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如何让“做数学”活动落到实处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8 19:08:5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如何让“做数学”活动落到实处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做数学”的实施过程中,我认为引领学生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索等活动方式,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机会,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王国的一个忠实的发现者、探索者。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是“做数学”活动的前提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问题情境就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因此,为了实现有意义的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使其产生解决这个问题的强烈要求。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我先让两名学生做踢毽子游戏,小红踢4个,小明踢6个,两人一共踢了多少个?小明比小红多踢多少个?小红比小明少踢多少个?我继续设置情境:“刚才小红踢的少,我们再给他一次机会好吗?”然后再让学生把两次踢毽子的过程说说,再提出问题。学生说后我整理:两个同学做踢毽子游戏,小红第一次踢了4个,第二次踢了7个,小明踢了6个,两人一共踢了多少个?从而引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构建开放的课堂,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全过程。

《课程标准》的前言中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地把握和定量地

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有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也有一所学校的大幅标语上这样写到:“凡是学生能看懂的,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能自己说的,教师不说;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的,教师不教。”这正是教学过程性价值的体现,它决定了学生学习数学应该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行”时,我先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动手用三角板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的角和边,让学生获得长方形、正方形边的关系,以及角是什么样的角的初步表象。然后,让学生用学具(钉子板)围长方形、正方形,并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展开讨论,他们在实践中轻松的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从而解决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教材中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需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理解推导的地方较多。教学时,对于这些内容,我都要充分地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并进行适时,有效的指导,还要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我在引导学生指出“将圆分割,然后再拼组成学过的图形”的猜想后,组织学生分两次动手操作,分别将圆分成16等份和32等份,再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使学生经过推理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并从中发现圆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参与这一知识形成过程,不仅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地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三、提供充分的探究时空,使“做数学”活动行之有效

学生学习数学是探索、发现、掌握和应用数学的活动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并适时给予引导,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例如,学习“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因为学生很难自己发现其规律,教学时我采用“组数”的方法,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索,从中发现规律。首先,四人小组,每人一张数字卡片,任选三张组成不同的三位数,算一算这些三位数哪个能被3整除。然后进行分类整理:如123、321、132……都能被3整除,124、421、412……都不能被3整除。最后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上面各个三位数,并进行讨论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各位上的数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反之,则不能被3整除这一规律。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继续实验,尝试验证这一规律,从而掌握规律。这样,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得来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很大,学习兴趣自然很浓厚,学生合作真正落实到实处。

四、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享受愉悦

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因此,我在教学中,除了要和学生一起当好编剧,设计好让学生主演数学故事片的剧本,还要当好导演,当好“平等中的首席”,引领学生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自主探索的机会。在这样特定的情境中,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从而建立起一种发现学习的机制。随着这种机制的建立,学生就会不断地发现数学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地释放自己的创新潜能。这种探究的历程,是亲历的;这些探究的成果 ,是凝聚着智慧的光芒和发现的艰辛的,因而是充盈着乐趣的,它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后生成的享受。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让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的纸片、

小刀、直尺等工具,自己动手研究。学生们饶有兴趣地数、割、补、拼、算,动手又动脑,既学会了用转化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又亲身感受到探究知识的愉悦。

总之,“做数学”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创新的过程,在这一活动中,能够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

搜索更多关于: 如何让“做数学”活动落到实处 的文档
如何让“做数学”活动落到实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08p4620ds22i4cx3qim3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