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教师不是以高高在上的气势压制他,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劝导自己。学生没有理由不接受教师的批评和教育。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教师对学生的批评要源于心,出于爱,摆事
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耐心细致,帮助学生对所犯错误进行剖析。教师只有以真诚的态度进行说服教育,才能唤起学生的真挚感、亲切感、温暖感和信任感。在“和风”中认识错误;在“细雨”中深刻反省;在温馨中勇于改错。这才是批评达到的最高境界。 三、 批评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场所,并具有客观性
课堂上教师在语言、表情、行为上表现出对学生的挚爱,将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会收到好的效果。而学生上课犯错误时,教师即时发作,在课堂上用较长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指责、训斥、讽刺、挖苦既会影响受批评学生及其它学生的学习,还会挫伤学生心灵中的一个最敏感的角落——人的自尊心。因此,学生在犯错误后,批评要选择好时间、地点、场所。根据事实,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对批评者对事不对人,要适时适度,客观地进行批评,才能使学生信服,才能达到治病帮人的目的。否则,批评如果不分时间、场所就可能引起被批评者的抵触情绪,最终事与愿违。 四、批评要公正合理、有节有度
我们在发表批评意见时,应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学生的言行进行就事论事的评价,对个别犯有严重错误的学生作出处理决定时,也必须恰如其分,考虑实效。如果我们多讲究一点批评的艺术,批评时多一些巧劲和柔性,相信我们的教育会更深入人心,更有延续发展的生命力,学生心灵的天空也会更明朗,心理自我教育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第五,将心比心
教师与学生实行“心理位置互换”是做好批评教育工作的关键,教师应经常想,假使自己处在被批评学生那种境遇和心理状态,将会如何想,如何做?这样推已及人,将心比心,就能使自己的批评热情而诚恳,更具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受批评的学生感到教师的温暖,从而不存戒心和敌意,这就为接受批评者提供了最佳的心理状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少不了各种各样的批评,学生有缺点不可怕,可怕的是老师在处理学生的缺点时的方式方法。好的批评方法对学生终身收益,不恰当的批评方法会对学生的心理埋下仇恨的种子。我们老师多掌握一些批评中的艺术,对学生的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